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迟迟不到的百世快递,背地里操作有多骚?(下)
2
(上篇外链)我们说三通一达的早期扩张,靠的是老乡之间的“传帮带”:
一个送快递的在城里挣了钱,更多的兄弟投奔过来。
而快递公司乐意让老人开新的网点,拉出去支一摊子,招募更多快递员加入,把公司业务拓展出去——也就是所谓的“加盟制”。
最早的申通快递人,在上海外滩合影
早期的快递点,连汽车都不用,租间房子,安部电话,买几辆自行车,6000块钱就能开个新网点。
每做一单,向总部交1到1.5元的面单费,再扣除运费,剩下都是网点利润。
比如最早申通的聂腾飞,自己负责杭州,媳妇的哥哥陈德军管上海,爹妈弟弟管宁波,叔叔管常州,他们都可以发展自己的熟人,壮大这个网络。
对快递公司来说,加盟制可以“空手套白狼”,几乎没有成本就能建立起快递网络,加盟商自己承担门面、人员、车辆成本,网点自负盈亏,公司实现迅速扩张,还能激励加盟商多劳多得。
所以申通能在短短几年里建立几百个网点,成为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民营快递企业。而韵达、中通、圆通也纷纷效仿,成功地快速扩张。
“一年新出几个百万富翁,一点也不稀奇。”
但加盟制千好万好,却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总部对加盟网点几乎是失控的。
啥意思呢?网点老板跟你一条心,想多劳多得,那自然是极好的;
网点老板跟总部离心离德,那什么恶心事儿都能干得出来。
2003年,聂腾飞的弟弟聂腾云成立不久的韵达发生严重“政变”,底下加盟商和高管勾结,成立新公司,把韵达人员抽空,连看门老头都不留,只剩下聂家人管的3个网点,韵达眼看就要完蛋了。
聂腾云当机立断,解聘了谋反的高管,其他造反的“叛徒”却把韵达总部的大门口堵了个严严实实,撂下狠话:不仅要把韵达困死,还要冲进去抢件。
一天傍晚,上百叛徒手持器械冲进来,当过兵的聂父聂樟清“横刀立马”拦住了他们。
聂腾飞、聂腾云的父亲聂樟清
对方质问:“你是谁?”
聂父大喊:“我就是我啊,我是韵达的法人,公司是我的,快件是客户的,谁敢进院抢劫,我就砸碎他的脑袋!我还就不信了,堂堂大上海,还敢公然抢劫!”
说罢,工人用手推车把聂父早就准备好的300根80厘米长的钢管推出去,几百名韵达员工哗啦啦抄起钢管,冲向前去。
剑拔弩张,眼看一场快递史上惊天动地的血腥肉搏就要拉开大幕。
突然间警笛大作,聂父提前知会的警方及时赶到,叛徒阵营顿时大乱,作鸟兽散,最后30多人被捕,叛徒的新公司也销声匿迹,韵达才保住了一线生机。
后来,为了解决加盟商“失控”的问题,韵达办起了转运中心——很多人看物流信息的时候,觉得转运中心就是个临时堆放快递的大屋子,但其实它是快递公司制约加盟商的神兵利器。
在长沙建一个转运中心,公司就可以“遥控”全湖南的加盟网点。
以前加盟商天南海北,都是发完了件,才给总部补交面单钱——属于先上车,后补票。
而有的“老赖”拖着不给,能欠总部上千万,还有的加盟商直接跑路。
但有了转运中心,所有湖南的加盟商想把快件发往外地,先得运到长沙转运中心,给转运中心交钱,才能把件送出去——先买票,后上车。
一个快递公司想要迅速做大又不失控,建立转运中心是必须的,韵达也从此回到了发展的正轨上。
在韵达“政变”后一年,2004年,(后来百世的)周韶宁跑到国内出差,在高速路上堵了半个小时,看着前方超载大货车冒出的滚滚黑烟,萌生了“用科技改造中国物流”的想法。
“一定需要有人出来改变这一切,进行资源整合。”但他并没有立即去做。
2005年,他离开“小灵通”,加入谷歌担任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与李开复共事,1年后才离职创业。
