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和抗大的差距在哪里?赵刚毕业当团政委,楚云飞毕业排长起步

500

《亮剑》中,楚云飞自述说,他毕业于黄埔五期。到和李大脑袋相识的时候,军衔为上校,职务为团长。但如果从军籍说起,那么他从军已经超过十年了,而作为四方面军出身的李大脑袋参军最早不可能超过1927年,起码比楚云飞晚两年,但这时候两人的职务是同级的,而且楚云飞还是在晋绥军当团长,并非中央军主力部队。在他的黄埔同学中间,楚云飞这个级别肯定不算高。

尤其是和当时在八路军中任职的黄埔五期同学相比,楚云飞这个级别就更显得寒碜了。先看看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黄埔五期出身的将领的名单,许光达大将、张宗逊上将、宋时轮上将、杨至成上将、谭希林中将,这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尤其是许光达、张宗逊,即便在楚云飞出场时的1939年,职务都远在楚云飞之上了。可见楚云飞作为一个黄埔五期的毕业生,混得是比较差的,说明他在校期间可能并不是表现太突出,否则就不会被派到晋绥军去任职,因为表现好的都留在中央军了。

当然,每个人的发展不仅要看个人努力,也要看历史的进程。同样是黄埔一期,韩浚和李玉堂就有差别。第三次长沙会战时,韩浚率领的七十七师在七十三军序列,奉命增援李玉堂的第十军坚守长沙,而当他到达长沙去拜见他的黄埔一期同学李玉堂的时候,李军长对韩师长的接待就很傲慢,并没有念及同窗之情。当然,对韩浚来说,这还不算什么,后来他担任七十三军军长,在王耀武指挥下作战,而王耀武是黄埔三期的师弟,韩浚也得喊他王佐公。《特赦1959》里的叶立三,原型就是韩浚,就是这么喊王耀武。

500

周卫国虽然也毕业于中央军校,但中央军校和黄埔军校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真正的黄埔军校实际上只限于前六期,之后就有了武汉分校,到定都南京之后,就在南京另外成立了中央军校,并在各地设置了一些分校,培养中下级军官。一般而言,中央军校毕业之后都是从连排长起步,表现比较好的则可以进入陆军大学学习,学习结束后再分配回去,一般就可以担任团级以上职务了。但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学习,比较耽误晋升。比如黄埔六期生廖耀湘,奉派到法国留学,到南京保卫战的时候,还在教导总队担任中校参谋,级别不高。

周卫国是作为中央军校的优秀毕业生,奉派到德国学习军事的,因为当时正处在中国和德国关系比较密切的全方位合作时期,所以不少人都有前往德国学习的经历。因此,周卫国在留学归来之后,学习期间的时间也是计入了军龄的,从而水涨船高,毕业之后就已经是少校或中校了。不过,因为这种经历的人在国军中是比较少的,所以一般都会先从参谋开始起步,过一段时间后再担任实际职务。

500

廖耀湘回国后也是短期担任过营长,后被调任教导总队第二旅中校参谋,南京保卫战之后因为总结经验上书统帅部得到嘉奖,担任刚组建的机械化部队二零零师的少将参谋长。实际上,相比于黄埔军校的显赫名声,中央军校的名声现在虽然没那么大,但是培养出来的国军各级干部要多得多,尤其是抗战期间,在各地设置中央军校分校,培养当时消耗比较快的基层干部,为抗战胜利是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的。而抗战期间中央军校毕业生一般都是从见习排长起步,极少数在入读中央军校之前担任过班排长的,毕业后可以担任连长。

在这方面,八路军实际上也是一样的。比如同样是抗大毕业的赵刚,刚毕业就到独立团和李大脑袋搭班子,直接担任政委了。不过,这并不是因为他是抗大毕业生,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二九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只是没有军事斗争经验,所以在抗大只是接受军事培训,政治上是不需要培训的,之后就可以担任当时已经不低的团政委职务了。而其他绝大多数抗大毕业的干部,基本上都是担任中层干部,抗战中后期主要是团营长这个级别,比如当时已经是正团级的吴法宪,就曾奉调前往抗大学习,学习结束后奉命前往东北,担任旅政委、纵队政委。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