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丁强盛》里藏着一位“火箭少女”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
《武丁强盛》张国强绘
2019年是殷墟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中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中国语言文字学家王宁也说,“典籍与考古是通向古代历史文化的一座座大桥,而汉字则是通向历史文化的一叶叶小舟。很多偏远的微小地带,乘坐小舟比渡过大桥更为方便。”
郑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张国强历时5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入选了由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实施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今天就让我们乘着这艘“小舟”,探幽入微,探寻画中传达的历史幽微之处。
武丁的“战神+鸟神”
张国强介绍,这幅《武丁强盛》(见上图)宽5.3米,高2.7米,主要表现的就是“武丁盛世”。
武丁何许人也?那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牛人。据悉,商王武丁之所以在殷末被冠以一个赞誉甚高的庙号——殷高宗,是因为“高”一般用在中兴的守成之主身上。《史记·殷本纪》评价武丁道:“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复兴。”
牛人要够牛,必须有资本。武丁的叔叔是商王盘庚,其父为商王小乙。武丁本人文韬武略,知人善任,“亲贤臣,远小人”,外有高级幕僚长傅说为相,内有“中国第一女战神”妇好(好,古音zǐ)为妻。因此,武丁在任期间,统治疆域空前广大,东到海滨,西到陕西,南至鄂赣,北达辽宁,史称“武丁中兴”。
但是,如果拿武丁跟后辈的周文王、周武王甚至姜子牙比,他一下子就被比下去了。一是因为后者有气势磅礴的《封神演义》加持,二是因为说到武丁,人们记住的更多的是他身边的“孤帆”。这估计也是张国强教授创作《武丁强盛》的原因之一吧。
那么,这面“孤帆”是谁呢?她就是武丁的妻子妇好。
史官们说,武丁有“诸妇”64位,但只有三人先后拥有了王后地位。甲骨文祭祀谱中显示,武丁的法定配偶只有3位:妣戊、妣辛、妣癸。“后母辛”铭文铜器与“妇好”铭文大量出现在同一墓葬中,所以考古学家推测,妣辛就是妇好,“妇好”是她的名字,“辛”是她的庙号。而排在妇好前面的那位“妣戊”,也赫赫有名,她就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镇国之宝”后母戊大方鼎的主人。
有人说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甲骨中多次出现对这位商王武丁爱妻的记载,但她的声名远扬还要得益于1976年在安阳殷墟发现的、满载两千多件随葬品的妇好墓。
1976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发现了一座奇怪的墓葬:墓葬面积不大,但墓葬“内容”丰富,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骨器等等,不一而足,总计2000多件。另外科学家们发现,其中多达190件的青铜器中,有109件出现了“妇好”的铭文。由于没有发现遗骨,所以这个小小的墓穴是不是妇好最后的栖身之所呢?答案是肯定的。妇好墓由此成为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能确切断定墓主人身份的大墓。
上图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妇好鸮尊,距今约3000年,其主人就是妇好。这个鸮尊有着个性十足的签名:“折翼的鸟人”、“骁勇的战神”。
那么,妇好鸮尊背后有哪些故事呢?在解释鸮尊之前,我们不妨“穿越”一下。如果你跟一个商朝人掐架,大骂“你这个鸟人!”他一定会瞳孔放大、拍案而起:“兄弟,你说得对!俺们就是鸟人!”为啥?因为商人整体以鸟之后裔自居。《史记·殷本纪》有载“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诗经·商颂》亦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传说商人的女祖简狄吃了玄鸟的卵后生了商族。
那么玄鸟又是啥鸟呢?有人说是蝙蝠,但更多人猜是燕子,这并不重要,因为一切鸟都可以被商人拿来崇拜。商人可不像今天的国人一样,包括蝙蝠在内,啥鸟都敢吃。比如这个鸮,其实就是猫头鹰。远在史前,猫头鹰就是欧亚大陆人类的崇拜对象,是智慧的象征,如雅典娜肩头站着的圣鸟就是猫头鹰。在红山、兴隆洼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出土过很多玉鸮。妇好墓中也出土了一个鸱鸮形的玉雕,还长了人的耳朵,穿上了靴子,活脱脱一个“鸟人”。
这个集蠢萌、神秘、凶残于一身的动物,后来又在中西方文明世界里象征了博学、死亡、不祥等许多意象。鸮,这个黑夜中的顶级杀手,在商周动物崇拜中,既是女神,也是战神。因此,用来铸造青铜器妇好鸮尊,再正常不过了。
作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鸟形酒尊,妇好鸮尊作为商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体现,不仅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物质载体,也是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一座高峰。
“妇”既如此,夫复何求?
