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出云”号的改装
本文写于2018年3月22日。
昨天(2018年3月21日),一条新闻引起了很多关心军事的人的注意:日本自民党决定将日本海上自卫队(海自)现役最大的战舰之一“出云”号直升机母舰(日本自称为“直升机护卫舰”)改造为可以搭载、使用F35B战斗机的“轻型航空母舰”(日本自称为“防卫型航空母舰”)。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只是自民党的决定,但是鉴于目前自民党把持着包括财务省(财政部)、防卫省(国防部)在内的日本主要政府机构,且自民、公明两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在国会内占有绝对多数议席,因此,一旦此决定付诸相关的政府决策流程(形成政府决定,并获得议会批准),形成正式的政府决定就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以说,从昨天开始,日本算是正式确认了“出云”级“轻型航空母舰”的身份。这也是二战后日本第一次在官方层面上正式承认装备“航空母舰”,无疑会在现代日本历史和军事历史上留下一笔,也是战后日本“国家正常化”、“重建国防军”及废除“和平宪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从纯军事意义上,无论日本政府是否正式承认,“出云”级实质上是“轻型航空母舰”的这一事实都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与之前的“大隅”级“运输舰”是不同的。如果说,“大隅”级由于吨位和舰体构造的原因,虽然外表很象航空母舰,但是实质上最多只能改造为轻型两栖攻击舰使用的话,那么,从“日向”级到“出云”级的4艘所谓的“直升机护卫舰”,则在一开始就具有作为航空母舰使用的潜力(当然,即使是作为轻型航空母舰,“日向”级都太小了)。在有了合适的舰载机之后,它们被改造成为正式的“航空母舰”只是时机和费用的问题了。
“出云”级目前包括首舰“出云”号和2号舰“加贺”号,舰长248米,满载排水量26000吨,航速30节,可以搭载各种直升机14架,是目前日本海自所拥有的最大的作战舰艇。与“日向”级一样,“出云”级具有类似航空母舰的全通式飞行甲板,最大宽度38米,目前可以支持5架直升机同时起降。在舰体构造上,“出云”级在日本军舰上首次引入了舷侧升降机,不仅有效提高了飞行甲板布置和利用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装备的飞机尺寸大型化的需要(舷内升降机对于舰载机的尺寸限制的显而易见的,因此战后建造的大型航空母舰不再使用舷内飞机升降机)。这可以视为“出云”级装备F35B的便利条件之一。
当然,已有的“出云”号与“加贺”号要配备包含F35B的飞行部队,并非日本政府一纸决定、再花钱从美国把飞机买来就可以。为了装备固定翼飞机,两舰势必要进厂进行相关的改造(包括机库设施、飞行甲板、航空备品储存供应体系、航空器维护测试体系等)。其中最重要的,恐怕就是飞行甲板的结构加强——美国海军的测试已经证明,就算是之前已经装备STOVL飞机AV8B的美军两栖攻击舰,如果不进行飞行甲板结构和散热系统加强的改造,也无法使用F35B战斗机——原因很简单,推力比“飞马101”大得多的F135发动机的喷流温度更高,对甲板的烧蚀更严重。有了美国人的先例,“出云”级两舰要配备F35B,对飞行甲板进行重大改造是少不了的。
至于有些人提到的滑跃起飞甲板(类似我军“辽宁”号那样),我个人认为,日本可能不会在“出云”级的适应性改造中引入。原因第一是F35B的短距起飞能力并非一定要使用滑跃起飞甲板,按照美军已经进行的上舰测试,在“黄蜂”级两栖攻击舰的甲板上F35B一样可以实现短距起飞(虽然理论上滑跃起飞可能会在滑跑距离相同的条件下增大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那么,在飞行甲板的尺寸类似于“黄蜂”级的“出云”级上起飞F35B也是没有问题的;第二,设计时未考虑滑越起飞甲板的“出云”级进行这样的改造不仅费时费力(会涉及到前部舰体结构的改动,全舰的重量平衡因此要重新计算),而且会影响实际使用效果(“出云”级改装滑跃起飞甲板至少要占用前部两个直升机起降点,则其起降直升机的能力会被大大削弱);第三,日本海自长期“师从”的美国海军没有使用滑跃起飞甲板的传统,对这种起飞方式也没有“爱好”(虽然美军曾经在陆上对滑跃起飞进行过测试评估,但是从未引入正式的舰艇装备),这一点对于海自的技术决策必然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日本政府计划为“出云”级引入的F35B舰载机,是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二种进入服役的第四代战斗机,本身分为空军型(F35A,东亚地区的日韩都已确定引进装备)、海军型(F35C,目前只有美国海军确定装备)和海军陆战队型(F35B,目前只有美国海军陆战队和英国海军确定装备)。