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随笔——日本对哥伦比亚观后感(是时候说说国足了,终于忍不住了)
世界杯之前,跟老婆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少提国足,省的闹心。我老婆也算个球迷,本来当个中立球迷乐乐呵呵的看球的时候,一旦提起国足,难免一顿唠叨吐槽,影响情绪。
前几天这一条都坚持的很好,可今天看罢日本对哥伦比亚,终于还是忍不住,想说一说国足了。
这场球虽然几乎90分钟日本都是11打10,人数上的优势太过明显,而且越到下半时后半段,这个优势愈发的大了。最终日本队有惊无险的拿下了比赛,整个下半时,哥伦比亚只有J罗上场后的一个机会,其他时候完全碌碌无为。
下半场的比赛,我想如果不是球衣的颜色,很难想象哥伦比亚的对手会是日本,那种熟练的传控,细腻的传切和串联,现在的巴西都不见得能做的更好(当然,前提还是哥伦比亚少打一人导致体力更快的透支,想逼抢也无能为力,让比赛进入到了日本队最熟悉的节奏)
但没办法否认的就是,作为一个整体,日本队踢的确实很不错(反而这场日本的第一球星香川表现并不亮眼,还不如大迫勇也),应该算是这届杯赛已经亮相的亚洲和非洲球队中,表现最好的球队,比起捡了皮包的伊朗,日本队的胜利更加让人信服。
看到这里,我终于没能管住自己的嘴巴,开始吐槽起国足。
开宗明义,放下成见,向日本足球队学习!
事实上,如果拿国足跟欧美非洲的球队去比,确实有些不公平,即便和西亚的沙特伊朗比起来,说服力也不是很足,毕竟人种不同,说的再多也比不过杠精的理由多。可是拿国足和韩国日本比,我想就算杠精也不太容易找到槽点。
韩国踢瑞典一场,不想再提,踢的好渣,除了一个门将,外加半个孙新民,其他人未见得就比国足一班大爷表现的更好(事实上,预选赛韩国少一个孙新民败给国足,也就说明这支球队的上限,也就那样了);但是这场日本的比赛,是真的不一样。而这也恰好说明,国足踢的差,至少跟人种确实无关!
日本人能做到的,中国人真的没有理由做不到。
论起体格,国足比日本队强出不少,但论起基本的足球技术(传控带),就已经差的很远,而差的更远的,则是对足球的理解以及阅读比赛的能力(就是所谓球商了)。
中国人比日本人笨?这句话是要挨喷的,我们保守一点,就算东亚三国在平均智商上应该差不多好了;
中国人技巧不行?这同样是个伪命题,中国的各种讲究技巧的项目,大概率能够碾压日本选手;
至于体格,好吧,也许按照各种统计,日本同龄人的体质要略微超过中国的同龄人,可我们有比日本大十多倍的人口基数!
中国足球为什么比不了日本足球,说到根子上,一个是教练一个是选材。
先说教练,这些天都在说冰岛队,究竟是怎么从34万人里找出20多个足以参加世界杯的球员,而且水平还不低,可能有一个数字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在冰岛,平均200多人,就有一个通过欧足联B级认证的教练,很多孩子哪怕只是为了锻炼身体,都能接收到这种水平的专业教练执教,他们天生就比我们的孩子起点高得多!
足球教练层面,是中国足球最缺乏国际化视野的一个元素,本土教练不管在能力上还是理念上,都和国际高水平的教练差距明显。而这指的还是执教最高水平联赛的本土教练,至于那些基层教练,不仅水平不高,而且数量奇缺。其实要说中国各地业余的野球队很多,可有几支球队有教练的?中国的孩子从小踢球,有几个能碰上哪怕是徐根宝这种专业出身的教练?
教练究竟有多重要,也许平时踢野球感觉不太出来。但是一个好的教练,对于一个球员球商的提升至关重要,足球毕竟是一项对战术理念和战术纪律要求很高的运动,如果一个人从小练就了一番优秀的个人技术,但上了球场上只会自己闷头带球踢自己的,我想也许一开始会受到球友的欢迎,时间长了就没人跟他踢了。
当然,就和智商一样,也有人球商天生就高,但那样的球员永远是凤毛麟角,而且还很有可能因为从小的环境制约不会从事足球这项运动,这种寄望于天才出现的赌概率做法没有太大的价值。
选材问题,其实第一个教练问题紧密关联。前两天在一位观网网友加球友的帖子里,我回复说梅西在中国的选材模式下,也许从少年队就废掉了。中国的基层教练在选材的时候,标准真的跟选田径运动员差不多,先看体格,再看技术基础,至于聪不聪明,不在考虑之列。前些年,在粤派足球尚未没落的年代,还曾经有古广明赵达裕这样的“小快灵”球员涌现,现在哪怕是在恒大和富力,也找不到几个这种类型的球员。
现在的国足,一水身高超过一米八的彪形大汉,体格是够了,可脚下技术呢?战术体系呢?球员的无球跑动和接应呢?一概都在国际平均水平之下,甚至在亚洲都没有丝毫的优势。曾经中国足球至少在对南亚东南亚的球队时,除了一个泰国,其他都不在话下,赢上三五七个稀松平常,可现在呢?
足球比赛里,身体很重要,但技术更重要,球员的头脑也不可或缺。有技术没身体,就像日本这样的,可能遇到欧洲球队会吃些亏,但至少脚下是不虚的,身体再强壮,没有基本技术的支撑,带球丢球,三五脚传球就失误,终归什么用处都没有。
这种身体至上的选材标准,让无数热爱足球的孩子,最终成为了野球场上的英雄,却无缘更进一步,并最终导致了中国足球基础的薄弱。在欧洲,随便一个几百上千万人的国家,都会有七八个层级的联赛,可中国呢,连第三级联赛(中乙)就已经成了半职业联赛(足协杯上的那些所谓业余队,哪个不是一大堆的退役职业球员,这种业余队有什么意义?),业余比赛只是足球爱好者们自娱自乐的场所,完全不具备向高级联赛输送人才的功能。
没有足够的基础,职业球员稀少,哪怕在中超联赛,同样不乏拿着高薪混事儿的球员。反正后备人员不足,他们不怕没球踢,中超不行,去中甲混,再不行中乙也行。大把不思进取的球员,你能指望从他们中间筛选出一支有竞争力的国家队?
如果中国真能有数万数十万的注册球员,激烈的竞争自然会对球员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顶级球员拿高薪,次一级球员的薪水就差了许多,而普通球员也就拿个平均工资混温饱,大家都就会产生提高水平的动力,“优胜劣汰”也就自然落到实处……最终,国家队的水平才能稳步的提高。
好吧,拉拉杂杂说了这许多废话,大家见谅。
作为“犯规”的惩罚,洗袜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