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正史诸葛亮比演义里面的诸葛亮厉害?

谢邀。

看到高赞的历史发明,差点笑岔过气去。

500

夸诸葛亮喜闻乐见,劳驾可不可以按照基本法?

瞅瞅上下文是什么?

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一目了然,《袁子》这段说的是诸葛亮军纪严明,于百姓秋毫无犯,故而兵锋虽锐,人心不忧。忧什么?去瞅瞅汉末三国以来,以老曹为代表的军阀部队的日常勾当就明白了。

把这段翻译成:(诸葛亮)兵出之日,(曹魏)天下震动,而(蜀汉)人心不忧。

这古文是体育老师教的?语法是化学老师教的?咋不上天呢?真是笑掉看官大牙。

回到正题,正史中的诸葛亮与演义版本所长不同。

在史料中,诸葛亮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相较于军事,更长于政治,是可与管仲、萧何甚至周公、伊尹相提并论的一等一的杰出政治家。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更长于军事,于政治才干描写极少,甚至朝堂失控,被后主来了个三国版十二道金牌。在神话用兵的同时,又把孔明的政治手段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苟安允诺,径回成都,见了宦官,布散流言,说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宦官闻知大惊,即入内奏帝,细言前事。后主惊讶曰:“似此如之奈何?宦官曰:“可诏还成都,削其兵权,免生叛逆。”后主下诏,宣孔明班师回朝。蒋琬出班奏曰:“丞相自出师以来,累建大功,何故宣回?”后主曰:“朕有机密事,必须与丞相面议。”即遣使赍诏星夜宣孔明回。

正史中如何?斗殿想胡天胡地一下都被董允按着:

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后主益严惮之。

因此,评价史料版本与演义版本的孔明才能短长,其实是评价一国领袖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哪个更为重要。

个人以为,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显然后者更为重要。譬如诸葛亮身后,蒋琬、费祎相继当政,这二位都不是军事大才,依然能保持国势强盛,所谓摄乎大国之间,以弱为强,犹可自保。到了姜维时代,单论将才,姜伯约敢与天下英雄论短长,甚至北伐取得空前大胜,但国政失控,战和相争,末了如何?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刘邦、项羽是更典型的例子,姑止。

当然,对于这类主观问题可以见仁见智,但个人以为,史实中的诸葛亮的人格之伟大更胜于演义,当无异议。

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很多事轻描淡写,几同儿戏。譬如刘备兵败之后,蜀汉已危如累卵,演义却中来了出安居平五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何曾有什么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的感觉?这是用超人的能力做人类的事,挡个子弹捂个核爆,精彩则精彩矣,未见其伟大。

史实中的孔明则出茅庐以来,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筚路蓝缕,步步艰辛,于局势糜烂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用人类的努力做人类的事,这才是人的伟大。

何况演义中的孔明颇有些心黑手狠,驭群僚如同木偶,就他一个最聪明,旁人几乎都是工具,锦囊妙计拿好,其余懒得解释。明代版本甚至烧上方谷欲并烧魏延,委实令人齿冷。

再看史实呢?简直是演义的反面:

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因此,哪个诸葛亮才能更厉害,可以争议,哪个诸葛亮更伟大,鄙人毫不犹豫选择史实。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