F35B是世界上第三种进入正式服役的STOVL(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战斗机,前两种分别是英国的“鹞式”系列(包括美国引进生产的AV8B)和前苏联的雅克38。F35B的诸多核心性能目前仍在保密中,网上可以查到的数据和说法各不相同(美国对于保密的原则是保核心机密,对于象飞机外形尺寸这类很容易为人所知的装备参数,美国是公开的;而对于诸如发动机性能参数、飞行性能包线、飞机的各种重量等不容易为一般观察所侦知的性能,美国则在装备开发和服役之初严格保密。故此,网上关于F35B性能的各种说法,目前都无法证实),也属于是那种“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的状态。因此,关于它的作战能力,目前只能是基于现有对于四代机概念理解和关于它的不完整信息披露的推测。
作为第四代战斗机,F35具备雷达低可探测性(就是俗谓的“雷达隐身”),其雷达隐身性能在一般军事分析中认为与F22相当;作为美国主导的“三军(空军、海军、陆战队)通用”战斗机,F35为照顾各方面的要求而最终变成了现在这样被国内网友揶揄为“肥电”的外形,对于其飞行性能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看来只能在日后的实战中进行确证了;根据各种信息透露,F35具备先进的航电系统(超越F22)看起来是毋庸置疑的(它的航电系统甚至成为歼20所仿效的“样本”)。综合来看,作为一款四代机,F35并非是最先进的,但是其(在具备全部作战能力后)将是一种可以对敌方构成严重威胁的空中利器。
日本航空自卫队(空自)已经引进了空军型F35A战斗机,并实现在国内的组装,截止目前(2018年3月)已生产了7架(按目前的计划,将装备42架,取代老旧的F4EJ),速度不慢。海自如果引进F35B并最终部署在改造后的“出云”级舰上,将是战后日本海军航空兵(海自航空集团)第一次拥有固定翼舰载机,也是战后日本海军航空兵第一次拥有战斗机(截止目前海自航空集团的一线作战装备只有反潜机和直升机,并不具备完整的航空兵作战能力),无疑是战后日本军力建设上的一大突破性进展。理论上,搭载F35B的“出云”号和“加贺”号航空母舰可以在海自现有驱逐舰护卫队的配合下,形成较为完整的远海独立作战体系,初步具备争夺远海制空权和对敌舰队实施远海攻击的能力,因此非常引人关注。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些问题。
首先,是日本准备引进多少架F35B,以及“出云”级两舰可以搭载的F35B的数量。
前一个问题取决于日本的财政能力(可以负担的军备规模),后一个问题则实际上决定了作为轻型航空母舰的“出云”级的实际作战能力。
关于财政能力,为简化行文,这里就只取2017年的相关数据。日本2017年度GDP约4.88万亿美元(545.79万亿日元),而2017年度军费预算约合460亿美元(5.1万亿日元),军费占比为0.93%。作为对比,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国2017年度的军费占比约为3%(国防预算5827亿美元,GDP约19.36万亿美元);中国2017年度的军费占比约为1.26%(国防预算10443万亿元人民币,GDP约82.71万亿元人民币)。看起来,日本似乎还有较大的军费上涨空间——但是日本政府债务余额(到2017年3月底)高达1071万亿日元,大约是其GDP的2倍。庞大的债务一方面使日本政府背负了沉重的利息负担(2017年度日本政府预算中的债务利息支出达到24.6万亿日元,大约是军费数额的4.8倍;日本政府中仅有厚生劳动省的年度预算超过这个数字),另一方面则限制了日本政府继续扩张财政能力的空间(也就是继续增加军费的潜力)。再加上人口严重老化导致的经济停滞和社会福利费用居高不下(日本特色的“选票政治”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因为日本的“银发一族”在选举中投票率最高,因此任何政治人物为了自己的前程都轻易不敢在老年人的福利问题上“下刀子”砍预算),实际上从经济的角度讲,今天的日本是无力跟任何一个大国进行“军备竞赛”的。
