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茶事...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宋代的茶艺活动以唐朝陆羽的《茶经》为蓝本,在此基础上,有所取舍,并加以创新,使茶事活动趋于更高的艺术境界。宋代上至天子公卿,下至黔首百姓,都有着与茶事的不解情缘。除此以外,宋朝的茶艺还远渡重洋,大大影响了他国的茶艺活动。宋朝茶艺的多彩丰富、精神境界之高超是历朝历代之巅峰,对我们当今的茶艺活动有重大启发。今天,笔者就带大家领略一下大宋茶事的风华。
一
宋代的茶业经济昌盛
与唐代繁荣的政治相比,宋代更偏向于经济的繁华。宋朝农业水平远超唐代,江浙地区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达六、七石(宋代1石≈97千克),出现了“苏常熟,天下足”的景象。宋朝居民2000多万户,人口过亿。应和总体经济的发展,宋朝茶叶经济也空前繁荣:茶树种植面积广泛,种植量比唐朝增加2~3倍。
朝廷对茶叶生产十分重视,对茶农宽大,允许他们先收钱再交茶。政府把茶叶贩卖权牢牢把控在手中,卖私茶属于犯罪。后来,在政府的控制下开创了“茶引法”,即由政府给商人颁发茶叶专卖凭证,严控茶叶贩卖。榷茶收入是宋朝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贸易方面,有“茶马互市”的交易,茶税很高,单单茶息对于政府就是一项巨额收入。
与此相应,宋朝手工业技术得到大幅提高:五大官窑、景德镇是著名的瓷器产地;茶叶生产技艺提高,出现了花纹精致、形状奇妙的团茶、饼茶,也有符合寻常百姓消费的散茶。
正是基于宋朝雄厚的经济基础,才形成了“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的景观,才让宋代国民有金钱、精力、素材从事茶艺活动。
二
宋朝茶文化繁荣
宋朝茶肆、茶坊遍布。《水浒传》第二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史进在渭州“入城来看时,依然有六街三市,只见一个小小茶坊正在路口”,可见宋代茶坊几乎遍地都是。
但是宋朝茶事的兴起始于贵族、士大夫阶层。赵匡胤对文人优厚以待,他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宋朝进士数量是唐朝的数十倍。文人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更由于晚唐佛老思潮影响,他们崇尚“道法自然”,喜欢归隐的生活,因而有余力、余智、余财钻研茶艺。古代近百部茶书专著,宋代占了23部(《中国茶经》);古代文人咏茶诗词数目庞大,以茶为主题的古诗词有1980首,宋朝独占828首(《中国茶文化经典》),为历代之最。苏东坡、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陆游等宋代文豪无不留下过脍炙人口的咏茶作品。
除去文人,宋徽宗赵佶本人就是一位饮茶品茗的专家。他的茶学著作《大观茶论》凡2000余字,从鲜叶采摘一直到茶汤品饮,介绍详尽,文采斐然。在他的带领下,宋朝茶事蔚为大观:政府设立贡茶院,组织专人研究制茶,“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龙团凤饼花样精致,香气四溢,且常以“玉”“雪”“云”“春”等命名,境界高雅;在民间,为了选出好茶而产生的竞技活动“斗茶”也势头大盛。
三
宋朝茶艺活动丰富多彩
1、点茶
唐朝陆羽著《茶经》,茶文化大肆发展,煎茶之法大为流行,宋朝茶艺是对唐代的传承与发扬。点茶法并非宋朝首创,对茶的冲点技艺可追溯到三国时期:“……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甚至可能更早。点茶法到宋代臻于完善,并且成为宋朝茶艺活动的主导。
由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可以窥得点茶的程序主要有碾茶、罗茶、候汤、熁(xié)盏、点茶。
(1)碾茶
这一步是针对宋代团茶、饼茶设计。将茶饼用干净的纸包裹起来,拿锤子捣碎,然后碾成粉末。如果是经年的陈茶,还应该“炙茶”,即在洁净的茶具中用沸水浸泡,刮去一两重的膏油,然后用微火烤干,再碾碎。这个步骤是为了净化茶的色泽与香气。
(2)罗茶
罗,是谓筛罗,用茶罗让茶末的尺寸更符合茶人的需求。“罗必轻而平,不厌数,庶几细者不耗”,极言罗茶之细致。因为茶末细碎,可以浮于水面,形成“粥面”。光滑浓厚的“粥面”是点茶成功的一个标志。
(3)候汤
