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成功补说
经常有人好把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戊戌变法的失败做对比,我现在只是补充说明一下明治维新的成功。
中国有个西学东渐,日本有个兰学东渐,在世界大背景下,西学东渐是包括兰学东渐的,但二者呈现的状态和结果区别还是很大的。
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欧洲基本完成了世界大发现,开辟了几条新航路,文化尚欠发达,国家形态也并不完善的非洲、美洲、澳洲以及太平洋及从南洋诸群岛首先成为欧洲政治统治、经济掠夺、文化输出之地,而从印度到日本的亚洲南部、东部边缘也未能幸免,只是程度较轻而已。
明朝末年时期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走的最远、来的最早,除了武力占领外,贸易和传教是主要形式。
受观念的影响,在贸易上中国和日本采取了同样的不开放政策,中国除了受水深限制不能进很大吨位船只的澳门外,只开放广州一港;日本赶走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商人,只留下荷兰商人,但也只限制在长崎人工岛——出岛一隅贸易,而且还有很多其他限制。
但中国在和西方贸易的时候,除了开放不开放外,对西方工业生产和经贸现象并不作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日本则不同,他在和西方贸易的时候,尽管也采取很多不开放政策,但对它们的工业生产和经贸现象还是很有兴趣,所以日本明治维新前已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工商理念及生产管理技术的工厂,这大概和荷兰先进的工商经贸理念很有关系吧;而中国尽管据说从明朝中后期已有资本主义萌芽,但中国与明治维新同时代的洋务运动兴办的军用及民用工厂还不属于现代工商业。日本明治维新前就有恁么先进的开放开明的工商经贸理念,就能兴办恁么多现代工厂,是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之一,而戊戌变法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一样突兀而出,焉能成功?
由于荷兰在日本浸淫日久,荷兰所代表的所有西方学说对日本而言统称兰学,但从传播角度看,受众一方是很重要的,兰学之所以能在日本产生巨大影响与日本人的接受态度很有关系,一则兴趣盎然,二则一开始就把它当成国家兴旺发达的手段,并不斥之为奇技淫巧。
当时日本幕府将军亲自提倡,派人学习荷兰语言文字,组织翻译西方经典,社会也是积极踊跃参与,很多医生亲自解剖,对比西方著作进行研讨,获取真知识,掌握新技术。
而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后,除了对历法影响较大外,其他影响极小。清宫材料发现康熙皇帝很爱好西方数学,水平也不低,已发现有他的演算手稿,但这只是作为她个人的爱好,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学校还是教的四书五经内容,丝毫不涉及西方知识,到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官方可能没一个人会说或听懂西洋话,上海开埠洋泾浜英语就是高级水平。
这样一比较,在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前中国和日本社会已有很的不同,明治维新成功戊戌变法失败良有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