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淡生死、不服就干的民族性格,铸就《坚不可摧》的二战传奇!
俄罗斯于2018年摄制战争片《坚不可摧》开头是一小段插曲,有助于揭示人物性格。其一,谢苗·科诺瓦洛夫带领他的车组在粉碎敌人进攻以后,返回途中拒绝援助困入泥潭的战友。科诺瓦洛夫的理由是因为他们不经允许擅自行动,使战友孤立无援。所以需要对他们加强纪律。其二明知身处战场随时有危险,还是同意停车让车组成员有机会小便。结果自己的坦克成为敌人炮口下静止不动的靶子,炮塔被炸飞、战友牺牲。科诺瓦洛夫仅以身免。
接下来伤愈出院的科诺瓦洛夫被重新编组到一个新的战斗集体。对待科诺瓦洛夫的过失,指挥员和政委是两种不同意见:政委作为他的老同学对他的任性妄为早已心知肚明,因此坚持给予惩罚;而上校则认为他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只要他还是我的手下,就要由我来决定处罚还是赦免。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士为知己者死。能遇上这样信赖自己发挥聪明才智、放手大胆开展工作的领导,啥也不说了,眼泪哗哗的啊!
铁汉柔情一贯是战争片的套路,在这一部俄罗斯二战片也不能脱俗。新来的基洛夫工厂坦克工程师帕夫拉在前线坦克手心目中老早就已经成为一个传说,因为他能使战损报废的坦克起死回生。不过,那时候还没有人知道帕夫拉其实是个女人。
英雄难过美人关。帕夫拉工程师的出场,一下子就吸引住政委瓦西里·克罗托夫的眼球。不过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看起来帕夫拉工程师早已经心有所属,一门心思全用在科诺瓦洛夫和他那辆老旧报废的KV坦克上面。于是妒火中烧的政委,故意安排科诺瓦洛夫车组驾驶有故障的坦克去执行战地侦查任务。
由于KV坦克发动机故障中途折返,遭遇三辆德国坦克的围攻。结果科诺瓦洛夫沉着冷静、把握战机。他主动出击采取引蛇出洞的战术,在排除险情以后先后击毁了三辆德国坦克。
因为没听从命令造成坦克受损,直接导致他和政委两个人之间拳脚相加。关键时刻上校同志又出来替科诺瓦洛夫解围,把剑拔弩张、拳脚相加的场面演变成一场皆大欢喜的足球友谊赛。领导艺术啊。
不过,这一次科诺瓦洛夫的好运气似乎走到头了。由于坦克战损严重他们无法驾驶它参加第二天早晨的进攻,所以只能作为步兵去参加冲锋。虽然获悉帕夫拉工程师的真实身份原来是科诺瓦洛夫的妻子之后,悔恨交加的政委找到科诺瓦洛夫两个人冰释前嫌。
但是这并不能改变科诺瓦洛夫车组的命运——所有人都得冒着敌人的炮火去冲锋陷阵,生死未卜啊。
战场上幸运之神再次眷顾科诺瓦洛夫:帕夫拉工程师听说战场上有一辆废弃的KV坦克,找到它并奇迹般地修复了它。于是,科诺瓦洛夫和他的战友们又能再一次驾驶自己的坦克冲锋陷阵了。
但是,有些战友已经在战斗中为国捐躯。这里有一个小细节:在冲锋过程中,一位战士的冲锋枪背带不慎卷入行驶中的坦克履带里面。在他身边的驾驶员里科夫果断地拨出匕首割断了背带。自己却献出了生命。
在帕夫拉工程师的帮助下,科诺瓦洛夫和他的战友们创造了匪夷所思的战绩:1:16完胜德国四号。除了KV重型坦克甲坚兵利、无坚不摧之外,这也与科诺瓦洛夫大胆沉着的指挥风格和车组成员之间的配合默契直接相关。
在战术运用上,科诺瓦洛夫首先利用地形隐蔽接敌,以奇示敌。在一开始德军不明真相误以为遭遇俄军重兵集团,谨慎小心、行动缓慢。结果让自己成为KV的靶子。当时KV1坦克装备的76.2毫米主炮,对付三号四号表示完全没有压力。在被德国坦克锁定目标以前,KV已经击毁了至少四辆德国坦克。
接下来的坦克混战中四号和KV大打出手、捉对厮杀,直接考验指挥员的决心和毅力。两军相遇勇者胜。科诺瓦洛夫采用“坦克拼刺刀”的剽悍泼辣打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KV坦克的优势长处。三号的37炮50炮、四号的75炮丝毫没有用武之地,无法有效洞穿KV的装甲。相反这些早期的三号四号反而接二连三地起火燃烧。
暮色降临、独木难支,科诺瓦洛夫和他的KV坦克渐渐陷入困境。不过,等待他们的又会是怎样的传奇结局呢?还是观众朋友自己来亲眼目睹这一出苏德战场上的战争奇观吧。
虽然我在这里尽量去洗白,但还是改变不了影片难逃抗德神剧不尴不尬的命运。哈哈。除了充斥画面的那些长管四号和T-34/85坦克基本忽略不计之外,KV坦克的观瞄和通信设备也可以直接无视。
不过,影片的确是根据真实史实改编拍摄的,故事发生在1942年通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顿河畔罗斯托夫附近。科诺瓦洛夫和他的战友们在战斗中摧毁德军16辆坦克、2辆装甲车和8辆卡车。为此科诺瓦洛夫在1943年3月荣获“苏联英雄”称号。这是科诺瓦洛夫获得苏联英雄称号时的照片。
此后科谢苗·诺瓦洛夫和战友们继续战斗在前线,先后参加过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役以及柏林战役。战后在喀山一家工厂当工程师,69岁去世。这是科诺瓦洛夫(右)与妻子(中),兄弟及其家人的照片。
在影片中刻画出真正坚不可摧的,从来不是KV重型坦克或者几件先进技术兵器。而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看淡生死、不服就干的民族性格;是俄罗斯军人勇猛强悍、暴躁冲动的个性与忘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操。
(本文为原创影评,使用图片来自于影片截图及网络;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