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乞丐版”,但“区域拒止/反介入”的首次实战还算成功

本周,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大戏”几乎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场大戏以美国击杀伊朗颇有人望的苏莱曼尼将军为开端,以伊朗的导弹反击为高潮,又出现了乌克兰民航机坠毁的悬疑分支剧情。但谁知道事情突然到此为止,美国表示在伊朗反击中无人伤亡,因此不会反击;伊朗表示已扇美国耳光,至于更多,以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今天伊朗更是自己出面承认了客机是被自己的防空系统误击,所有事件似乎在一周内结束。

当然围绕此事还有更多的政治、战略、地缘、历史的解读方向。但笔者以为,伊朗在这场冲突中实际上首次运用了“区域拒止\反介入”战略,虽然这只是美国人对这种战略的一种片面解读,但显然,这种战略切实有效——正好,东南沿海某岛的所谓选举也已经得出结果,是海峡两岸热爱和平的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那么未来的反分裂战争和伊朗的“区域拒止\反介入”又会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们本周来做个分析。

在这次美伊之间的冲突中,美国挑起冲突的手段其实没什么太多好说。首先通过伊拉克的通报了解到苏莱曼尼将作为特使到伊拉克(当然蓬佩奥说苏莱曼尼是来搞针对美国的袭击的,而伊拉克和伊朗则表示他是作为外交特使与沙特谈判的)。随后可能是通过“鼹鼠”获得了苏莱曼尼的具体行踪线索(据称伊朗方面宣称正在展开泄露情报的“鼹鼠”的彻查),盯上了两辆疑似载有苏莱曼尼的车辆。此后,利用早在目标上空盘旋的MQ-9“收割者”无人机,连发数枚导弹,把两辆汽车炸成碎片,上面乘客无一生还。

整个操作过程都是近年来美国非常纯熟的“导弹刺杀”的套路,只不过这次没有用上中情局偏爱的“刀片”导弹(AGM-114“海尔法”的某种改进型,用四片可以展开的刀片取代战斗部),因为是特朗普直接电话中央司令部要求执行的,可能没空去调来那种神秘的“黑科技武器”。

500

从这团燃烧得已经不辩外型的残骸看,美军是真不想让苏莱曼尼活着离开

这种套路,从以色列对付巴勒斯坦抵抗组织的时候开始用,到现在也已经好几十年了,本身已经没什么稀奇。只是,这种手段,在这次之前,基本只用来对付那些“非国家行为主体”的高级人员目标,比如俄罗斯炸死车臣叛军领袖巴萨耶夫,美国对塔利班、基地组织高层的“定点清除”。但正经袭杀一个主权国家的高级官员,并事后公开承认,美国这次确实开创先河。

伊朗方面对美国的报复是袭击了美国在伊拉克境内的两处基地。

其中一处是阿萨德基地,对阿萨德基地的攻击,据本文发表前最新的消息,伊朗共发射15枚“征服者313”精确制导中近程弹道导弹,精确命中11处目标,其中一些目标可能被多枚导弹反复命中。

从攻击效果来看,这些导弹的战斗部不知为什么,完全没有展示出500公斤高爆战斗部应有的毁灭性的威力——疑似采用了某种减少杀伤性的措施(比如减装药)。

但是从这次伊朗导弹的精确程度来看,还是很具有说服力的。

500

伊朗的导弹打得相当精准,而美军无人员伤亡则是另一种意义的“精准”

500

从目前流出的现场图,让人感觉伊朗导弹的弹头似乎“料”有点不足……

这次的攻击中,伊朗展示了“定点攻击”能力,也就是说导弹的圆概率误差显然被控制在了10米以内级别,尤其是从卫星照片上可以看到,有的导弹落点旁边就是若干帐篷式机库,但导弹就在若干个容易受损的目标中间爆炸,而没伤到这些目标。这表明伊朗对于这些导弹的精度有相当的信心。

事实上,美国对“区域拒止\反介入”战略的定义也并不明确,但这个词汇即使到了今天,仍在美军的一些重要文件里出现,大致而言,这个战略的意思是,美国的对手在局势紧张时刻,使用弹道导弹等“非对称手段”对美国在其附近的军事基地和高价值固定目标进行打击,破坏美军后续增援和进入这一地区的能力,并最终控制局势,使之走向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

这个概念中隐含了几个前提条件,一个是实施“区域拒止\反介入”战略的一方在军事技术和总体实力上逊于美国,美国一旦完成在其周围的布势,那么“对称对抗”是不论如何输不了的。

这里的“对称对抗”尤其是指空战——目前伊朗空军最先进的飞机也就是米格-29和F-14A,而且数量也很有限,别说直接与美军对抗,就算只是和沙特、阿联酋的空军对抗,估计也讨不到好去,这两个国家的空军拥有EF-2000、F-15S等型号的三代半战斗机,远优于伊朗空军。

而空中攻击这个现代军事的“长臂”因为无法战胜美国的空军而失去运用的前提,那么剩下的反击手段就十分有限。

当然了,对于与对手有地面接壤的国家,还可以选择大规模地面进攻——但萨达姆已经展示,如果不能有效遏制美国在周边地区的集结布势,大规模地面进攻最后只会演变成大规模集体送死。

那么有什么手段是不必战胜美国在“对称对抗”方面的绝对优势,直接阻止美国的“介入”的呢?