决定采购能力的另一方面是日本军费的分配及F35B的价格。空自目前正在进行引进42架F35A的项目,并且还在争取继续增加采购数量,甚至为此砍掉了其实根本没有希望的国产四代机验证机“心神”的进一步发展计划;海自要继续更新水面舰艇部队(“联合舰队”中的各护卫队)的大型驱逐舰(宙斯盾驱逐舰和通用驱逐舰)和潜艇部队的装备,海自航空集团要用新型的P1大量替换已经老旧的P3C反潜机(规模超过100架)——这些都是要花大钱的项目,(为了部队的实际战斗力考虑)很难压缩。
关于F35B的价格,美军自用的F35B单价超过1亿美元;日本购买42架F35A的单价有说法达到5亿美元,但这是算上所有项目涉及内容的总预算简单除以42的结果,如果日本再次决定购买(以及在国内组装)F35家族中的B型,其单价会比5亿美元大幅度下降(因为很多设施已经在空自的F35A采购计划中完成了,无需再花钱),但是按照美军自用价格估算,仍然会大幅度高于1亿美元(F35对非“F35联盟”国家的售价大大高于对“F35联盟”国家的价格)。所以,对日本而言,(如果引进,则)F35B将是日本海军有史以来装备的最昂贵的战斗机,其数量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最终的总数量很可能不会超过空自目前42架的采购规模)。
F35B在日本海自形成实际作战能力的大小,相关母舰的载机数量是一个重要因素。日本海自现役舰艇中只有“出云”级两舰具备成为F35B载舰的可能性(满载排水量不到2万吨的“日向”号和“伊势”号舰体和飞行甲板太小,舷内升降机尺寸有限,难以搭载使用F35B)。“出云”级的机库长125米,宽21米,高7.2米,可以容纳14架直升机,按照F35B的外廓尺寸估算,大约可以容纳10架左右。如果采用美国航空母舰在飞行甲板上系留部分舰载机的做法,则“出云”级混合搭载直升机和F35B的总数量有可能达到14至16架。如果用作轻型攻击型航空母舰,取10架F35B和4至6架直升机的载机配比,按照战时飞机完好率80%、留一半战斗机负责舰队防空计算,则单艘“出云”级一次可以放出的战斗机攻击编队最多为4架F35B——在今天的中国海军面前,这样的战斗机编队的确是个威胁,但是并不大。
其次,战后的日本海军航空兵从未装备过战斗机。
在二战之前,日本海军曾经是世界三大海军之一,并一度拥有过太平洋上最强大的远洋海空作战力量。但是随着战败后被解除武装和美日安保条约的签订,战后的日本武装力量被美国纳入到其亚太军事体系中,成为接受统一规划下建设起来的一支独具特色、符合美国亚太军事战略需要的军队(今天的日本海自被戏称为“第七反潜大队”不是没有道理的)。战后的日本海军航空兵,按照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反潜的需求,被建设成为一支专业远海反潜部队,所拥有的装备基本上都是反潜装备(当然,大型岸基反潜机可以执行侦查任务,或使用空对舰导弹执行远程对舰攻击任务,颇有些类似旧日本海军的“陆攻”)。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来说,其空中作战体系是严重不全的,缺少必要的预警、电子支援及对抗和争夺制空权的能力,长期依靠日本空自和美国海空军为其提供作战保障(夺取并保持制空权)。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海自当然希望拥有自己的战斗机,但是对于今天在美国的刻意“阉割”下长期处于残缺体系状态的日本海军航空兵来说,如何适应装备一款战斗机所带来的作战体制、作战指挥协同和后勤保障方面的各种变化也是全新的课题。
还有一种比较小的可能性是F35B引进后装备空自(虽然日本并没有禁止海自装备战斗机的法律规定)。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统一F35在日本武装力量中的作战运用和支持保障体系。但是作为“空军”的空自装备舰载机的“不协调性”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日本在历史上本来就有装备和运用海军舰载航空兵的传统,因此,F35B装备空自这种可能性应该可以忽略不计。
第三,不同于太平洋战争之前,今天的日本海自缺乏完整的远海作战体系。
这当然首先与美国长期刻意地“偏科培养”是分不开的。日本如果引进F35B(作为舰载机),的确能够补上其远海作战体系中的一块短板;但是,虽然F35B是一种先进的四代机,它要想发挥全部的性能,仍然离不开一个完整作战体系的支持。在脱离岸基航空兵支援的情况下,搭载在“出云”级航空母舰上的日本F35B将会在战时面对敌情预警、电子支援、战场态势感知、补给支援等方面的严重欠缺——所以,结论就是,它们仍然离不开美军作战体系的支持。如果面对强敌独立作战,日本的“出云”级和F35B在战时可能连自保都有问题,遑论执行夺取并保持战区制空权、压制敌海空部队、为己方的行动提供海空支援等任务。
第四,F35B本身的作战能力到底如何?