2007年,周韶宁自投1000万人民币做起了百世,次年和马云、郭台铭一起吃饭,他说要做中国的UPS,于是获得了大佬们1500万美元注资,直至今日,阿里巴巴成百世第一大股东,持股超过27%,那是后话。
话说回三通一达,21世纪初的10年里,初见规模的圆通与韵达类似,也踩过加盟商的大坑,而他们采取的行动就是“削藩”。
2009年,圆通和加盟商“北京众和圆通”发生激烈冲突,众和挤压了上万快件,总部强行派人去接管,愣是被众合轰了出来。
于是总部下决心在北京另起炉灶,建新的转运中心,架空众和圆通,众和就拉来一大帮桐庐的老人围堵新的北京圆通总部,在警方的干预下,持续几个月的闹事才平息下去。
最终圆通割肉,赔了众和600万人民币,转运中心回归总部,削藩完成。
圆通对加盟商的“革命”发生在一时一地,而堪称改变了中国快递历史进程的一次“脱胎换骨”,发生在中通身上。
2007年,中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动荡的改革,堪称一场“风暴行动”。
今天我们收寄快递,我们知道两头的快递员都有钱挣,比如收件的人挣5毛(收淘宝件量大些,容易多挣),派送的人挣1块5(派送零散更辛苦),这很正常。
而你可能想不到的是,“三通一达”从一开始,只有揽收的快递员挣钱,寄到那头派送的快递员都是免费的,白干。
这不公平啊,为什么?因为早期的快递为了迅速扩张业务,必须鼓励快递员多揽件,这样公司才有收入进账。
而免费的派件的任务也必须完成,怎么办?就强令快递员必须及时派送,敢不去送的就罚款——上惩戒手段。
多年来三通一达都把这当成了常态,但问题也暴露出来:
江浙沪、北京、广东地区商户发达,寄出的件极多,快递员和网点揽件赚个盆满钵满;
可中西部、东北地区多是买家,收到的件多,商家寄件几乎没有,快递员和网点揽不来件,根本“吃不饱”。
比如北京中通,日揽件10000件,是湖北全省的50倍。
想让湖北这样的派件地区的快递发展起来,怎么办?简单,加派件费呗。结果东部富裕的揽件大户加盟商全炸毛了。
假设北京每1单给外地1块,1天就是1万块,1年365万,谁能接受?!
提出派件费的正是中通CEO赖梅松,而中通最有势力的加盟商们全部强烈反对。
湖北的加盟商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派费,这个利润分配就不合理。不合理的话,你这个企业就不会发展!
双方争得不可开交,上午会没完,下午接着开;第一天没开完,第二天接着开……
“赖总,您快回去吧,我们守不住阵脚了……”
最后赖梅松撂下一句狠话:你嫌不好可以不在中通干!
“不管你最后同不同意,有些决议都是要执行的。如果中通被你这种人左右了,我们这个网络还怎么运转下去?”
结果在中通的强力推动下,派件费率先开始执行,加上当时淘宝开始时兴,湖北中通每日派件从300件暴涨到11万件,员工从十几人涨到2800多人,原来全国快递的“不毛之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对于京沪广的加盟商,虽然一掏就是几百万,很肉疼,但明显感到外地派件质量提高了,也提升了他们在北京市场的口碑和竞争力。
这就是三通一达用无数惨痛教训换来的战果,与加盟商的博弈推动着它们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而百世没有经历这些,直接走上了“融资、烧钱、抢市场”的快速路。
2010年秋天,从谷歌离职的周韶宁一身便装、背着双肩包,推开了汇通徐建荣办公室的门, 汇通从成立以来,经营不善,从头亏到尾,处在资金链断裂的边缘,徐建荣答应了周韶宁的收购,汇通从此成为百世汇通。
周韶宁主动给徐建荣4000万股股权,徐建荣没要,撤得一干二净,因为他觉得百世汇通接下去的发展“烧钱就像烧纸一样”,砸了100多个亿,他看不到希望。
奇怪的是,百世做的也是“加盟制”,为什么会砸100多亿呢
百世没有买任何土地房产,全靠加盟和租房,连最重要的转运中心都靠租。
百世没有买运输车,靠租赁和外包组建车队。
那钱呢?