最有效的武器就是弹道导弹了——这种武器可以在没有战胜美国制空权的前提下,直接袭击美国的空军基地。

但是,如同“飞毛腿”这样的旧式导弹效能太低,不足以完成打击任务,因为其命中精度实在太差,大部分导弹都没有落到目标头上。

500

伊朗战术导弹

这也是1996年台海危机的时候,台湾当局的说辞,“摧毁台湾一个机场需要上千枚导弹,根本不足为虑!”

但当随着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很多以前昂贵无比的东西,都可以在一些廉价的弹道导弹上运用了,比如高精度的惯性元件.

这让伊朗能够研制出“征服者110”系列短程弹道导弹。

与之相比,中国大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发的东风-15A导弹就已经具备更加复杂的设计,不仅具备米级的圆概率误差 ,而且还未雨绸缪,针对美国当时甚嚣尘上的TMD系统的威胁,增加了大气层外的诱饵装置。此前类似技术一般只在中远程或者洲际导弹上才使用。

尽管“征服者110”只是一种相当于中国外贸短程地地导弹改进增强型的导弹,但它的实战效果还是相当不错。

500

生产线上的“征服者313”斗胆,可见其头部装有保护罩,以保护相对脆弱的红外电视引导头

500

发射架上的“征服者313”导弹

看得出,这次伊朗的袭击具备较高的恐吓意味。

伊拉克境内目前美军尚未部署具备拦截弹道导弹能力的相关武器系统,只有一些用于对付迫击炮之类“日常”袭击的“密集阵”近防炮这类的防御手段。

虽然有消息说在美军埃尔比勒的基地遭到“起义”中程导弹攻击时,“以密集阵进行拦截”,但实际上这当然毫无意义,顶多算“导弹来袭时,密集阵开了火”而已。

相比之下,美军在沙特部署了大量的“爱国者”导弹连,用于对抗伊朗支持下的胡塞武装的导弹攻击。这当然也是因为本来在伊拉克境内进行行动的美军也只是考虑了对付武装组织的“治安战”需求。

但具体到这次伊朗的袭击而言,由于采取了齐射方式,即使美军在这两处基地都部署了“爱国者”导弹系统,也并不能确保基地不受损害。

如果说,此前美军的各种报告中,关于弹道导弹齐射面前美军反导系统的脆弱性,精确制导的弹道导弹面前美军基地的脆弱性等方面的担忧,此次全部得到了实战验证。

500

“爱国者”系列在沙特陆续击落了100枚来袭的弹道导弹,但最后还是没能保护沙特油田万无一失

此前中国在对外推销短程弹道导弹的时候,经常制作的CG宣传片中,反复出现的场景,就是使用这种导弹袭击停满了F-16,甚至F-35的“强敌”基地,迫使其停止战争,而伊朗在这次对美军的反击中正是这么干的,只不过其打击的目的并不是直接摧毁敌方基地,而是给与警告。

当然,伊朗这次行动中,“征服者313”导弹表现确实良好,对埃尔比勒基地实施攻击的“起义-2”导弹的表现就没那么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一种在“流星2”导弹(仿制朝鲜“火星6”号,原型为飞毛腿C)导弹的基础上改进设计而来的导弹,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伊朗发射的是尾部有四片弹翼,弹头也带有4片气动控制面板的弹道可机动型的“起义2”,理论上来说这种导弹的精度应该可以达到圆概率误差50米水平。但从美军公布的消息来看,似乎偏离了目标。不过,伊朗电视台展示了一些导弹命中目标的画面,其中有3、4枚导弹先后命中同一地点的画面,这和攻击阿萨德机场的画面中导弹四处同时爆炸的画面并不一样,当然也没法确认这是否就是“起义2”攻击埃尔比勒基地的画面,但只能说如果是的话,说明伊朗故意瞄准了基地附近一个地点,并展示了“起义2”导弹的精确攻击能力。因为艾尔比勒的陆军基地实际上是美军的一幢指挥部大楼,如果直接命中目标的话,即使没有人员伤亡,给美军造成的损失也会是非常严重的,伊朗可能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选择了一个距离大楼有一点距离的地点,打了多枚的“起义2”导弹。

“起义2”的技术水平其实比“征服者313”还高一些,因为它采用了弹头弹体分离技术,弹头有重返大气层的过程,并且可能采用了类似“东风-21D”或美国“潘兴2”的弹道拉起技术,不过这一弹道拉起技术据分析更多的是为了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其末段制导依然是采用惯性制导,而不是“潘兴2”、“东风-21D”这样的主动雷达引导头。同时这个拉起动作对于提高突防能力也有作用,可以显著降低“爱国者”防空导弹的拦截效果(当然对于性能较好的“爱国者3”来说仍然能够拦截)。