作为一款四代机,F35B的隐身性能和航电性能无疑是超过三代和三代改型战斗机的;但是其机体尺寸限制了内置弹仓的大小(也即限值了内置弹药的种类和数量),如果使用外挂武器,则要在相当程度上牺牲隐身性能(即使是使用所谓的“隐身武器吊舱”),同时也和所有的三代机一样,在外挂武器时会恶化(相对于四代机标准来说也许本来就不佳的)飞行性能。对于美国海军和陆战队来说,作战飞机种类全、数量多,F35B在其中主要扮演战斗轰炸机的角色,其性能上的限制可能并不是严重到致命的问题;但是对于日本海自来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只会拥有F35B这一款战斗机,那么,F35B任何在性能上的重大缺陷都可能会成为日本海自航空兵部队的严重问题。
关于F35到底“战力几何”,前文已经说过,目前是“知道的不说,说的不知道”,因此也不在这里展开细讲。随着时间的推移、装备数量和装备国家的增多、亮相场合甚至实战机会的更多出现,自然会有更多的信息透露出来,可以对其进行更加客观的分析和评估。
最后一点,如果最终决定引进,日本何时能获得F35B?日本的舰载战斗机何时能形成作战能力?
按照通行的贸易规则,今天(2018年)还未“下单”的日本,其F35B订单(如果最终有的话)只能排在美国海军陆战队和英国海军的第一批(甚至第二批)订单之后。虽然日本现在已经具有了在国内“生产”F35的能力,但是这种组装式生产实质上仍然是依靠进口散件进行的(日本能自产一些部件,但是关键组件还是要从美国进口——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象当年的F15J一样,日产F35也会逐渐过渡到基本“国产化”),因此,仍然会受到“订单顺序”的制约。
另一个问题则是前文提过的“支付能力”问题。日本要引进F35B,则必须要在相应的政府预算中列入计划——这涉及到部门利益、军种利益、党派利益,解决起来会需要一定的时间(起码,今年(2018年)的日本防卫预算中没有列入相关经费)。
再有,F35B这种高科技的武器系统不是买来就马上可以形成战斗力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的培训、后勤支援保障体系的建立、部队的合成训练等都需要时间。如果日本政府迅速将自民党的决定付诸政府决策流程,成为政府的正式决策,在下一年度(2019财年)编列预算,同步进行“出云”级两舰的改造和F35B战斗机的引进(可以想象,这需要巨额经费支持,日本恐怕只能一点儿一点儿地来),考虑到上述因素,以及F35B自身形成完整战斗力的时间表,日本要再次拥有具有实战能力的“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应该不会早于2025年——届时,(如果一切顺利)中国的舰载四代机(海四)也会出现在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上。
在今天,中日两国的地理距离对于航空兵的作战能力来说,真可以称得上是“一衣带水”了。解放军要压制日本航空兵的活动,获取东海和日本近海上空的制空权,完全无需借助舰载航空兵;同样,日本要想对付中国空军的活动,在东海上空取得空中优势,也没有必要一定要使用舰载航空兵。以安倍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和民粹主义分子之所以处心积虑地搞出“出云”级这样不伦不类的“直升机护卫舰”,其目的仍然是试图最终复活战前那支“全球海军”,使日本成为“正常国家”、“军事强国”。所以,“出云”和“加贺”绝不是日本民族扩张主义者的“海军终点”,而只能是他们眼中的“海军新起点”。伴随着亚太局势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一步步迈向军事扩张主义的危险倾向会越来越大。“海上自卫队”未来会不会拥有大吨位、大甲板的中型、大型“防卫”航空母舰?日本会不会在未来使用军事力量威胁我国的海上贸易航线、甚至威胁我国本土的安全(就象他们在明治维新之后曾经所做过的那样)?我个人认为,这是很值得我们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