妇好并不姓妇,那她姓啥呢?相当抽象,其父姓是一个……LOGO!是的,你没有看错,确实是个LOGO!如下图——
这是个啥呢?音sì,是一种上古的瑞兽——“兕”,状如水牛,全身青黑,具体就像太上老君的坐骑。
有人将兕与犀牛混为一谈,其实不然。兕的原型可能是犀牛,但人民群众赋予它更多的含义,将其与仙鹤、麒麟、凤凰并列,认为这东西“逢天下将盛,而现世出”。
总之,兕是一种脑袋大、脖子粗的四足动物。殷人定其兽名为“兕”,还以“兕”为祭祀之用牲与地名,足见其金贵!
不过在我看来,兕很可能是一种部落图腾。古人崇拜猛兽、将猛兽的特征作为守护自己部族安宁的守卫很正常。由此可见,妇好应该不是小家碧玉,很可能是一位部族首领的千金。这位千金“不爱红装爱武装”,可谓扈三娘型的女中豪杰。不然,从何解释她“开了挂”的战场生存技和杀敌术呢!
妇好是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也是“中华第一女战神”。当然,她还是一位母亲(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年纪轻轻就走上了人生巅峰,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火箭少女”。唯一遗憾的是她去世过早,33岁就英年早逝了。
作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没有满足于“管理后宫”。相反,她担任了重要角色,真正顶起了“半边天”。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商代,妇好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此外,作为武丁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妇好还曾率兵征战,镇压奴隶的反抗斗争,竭心尽力维护国家统治。
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表明,妇好多次受命代商王进行“战争总动员”,屡任主将驰骋沙场,曾统兵1.3万攻击羌方,一次性俘获大批羌人为奴,成为武丁时一次征战率兵最多的将领,没有之一。在对巴方作战中,妇好巧妙地布阵设伏,待武丁将巴方溃军驱入包围圈后,随即一鼓作气,予以全歼,堪称中国战争史上最早的伏击战案例!
妇好参加并指挥了许多重大作战行动,要不然,张教授又何必把她画在武丁的左侧呢?
在1976年发掘的妇好墓中,陪葬品里出现了大量兵器,其中有2件青铜钺,一件长39.5厘米,刃宽37.5厘米,重达9千克。钺上饰着骇人的双虎扑噬人头纹,还有“妇好”二字铭文。有人据此说,妇好手持这两柄大钺冲锋陷阵,并由此推断“妇好膂力惊人”。我却不以为然,妇好再厉害,毕竟不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那种大钺一看就不实用,耍起来吭吭哧哧、跌跌撞撞的,还咋砍人!
妇好龙纹大铜钺
其实这种东西,更多是作为权力的一种象征,摆摆样子就可以了。当然,最好是像《诗·长发》说的那样:“武王(汤)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
更为独特的是,当妇好嫁给武丁后,男方给了她一个丰厚的“红包”——相当广大的封土。在其封地上,妇好得到了“好”的氏名,这就是“妇好”“后妇好”的由来。诸君皆说钱谦益宠爱柳如是,为她盖了一座“绛云楼”,但这跟武丁的豪爽比起来,何足挂齿!
“火箭少女”的另一面
在64位武丁之妇中,妇好不仅坐拥499件古笄等“美容美发私藏”,丈夫还频频为她占卜吉凶祸福;更奇特的是,她的葬地甚至都不在殷墟王陵区内,而罕见地坐落于宫殿区近前……
妇好虽勇武,但并非穷兵黩武的好战分子、战争狂人。其墓穴里除了兵器,还有精美的骨刻刀、铜镜、骨笄、玛瑙珠等许多女性专用饰品,以及大石蝉、小石壶、石垒、石罐等供玩赏的“弄器”,这都说明妇好作为女性娇美、爱美的一面。
1976年,考古学家在安阳的殷墟妇好墓里出土了一套前所未见的、神似煤气灶的复合炊具——“三联甗(yǎn)”(上图)。
甗,相当于如今的蒸锅,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流行于商代至汉代。起初的甗是陶制的,后来逐渐演变为青铜制品。甗共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甑(zèng),也就是笼屉,用来放置所蒸之物,底部密布透气小孔;在中间鬲口内壁、甑内壁及两耳下外壁上,刻有“妇好”铭文,再加上腹足还留有烟迹,所以专家推测,这套炊具很有可能为妇好生前宴飨或祭祀时所用。有了这玩意儿后,我们才做出了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进而日子“蒸蒸日上”。