应该说,虽然美国在伊拉克并未部署“爱国者”系统因此这次行动变成了伊朗单方面的表现组织实施精确导弹齐射效果的展示会,但从沙特和也门的战况来看,“爱国者”系统,尤其是“爱国者3”系统的反导拦截效果还是明显的——虽然并未能阻止对方的导弹袭击,但毕竟也先后拦截击落了上百枚伊朗导弹,显著的减少了沙特方面受到的损失。

当然美军和沙特都没料到胡塞最后使用伊朗提供的“自杀无人机”(实际上是一种巡航导弹)成功对沙特的油田设施进行了袭击。

应该说,从“区域拒止/反介入”这个概念来看,伊朗的这次实战运用是成功的,阻止了冲突的进一步扩大,有效威慑了美军。

但是同时,也展示了伊朗在实施这套战略时的弱点——尤其是在德黑兰上空误击客机,就是伊朗远未成为一个真正的军事技术大国的表征。

据伊朗革命卫队相关将领的表态,这次误击事件中,伊朗的防空管制系统误将出事客机标注为巡航导弹,由于在关键的10秒钟内,又碰上了通信故障,导弹操作员请示攻击为得到回应,结果在客机即将接近“敏感地点”时,发射了导弹将其击落。

此前,伊朗曾经自豪的宣布,他们自行研制成功了空情管制系统,但实际上这套系统是以中电科集团的外贸型JY-10E系统为基础开发——但伊朗并不是老老实实直接使用JY-10E系统,他们为该系统增加了诸多软硬件设备,并且无疑也修改了一些识别逻辑——否则很难让人信服,一架飞行高度2000米左右的客机,怎么可能被识别成高度30-50米的“战斧”巡航导弹呢?

500

击落客机的“道尔”防空导弹

更不用说,关键时刻通信系统出现故障这种“骚操作”又是怎么回事了,这表明伊朗的国土防空系统的通信系统尚未实现全面的光纤化(中国早在90年代就已经建成),也没有多重的冗余备份。

可以说这次事件表明,伊朗“自力更生”对中国防空指挥系统实施“魔改”的结果是一场悲剧,而它的国土防空系统更是漏洞百出。2016年伊朗宣布设立本国上空的防空识别区,但实际上这个宣称显然有些名不副实——他们连在本国上空飞行的客机情况都掌握不清楚。

虽然伊朗进攻的“矛”颇为锋利,但这防御的“盾”也实在是过于残破了呀。

500

2017年投入使用的Negah系统,以中国JY-10E为基础,伊朗自行开发……这“自行开发”可能就是这次悲剧的根源

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出,伊朗作为一个地区性强国,在面对世界大国对手的时候,存在着结构性的弱点,它的“对称对抗”的能力远远落后于对手,只能依靠“非对称对抗”手段来实现一定的“区域拒止/反介入”效果。

应该说他们的这个战略确有成效,但“强敌”并非毫无办法,如果美国方面决心对伊朗动武,就以伊朗这千孔百疮的防空系统,实在很难让人相信能维持很久。

不过我们也应该知道另一件事,其实美国防部2016年时曾经提出,认为不应该再使用“区域拒止\反介入”来形容中国的战略,因为这一战略的定义不明确——而最重要的是,中国已经过了只有“非对称对抗”的“撒手锏”的阶段,中国更强大的“对称对抗”能力对于美军来说将是更难应付的事情。

我们去年翻译的多篇兰德等智库的报告也指出,如果与中国发生对抗,美军可能面临一个前所未见的状况,即在中国的大规模精确打击之下, 整个太平洋战区都陷入瘫痪状态,指挥联络需要靠C-17运送硬盘,空军部队需要化整为零到处“躲猫猫”,海军舰队只能躲在导弹射程之外……对于一线美军部队,他们将处于一个只能依靠自己,没有任何支援的状态,而这是美军自二战以来从未面对过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称对抗”的海空兵力和这些孤立无援、绝望失措的美军,谁更可能获胜也就没什么悬念了。

换言之,中国的精确打击行动已经不仅仅是阻止美军后援进入战区,完成击败自己的战役布势,而是为己方的大规模海空战役进行布势。那么这个含义就已经确实和“区域拒止\反介入”完全是两码事了。美国现在对“大国竞争”中双方的对抗形式称为“多域对抗”,即在陆、海、空、天、电、网等所有作战维度上同时展开对抗。

那么话说到这儿了,昨天台湾地区的选举也出了结果,蔡英文当选,她猖狂的表示,要“更大声的反对”统一,要“2300万人决定台湾命运”。这确实是两岸关系史上新的黑暗一天,但对于热切期待祖国统一,解放台湾的人们而言……这或许是个好消息。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