《我不是药神》:是什么导致了天价药的悲剧?

电影《我不是药神》一经上映即票房火爆。电影围绕“看不起病、吃不起药”这一扎根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展开,触动人内心深处的利益和担忧。

 

“谁没有个病人你能保证永远不得病吗?”

 

500

 

得知黄毛死讯后,程勇在医院爆发的悲鸣尤为震撼人心:“他才二十岁,他只是想要活着,他有什么罪?”

 

的是谁? 

 

500

 

影片指出的恶人是国外药企。药企一味的追求利润,无视患者的生存需要,不断抬高药品价格。但现实中出现很多为药企辩护的声音。药品的研发和流通需要极高的成本,高成本基础上的高价格本无可厚非。企业不是慈善家,难道要做赔本生意?电影将药企作为坏人,只是因为容易过审。——真的如此吗?

 

的确,新药的产生需要很高的成本。但就本影片而言,市场和资本主义企业本身对无限利益的追逐才是“天价药”存在的关键。

 

影片中的原型是无锡的一位慢粒白血病患者陆勇,他在患病后尝试价格相对较低的印度仿药“格列卫”,还分享、帮助网友一同购买,最后被逮捕后又被撤诉。因此,影片中的印度仿制药“格列卫”实际上就是瑞士诺华公司出产的“格列宁”(格列宁是国际公认的慢性慢性髓性白血病一线治疗药,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命,但是患者需要长期服用)。

 

500

(主人公“程勇”的原型 陆勇)

据知乎用户Baskice等表示,美国新药的研发主力是以公共资金为主要财政来源的美国,大型药企主要负责后期的投资与收购,和专利权的垄断。格列卫本身就是在美国学界主导下完成的,而诺华公司曾因该药市场太小长期对此持不支持的态度,付出的研发成本实际并没有那么高。事实上,以诺华为代表的西方药企在与FDA的利益互动下基本垄断了制药行业利益。

 

据美国媒体NPR报道,制药公司根据市场来确认新药的价格。最终的定价不在于研发的成本,而在于:愿意为这物付多少。而针对癌症、白血病等的药物显然可以开出更高的价格,因为人们愿意为自己的生命付出更多的“成本”。国外大型药企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相比而言患者的健康显得并不那么重要,因此相比廉价的、一次性治愈的药物,长期需要的、高价的药物显然更受大型药企的欢迎。

 

因此,即使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内部,民众也要面对高昂的药价。以国外大型药企为代表的利益集团实为“天价进口药”产生的“罪魁祸首”。这植根于资本主义本质的扩张性与掠夺性。

500

 

同时,据2015年人民网调查显示,由瑞士诺华公司(Novartis)生产的格列卫在美国售价约合人民币13600元/盒,中国香港售价每盒合人民币17000-19000元,而在中国内地每盒的售价达到23000-25800元,甚至在今年5月抗癌药“零关税”政策出台后尚未见较大改善。可见,中国国内,包括关税、法律规定、流通成本等体制内部因素也提高了进口药价格。

 

首先,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规定,进口药物进入中国必须重新进行临床实验,成本以数百万美元记。

 

其次,受WTO影响下的专利保护和单独定价政策,使得中国政府对国外原研性药物的价格管制力度较弱,国外公司可能通过制度漏洞刻意抬高药价。

 

再者,国内医疗机构对药品供应渠道和药品的技术、信息形成垄断,使民众反而被置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对定价和药物选择并没有什么话语权。

 

此外,复杂的流通环节,可能存在的商业贿赂等都有可能带来潜在的成本,也使得药品价格进一步增加。

 

高研发成本、复杂流通环节、维持生命的需要和企业对利益的无限追求使进口药价格高昂。可幸的是,越来越多的进口药品因被纳入国家医保体系,逐渐可以负担。

 

 

500

 

《我不是药神》中,白血病患者饱受病痛和高价药折磨的经历令人酸楚。而更令人难过的是,这样的人生并不是戏剧化的虚构情节,而是真真切切地正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情。药品的价格,是千千万万人生存的希望。

 

“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行吗?”

 

生命应当受到保护和尊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