候汤是点茶里最难的一步。候汤,一方面指水源的选取、水质对茶汤品质举足轻重,苏辙《和子瞻煎茶》有言,“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茶圣陆羽曾将宜茶之水排名,以庐山康王谷帘水为第一,无锡惠山泉水为第二。宋人亦不乏对此二泉之仰慕,比如毛滂《蝶恋花》有言:“金缕虬团,更试康王水”;杨万里《酌惠山泉瀹茶》所写,“诗人浪语元无据,却道人间第二泉”。但是宋徽宗赵佶认为只要不是“鱼鳖之腥”“泥泞之汙”的“江河之水”,且“清轻甘洁”,就可用。
另一方面要掌握火候。苏东坡《汲江煎茶》所写“活水还须活火烹”。唐代煎茶用釜,而宋代用瓶,“沉瓶中煮之不可辨”,不能看到汤水沸腾情况,就用声音辨别。南宋罗大经、李南金创“背二涉三”法辨别火候,就是水煎过了第二沸,刚刚第三沸,此时“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罗大经认为此时泡茶太急,还应“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黄庭坚所说的“曲几团蒲听煮汤,煎成车声绕羊肠”也是听声辨水的例子。
(4)熁(xié)盏
熁的意思是烤,作用类似于当今茶艺中的温杯烫盏,目的是形成“粥面”,也为激发茶香,提高审美趣味。
(5)点茶
点茶对茶人技艺有很高要求。点茶成功的结果是“疏星皎月,粲然而生”,既要求茶汤不过于浓稠,还要有雪白的“云脚”(即饽沫)。宋徽宗以为,要达到这一境界须用茶筅“击拂”七次。
饽沫在咏茶文学中是很重要的意象,又称“雪”,杨无咎《朝中措》诗曰:“春雪看飞金碾,香云旋涌花瓷”;另有“乳花”一称,苏轼《浣溪沙》:“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除此以外,饽沫还有玉花、琼花、雪瓯花等称呼 。
宋代茶事以茶的洁白为美,于是宋朝茶具崇尚青黑色。盛茶器具色深,更利于反衬饽沫之洁白。周紫芝“醉捧纤纤双玉笋,鹧鸪斑”中的“鹧鸪斑”即指建窑鹧鸪斑瓷器,一种深色瓷器。苏轼“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中的兔毛斑瓷器色黑胎厚,敞口深腹,适于点茶所用。
2、斗茶
提及斗茶,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可谓脍炙人口。其中“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把斗茶活动描写得呼之欲出。他说斗茶是“斗香斗味”,这是斗茶中的一种。
另一种比较普遍的斗茶,更贴近梅尧臣所写“斗色斗浮顶夷华”,斗的是云脚出现的早晚和持久时间。《大观茶论·点》记载“……乳雾汹涌,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咬盏”时间长短即是胜负标准。
宋代贡茶多以“玉”“月”“云”等为名,如“宜年宝玉”“南山应瑞”“玉清庆云”“长寿玉圭”等 。宋徽宗又格外崇尚白茶,“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点茶结果亦偏重雪白的饽沫,可见宋朝茶艺活动对“白”这一美感追求之甚。由此推断,这种“乱乳发瓯雪”的斗茶方式,应当比范仲淹“绿尘飞”“翠涛起”的记叙更符合宋朝士大夫、贵族阶级的审美。
3、茶百戏
茶百戏又常称为分茶、水丹青、茶戏,是一种通过搅拌沸水茶汤,使其纹脉形成物象的中国古代茶艺。“……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分茶技术是以点茶技艺为基础产生的,但是与单纯的点茶相比,分茶显然拥有更高的审美意蕴和技术境界,可以与高雅的琴棋书画相当,共同成为宋代高端的艺术活动,在文人和百姓阶层很是风靡。
僧人释仲皎《赠剡溪秀蕴点茶成诗画》所写“未飞三日雪,却报一枝春”,记录了秀蕴和尚点茶成梅花的高雅场景;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曰:“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不仅表现了文人闲来分茶的雅兴,将草书和分茶相提并论,可见分茶在当时高雅的艺术地位。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分茶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巧”字。在饽沫翻涌的基础上,需要在注汤中用茶筅击拂拨弄,使茶沫幻化为“水丹青”。这项操作类似于“吹墨”,想要取得好效果,除了茶艺表演者的技艺,还需要好的运气。
宋代经济繁荣,上至天子下至平民,娱乐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茶肆、茶馆兴起,各种茶艺活动层出不穷,其中以点茶为主导,在点茶基础上还有分茶、斗茶等活动,反应了有宋一代社会风气之开化、艺术境界之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