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卖麻花”其实最早不是骂人的!
讲述| 巫江
来源| 史遗
四川北部有句方言叫做“妈卖麻花”,是句骂娘的话,但是这句话其实最早不是骂人的。
这句话的来历,与古城阆中有关。
阆中,古称保宁,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位于嘉陵江中游,秦巴山南麓。山围四面,水绕三方。战国中期曾为巴国国都。秦灭巴后,于公元前314年设置阆中县。蜀将张飞即镇守阆中,死于阆中。1991年1月,国务院批准阆中撤县建市。1993年8月,阆中被列为省直辖市,由南充市代管。
1986年,阆中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5年,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话说,清咸丰年间,阆中城道台拐往田家巷的路口上,有一家炸麻花的,一个老太太和老头带了个姑娘。
这姑娘天生俊俏,腰肢娉婷,搓起麻花来如春风拂柳,让人看到就遐思无限,每天都有很多人站在十丈开外围观。
为啥要站这么远呢?
姑娘的脸型、身段都好,唯一的缺点是小时候出过天花,脸上有些麻子,但又不是太严重,十丈开外,这个缺点正好被掩盖。
麻花锅子就摆在院子门口,在学道衙门读书的一个秀才住在凤凰楼,每天上学散学都要从门口经过。秀才天天看着姑娘搓麻花的身影,感觉天阔地广,人生乐趣无穷,上起学来也风雨无阻。
到了乡试之年,秀才赴成都赶考,临走前还特意去买了一袋麻花带上,以寄托离别之情。
清朝时,从阆中到成都路途遥远,路上就要耽搁好几天。考完试后,秀才拜访乡党,结交文友,不知不觉就在成都府厮混了大半年,临近腊月,才急匆匆赶回到阆中。
回家一看日子,腊月二十,还没到小年,正好去学道衙门拜拜恩师,会会同学,顺道看看卖麻花的姑娘。
第二天早上,秀才如往常一样,路过田家巷,远远望去,却发现麻花摊子没了围观人群,心头一凉。待走近道台拐一看,果不其然,搓麻花的是姑娘的老母亲。
秀才顿感失落,心中懊悔不已,向街坊邻居一打听,才知道麻脸姑娘已经远嫁广元(现四川广元市,古称利州,与阆中接界)半月有余。至于姑娘嫁到哪县哪乡,谁也说不清楚。
秀才一路走到学道衙门,心情郁结,遂做打油诗一首:
去年今日此门过,
麻花麻面相映搓;
麻面不知何处去,
麻花依旧下油锅。
有好事的学友见其诗文,知其所思,遂在诗首加一题目:妈卖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