做技术出身的周韶宁,把绝大部分钱都投入了“技术研发”。
高速自动分拣线、自动包裹扫码称重一体机、高速摆臂、伸缩机、风暴自动分拣系统、云计算……这是百世花钱的地方。
广州白云十九部百世快递站点自动化分拣线设备
能租的东西,百世绝对不买——堪称把“加盟制”模式推到了极致。
然而这样的轻资产投入,没有换来丰厚的利润,反而是单件薄利和连年亏损。
周韶宁一边用低价劣质的快递服务抢市场,一边用高精尖科技讲故事、融资烧钱。
而老百姓没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反而感受到的是:延迟配送、网点跑路、莫名退回、丢件毁件……
这就是百世和中国其他快递公司最大的差别。
可以说,如果当年三通一达没有付出巨大心血,整治加盟商带来的恶劣问题,他们可能跟今天“疯狂加盟、网点跑路、总部甩锅”的百世没有太大区别。
但让人感到可喜的是,三通一达终究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一条向上勇猛精进的道路,从而让今天中国民营快递的格局出现了崭新的变化。
3
2018年,中国快递件量突破500亿件,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
而今年又将顺利突破600亿件,相当于平均每天1.6亿件。
中国快递业的创始人们也到了各自收获的季节——诞生了一批快递业富豪。
而在民间,更是流传着许多快递员“暴富”的传说,他们汇总成一个故事系列,叫“又想骗我送快递”。
重庆的女工程师李真桢,放弃月薪过万的工作,承包了3家快鸟驿站,年入数十万。
基层快递点老板齐任强、齐任刚兄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自动化分拣设备,花了1600万元自主研发了一套超高速交叉带分拣系统,拿了5项国家专利,一年节省人工成本400万。
独腿快递小哥沈光宇,2年送出20万票快件,日均350件,是普通快递员的2倍,月入远超万元。
跟马云一起上市敲钟的快递员窦立国,5年挣了260万,买了150平米的大房子,人称“开奔驰送快递的快递员”。
京东广州分部的快递员黄少波,一个月揽件13万件,月入8万,税后7万。
然而这真的是中国快递员的生存真相吗?恐怕不是。
2018年的权威报告显示,中国现在快递员人数超过300万,平均月薪6200元,远没有“骗我送快递”中说的那么邪乎,即便是送货送到手软的11月,平均月薪也只有7994元,并没有过万。
而在多数人薪酬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中国快递依然承受着“加盟制”运营模式的“后遗症”。
这些年,暴力分拣、快递员骚扰性侵收件人、快递员拆包偷东西、代发假货海淘、泄露快递信息进行诈骗的新闻屡见不鲜,说到底,都跟“加盟制”模式下总公司对网点的监管不力有关。
一些快递员承受着被逼下跪道歉、被冤枉投诉后吞药自杀、揽收违禁品一次就被罚款2万、双十一累吐辞职留下5000包裹的巨大压力。
中国快递还远没有到一个全面良性运转的健康发展阶段。
在国人一次次为“中国速度”、为双11成绩感到骄傲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更多的东西。
今年11月12号,中通实现全年快件量突破100亿件,创造了全球快递公司的历史纪录。
随着天猫的快速增长,和拼多多等电商下沉的红利,中通已经连续3年保持中国快递业务量第一,2018年净利润42.01亿元,跟顺丰的45.56亿相比,只差3.55亿。
明年,中通有可能在净利润上超越顺丰,成为中国快递业务量、净利润双料第一。
但在总的业务收入上,2018年三通一达中最高的中通只有176亿,而顺丰的营业收入是909亿,差距非常明显。
而且单纯的数字对比,不能展示出中国快递业竞争格局的全貌。
去年10月,顺丰花55亿收购了国际快递三大巨头之一的德国邮政敦豪集团(DPDHL)在中国的供应链业务,是近年来物流领域最大的国际并购案例之一。
湖北鄂州的顺丰机场也在建设中,预计2025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货物吞吐量245万吨。
王卫很清楚,傍住中国电商的大腿,一年的蛋糕撑死了有多大,全国不到6000亿;
而天地更广阔的国际供应链业务,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
顺丰正在朝着国外三巨头——DHL、UPS和FedEx看齐。
只是目前,顺丰的自营飞机总量不过66架,不到FedEx 718架的1/10。
但顺丰正在努力地追赶中。上市以后,顺丰表示投在“航材、飞行”上的购置费高达27亿人民币。
的确,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快递还大有可为,目前中国的跨国快递一年20亿件,只占到中国快递总量的3%、收入的8%,这跟“国际巨头”们的国际业务比例无法同日而语,而顺丰最有可能成为快速追赶的领军者。
而在国内快递件量上远超顺丰的三通一达,目前正努力在国内市场向上攀爬,在高品质业务线上追赶顺丰。
圆通的“承诺达”、中通和申通的“次日达”、韵达的“即日达”,都是针对顺丰“时效件”推出的高单价服务,也确实有效蚕食了顺丰在国内的一部分市场。
中通全货机
很多网友的感受是:在陆运方面,三通一达和顺丰陆运的差距正在越来越小,这是可喜的一面。
然而另一方面,三通一达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过度依赖电商快递,利润越来越微薄。
2018年,以中通为例,运送的85亿件包裹中,电商件占比高达85%,散件、商务件占比仅10%。
把所有鸡蛋都放在“电商件”一个篮子里,对于三通一达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危险的。
今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快递平均单价一路下跌到12.0元/单。
平台上大量9.9元、19.9元包邮的走量产品,快递价格也得跟着降。
如果单票成本上下波动1分钱,公司的净利润就会跟着波动1亿元。
一个加盟商就说:“十年前送一票快递至少能赚几块钱,这两年只有3毛、5毛。有时候跟客户谈合作,可能就因为每票贵了一毛钱,而不得不选择放弃客户。”
“一些加盟商单票利润甚至跌破5分钱。”
这也是三通一达都在往顺丰那样的“高端线”进军的最大动力。
而这就是今天的中国民营快递格局:
顺丰正在从国内高端直营走向国际市场,走向电商之外的广阔天地;
“三通一达”正切入国内高端直营市场,向顺丰靠拢,却一时还摆脱不了对电商的依赖;
而百世的路线最为怪诞:它一面走着“三通一达”早期对加盟商“失控”的老路,却同时又强调自己走在“高新科技”的尖端。
为什么要强调三通一达和百世的区别?
