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全面退出印度市场 当地业务以不超过2.5亿元打包出售
DoNews6月29日消息 陷入资金链危机的金立开始着手清理部分海外资产。近日,《印度时报》网站报道,金立拟以不超过2.5亿元报价,出售金立印度公司74%的股份。
金立印度分公司的负责人年初还表态说,2018年,金立会继续扎根印度,将前沿科技与印度市场相贴合,推出更多受印度消费者欢迎的产品。
印度四大手机厂商之一的Karbonn Mobile,联合金立印度公司的股东Arvind R Vohra,将共同出资组建全新的金立印度公司,并希望跟金立达成长期的品牌授权协议。他们给出的总交易价格在20-25亿卢比(约合1.9亿-2.4亿人民币),其中包括了12.5亿卢比的品牌授权费。
据了解,在中国厂商大规模进入印度之前,印度手机市场长期呈现“三星+四家本土厂商(Mircomax、Intex、Lava、Karbonn)”的格局。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Karbonn Mobile控股公司Jaina Group的发起人Pardeep Jain,和金立印度公司原有股东Vohra,已经与金立签署了一份意向书,以收购其在金立印度公司74%的股份。而剩下26%的股份之前就已经被Vohra及其家人持有。
金立印度公司高管Vohra(左一)
知情人士称,双方的这笔交易很可能在未来2-3周内结束。届时,印度这些合作伙伴也将顺利拥有超过10年的金立品牌使用权利。
Vohra是金立印度的前CEO,但去年7月被金立全球销售总监常士丹(David Chang)接替。收购完成后,Vohra将继续在担任公司执行董事。
Vohra和Jain方面已经开始联系贸易伙伴,他们表示将在今年10月之前重振金立品牌,并推出功能丰富的智能手机,来与市场领导者小米竞争。
资料显示,金立很早就进入印度市场。2007年,金立开始和印度手机制造商Micromax合作,为其贴牌生产手机,一度成为Micromax最大的供应商,产量占其60%。不过,代工不仅附加值低,而且面临砍价、砍单等风险。
2012年6月,金立决定砍掉ODM,开始在印度市场推出自己的品牌手机。同年8月,金立印度分公司在新德里成立。金立将印度的布局划分为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四大区域,并在每个区域派驻了海外事业部的销售精英。
2013年1月,金立品牌的手机正式在印度市场上启动销售,但全年在印度只卖约100万台。数量锐减,利润与往年相比少了一两亿元人民币。不过,很快金立手机的销量开始了高速增长。
今年3月,金立在印度德里的Dyal Singh 大学举行校园活动,本次活动在校园涵盖了:品牌校园宣讲、游戏互动、才艺表演等环节,让印度学子感知品牌,参与其中。本次为期一天的活动中共吸引了近3000名学生参与,参加游戏和才艺表演的同学获得了小奖品。
2014年,金立手机以近400万台的销量超越其他所有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市场销量的总和。鼎盛时期的销量更是占据金立市场海外业务的70%。
2015年,金立斥资800多万美元,取代诺基亚成为印度板球超级联赛(IPL)的冠军球队KKR的主赞助商,双方签约三年,而板球是印度的国民运动。此外,金立还赞助了当地一些类似于达人秀、好声音之类的高收视率节目。此举也进一步提升了金立手机在印度市场的知名度。
然而随着小米、OPPO、vivo等众多国产手机厂商纷纷杀入印度市场,原有的印度手机市场格局被快速打破。金立又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使得金立在印度市场的份额开始快速下滑。
来自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今年一季度的印度市场数据显示,如今在印度市场中,小米成为最大手机品牌,份额为31%,其次是三星26%、vivo 6%和OPPO6%。金立在印度市场的排名已经跌出前五,被列入了“其他品牌”的分类之中。
据当地媒体估计,作为曾经的市场“一哥”,金立目前在印度市场中的份额约为2-3%。没有卖点,性价比不如小米,拍照不如OPPO、vivo,无法满足印度市场的需求,金立在印度市场节节败退,自身债务更是雪上加霜。
在这样的情况下,金立依然在印度试图展开业务。据界面新闻报道,今年4月26日,已经淡出国内市场的金立,选择在印度发布了今年的两款新手机,这也是金立在印度发布的最后两款新品。
然而,记者也了解到本月早些时候,金立在印度的中国员工就已撤回国内,理由是“业务难以继续开展”;金立印度CEO常士丹也已离职。
对于korbonn高价收购金立印度业务,有业内高管对这笔交易看好,认为Vohra和Jain恢复金立品牌并不难,因为它仍然在印度消费者中拥有一定认可度,而且两人在手机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
该高管介绍说,金立在印度市场具有独特的优势:金立曾给不少印度本土品牌做ODM代工,对印度市场非常熟悉;此外,金立手机早在功能机时代就积累了一定的线下渠道资源,而印度手机市场恰好以线下传统渠道为主。这是他看好交易的重要原因。
也有分析指出,收购目的十分明显,就是为了提升其面对“外来”手机品牌的竞争力,而“外来”手机品牌则主要指的是国产手机厂商。众所周知,在过去的两年中,尤其是到了今年上半年,国产手机厂商在印度市场的穿透力太过惊人,乃至印度本土手机品牌在此过程中不断衰退。但收购或许在短期内有助于其业务的提升,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这并不能改变印度手机市场为国内品牌侵占的格局。
(综合:界面新闻、IT之家、DoNews、芯智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