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及多方推测,武丁对妇好的感情非同一般。在殷墟现已出土的十几万片甲骨中,提及妇好的高达200多次,而对其“戊”的记载却相对较少。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些甲骨卜辞中,有相当部分记载的都是武丁如何关心妇好分娩、健康等方面的记录。如“甲申卜,殻,贞,妇好娩,嘉。王占曰:其唯丁娩,嘉。其唯庚娩,弘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唯女”。武丁占卜,“妇好要生孩子了,是不是个大好事呀?”“是天蝎座好呢还是摩羯座好呢?结果生了个处女座呀,哎呀,不好不好……生了个女孩……”武丁还亲自占卜希望妇好生个儿子。更说明问题的是,在那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奴隶社会里,祭祀占卜、沙场征战这两件政治大事,妇好都会参与其中。由此可见,妇好不仅是政治活动者,而且在商王朝神权至上的政体下,她还是重要的“神职人员”,并以此参政。
遗憾的是,红颜多薄命,妇好33岁时便猝然去世。从已翻译的甲骨文来看,妇好的死因有好几种可能,如一块甲骨上的记载为:“出贞……王……于母辛……百宰……血。”似乎让人觉得,妇好是因战役、战斗而亡,或是战伤复发而逝。那年头的战争,其实就是大规模的械斗,想要不负伤,恐怕不可能。
既为大规模械斗,那么张教授又为什么画了那么多车马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一曼认为,对于马车在商代战争中的作用,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以车兵为主,步兵配合作战;第二种认为步兵和车兵都是主要兵种;第三种认为以步兵为主,车兵等其他兵种处于次要地位。
我赞同第三种看法,依据有二:
第一,商朝兵车、战车的设计和质量与后世相比,相对较差。如商代马车与西周的相比,相当笨重,不够灵活。其车轴很长,一般都长3米,最少也有2.9米。另外它的轮径也大,1.4~1.5米,辐条较少,多数是18根,这样的车速不可能太快,拐弯也肯定不大灵活,不太适合车战。虽然武丁征战也可能出现杜甫所述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场面,但一旦车车互怼硬拼起来,还是不可能大规模、长时间进行持久战和消耗战的。不然,甲骨文中用车作战的刻辞不会少得出奇。
第二,古代车战和现代车战差不多。车只是一种武器站,一种载具,如果所配武器不行,那么车战毁伤的效果是相当差的。如何判断武丁时代的车是乘车还是兵车呢?其实很简单,如果车上有兵器,它就是兵车;没有兵器,就是一般的乘车。武丁时代的兵器,无非就是一些戈箭之类。从商代金文中人持戈的图像来看,戈柄较短,大概仅为人体的一半甚至不到一半。学者研究,商戈之柄,长0.8~1米。这样短的戈显然不适合车战,因为在会车错毂之时的格斗中,干着急,它就是砍不到敌人。相比之下,周代车上的矛、戟、殳都长三米多,车战时,就可以很方便地用来杀伤敌人了。由此可见,张教授所画的商代武器,也是相当写实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武丁时代的车战在战争中处于次要地位,主要用于指挥、运输、通讯等方面。因此,在一个以步战为主、车兵处于次要地位的时代,妇好受伤的概率很大。
妇好死后,武丁将其墓建于自己处理政事的宫殿之旁、池苑之畔,墓上还建有享殿,以便随时守候着她。如果说这还不算奇特的话,那么随后武丁的做法就让后人惊掉下巴了。
妇好去世了,身为丈夫的武丁决定为她配冥婚。是的,你没有看错,而且连配三次。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贞隹祖乙取帚”“贞隹大甲取帚”“贞隹唐取帚好”……啥意思呢?就是说武丁把妇好嫁给了自己的三位先王祖乙、大甲、成汤,还一遍遍用甲骨追问“妇好嫁了吗?”不可思议吧?毕竟,这种为自己妻子配冥婚的事,整个商朝只发现武丁这么一位“奇葩”。
“子不语怪力乱神”。事实上,商人极为迷信,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取决于天帝、神灵与祖先。武丁的怪异做法,也许是为了让妇好的魂魄继续保卫自己“千秋大业”?也许是希望她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幸福?不得而知。
妇好的故事就要告一段落了,即将结尾时,一个问题骤然浮现:既然他们夫妻二人如此恩爱,为何墓地相距甚远?早在2001年,我去河南西华县时,曾听当地人说有个武丁陵,就在西华县县城东北15公里的田口乡陵西村。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生同衾,死同椁”,武丁夫妇既然感情甚笃,为何夫妻二人葬身之所一南一北?多方求索后方知,当年武丁从商都率群臣前来今西华县捕灭蝗灾并体察民情,积劳成疾,遂逝于当地,葬于现址。陵墓前原有庙宇陵园,陵后两侧分置武丁最器重的得力辅助丞相傅说、甘盘陵墓。后因史上无数次的黄河泛滥和人为损坏,今庙宇悉数毁废,仅留武丁主陵墓顶和碑刻数通。现存的武丁主陵高约6米,长宽各百余米。武丁陵属系全国现存为数极少、较为完整的奴隶社会时期的帝王陵寝。
罗振玉在刘鹗家中初见甲骨实物时,说了一句话,堪称掷地有声,金声玉振:“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妇好、武丁们固然有其阶级局限性,但讲好我们先人的故事,不也是一种中国诠释、华夏自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