说起快递服务水平来,显然更有口皆碑的,应该是顺丰和京东。
但三通一达和百世的对比是更有意思的。
不仅因为他们从一开始都选择了“加盟商”的运营模式,而更在于他们在价值观上的分野——
说到底,在快递服务这件事儿上,你更相信人的力量,还是更相信技术的力量?
百世的周韶宁显然更相信技术的力量,所以他选择用最轻的方式去运营快递中的“人-货-场”,用比较重的精力投入他所强调的“技术研发”;
当然,三通一达也不是不要新技术,该上的自动分拣、智能设备,只要能提高效率,他们一个也不会少。
中通新的上海中转中心
申通快递的“小黄人”分拣机器人
但当我们回顾三通一达的发家史,我们会发现:
无论是韵达为了“遥控”网点老板率先提出的“转运中心”,
还是圆通为了外贸客户推出“周末无休”,为了加强控制在北京推动“削藩”,
还是中通为了平衡收派员利益分配,强力执行的“派件也收费”,
你都能看到他们自创业早期,就把“人的因素”看得有多重要。
在今天的中国做快递,把人管理好更难,但只要努力去做,回报显然也是值得的。
而提升所谓的“快递技术”,从而领先对手,是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们每个人都想躺在床上,打开窗户就拿到无人机送上来的包裹、饭菜。
不用穿好衣服下楼取件,也不用被电话铃吵醒,更不用给快递员开门,多好。
但问题是,让14亿中国人都享受到这件事,你觉得还需要多久?十年?二十年?五十年?
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曾说:“若仅是一两件商品通过无人机送货,或许还可行,但是若真是大规模,比方日均10亿的包裹在天上飞,就目前来说,各方面条件都很难实现。”
至少肉眼可见的未来里,估计我们大部分人还是得跟快递员打交道。
快递最关键的“最后一公里”,决定了我们每一个用户最真实的体验,和一家快递公司最重要的口碑。
而盲目追求“技术”、忽视了“人”的百世,恰恰输在了这最后一公里上。
周韶宁说:技术才是百世的核心,在某些方面机器比人聪明。
而他今年又说,要做好“高质量服务”,百世今年进入“质量”元年。
然后他们推出了什么措施呢?
奖励双十一全国排名前100的快递小哥,每人10万元。
奖励签收量排名前50的网点200万奖金激励。
其他的快递小哥和网点呢?没有任何公开的奖励措施。
这对于数以万计的百世一线快递员、全国36000个百世网点有什么激励可言呢?
在中国做一家服务业企业,如果把“技术加持”看得比“人的服务”更重要,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激励员工提供更好的服务,又能走多远呢?
在为一本中国快递传记写下的序言里,马云说了这样一句话:
“机器永远无法取代人,但会让我们的服务变得更好,让快递员更受人尊重。”
王卫也曾对顺丰快递员说:
“一切可以用钱打造的护城河,或者说所谓的优势,其实都是短暂的。”
回想一下那些让你发自内心叫一声“好”的快递品牌,他们最终让你感受到的,究竟是强大的技术,还是人的温度?
今年有一部很火的快递题材电视剧,叫《在远方》,记者问编剧申捷:你怎么看待中国快递过去的20年?他只说了八个字:
心在远方,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