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吊子的货币改革:法币的起源与衰亡

现代货币制度,是以纸币为主要流通货币的,正如四川人有俗话:“钱嘛,纸嘛!”

这话由四川人来说再天经地义不过了,因为世界第一张纸币就诞生在这里。

500

交子

对现代人来说,钱就是纸做成的,不过大家都能接受这张纸,和它上面所印的数额,是国家信用在背后支撑。

国家信用,看似很玄的词,却是一个长达千年演变的结果。

对最早发明纸币的中国来说,进入现代货币制度,却比世界其他主要国家更迟,波折更大。

这个波折的开启的时间在20世纪30年代,而余波一直荡漾到了80、90年代。

1935年的法币改革,即这次波折的第一个高峰。

1.

从更早的历史来讲,中国不但是第一个发明纸币的国家,也是第一个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的国家。“威加四海”的大元朝在不足百年后崩溃,滥发纸币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500

交钞

500

大明宝钞

大明朝没有吸取前朝的教训。纸币在货币奇缺的明太祖时期曾起到了恢复经济的作用,民间也普遍接受。但此后官府依然没有经得起诱惑——没有比印钞更容易汲取民间财富,若是仅凭增加税收来增加政府收入,中国老百姓一向不是善茬,抗税、暴动、起义,官府又得花更多钱来安抚、镇压。印钞不仅效益高,成本、风险也低多了。

当然代价就是大明宝钞(明代官方发行的纸币)一路贬值,官府三令五申也拦不住,到正德年间大量海外白银进入中国,大明宝钞彻底变为废纸一张,擦屁股也嫌硌得慌(纸的原料是桑树皮)。

从此,中国成为银本位的国家(实际是白银铜钱并行使用,大宗货物交易用白银,一般交易用铜钱),这样的货币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

可以说,银本位的出现,是货币权力从政府下移到民间,是中国社会对官府主导的货币制度(纸币发行权)的否定。以保护民间经济活力的角度看,它消除了官府靠发行货币掠夺民间财富的政策路径,也迫使朝廷对原有税收财政制度进行改弦更张,来适应这个由白银运转起来的经济,万历年间张居正的改革正是如此。

500

一代名臣张居正

事情都有两面性。白银成为基础货币,白银来源的稳定就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状况。但中国又不是一个银矿资源丰富的国家,全靠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富竞争力的商品——瓷器与丝绸,吸引了全世界的土鳖们,他们巴巴地搜刮各地白银来天朝囤货。据估计,17-18世纪,欧洲殖民者满世界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流入了中国。

如此一来,中国经济的货币供给就主要靠贸易所得。假如能一直保持中国货的优势和市场,四海祥和、商路稳定倒也罢了。若其中一条发生变故,白银来源切断,那无异于切断了中国商品经济的活水。按现在的话说,就是通货紧缩,大萧条。

500

1929年大萧条

对单个消费者来说,商品价格下降是很有利的事,前提是还有工作,但偏偏价格崩跌后就是失业率高涨。因此对整体经济,对人类命运来说,通货紧缩是比通货膨胀更可怕的事。人头滚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于1929年的大萧条。)

政府没了货币权力,也没了调控经济的能力,更没了抵抗大的社会经济危机的能力,外不能汲取资源抵抗外敌,内不能控制地方诸侯割据,传统王朝的崩溃也是不可避免了。

17世纪海外白银的阻断,大明朝灭亡;19世纪鸦片贸易导致白银外流,清王朝陷入泥潭,最终军阀借革命党之势下被逼退位。

2.

教科书上说,1911年清王朝的结束,标志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的结束。

但就货币来说,旧的制度还要再等二十多年才能结束。

其实在晚清时期,有许多人就意识到把货币发行权由中央掌握的必要性,只不过他们并不是为了复宋元明的古,而是学习欧美列强的新,当时的主要国家都已经确立了中央银行和金本位的货币制度:以黄金为货币发行的基础,以中央银行为货币发行当局。

这一套体系既可以发行普遍接受的纸币,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增加经济的活力,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干预调节经济。

可是世界潮流并不那么容易赶,民主共和可以一夕之间建立,因为朝廷就那一个,“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然后再搭个国会总统的架子,即可顶上“远东第一共和国”的帽子。

但贵金属货币关系到上亿民众每天的交易习惯、消费方式。中央政府若要改变民众的交易方式,让亿万人民接受你中央银行印的钞票。第一是足够的政治稳定,中央政府有足够威信,让民众相信你不会短命,纸币不会很快就被新政府取缔;二是中央银行要拥有足够多的贵金属存货,让民众相信你发行的纸币能兑换出来真金白银。众所周知,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四分五裂,这两条是无论如何都难以实现的。

500

北洋军阀割据图

更何况,拜“祖上也阔过”所赐,中国是当时唯一的银本位大国。其他主要国家都是金本位,白银就只剩工艺品装饰品的需求。一个物件,对于你是必需品,对于别人是非必需品,而且你还不出产这玩意儿,那不相当于你的命根子被别人拽在手里?

20世纪的白银市场正是如此,当时伦敦、纽约、上海、孟买是最重要的白银交易中心。而伦敦挟“日不落帝国”的国力,长期以来都是金本位和银本位国家之间的结算中心。白银的定价权,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伦敦的白银市场中。

500

20世纪初的伦敦

所以,白银的价格,跟中国的经济无关;相反,中国的货币供给变化,受制于从事白银交易的追求利润的外国银行。中国如果要夺回货币发行权,自然会损害这些既得利益者。如何处理利益相关的列强关系,也是中国重建货币制度的关键问题之一。

随着国民党北伐成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内统一初见雏形。同时,把更激进的TG血腥地清洗后,国民党与控制着金融的上海中外银行家形成了合作的态势。

(表面上的)政治稳定,以及原有银行团体的支持,奠定了币制改革的基础。然而正是由于第三方——海外白银市场价格的因素,造成了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步伐凌乱起来,间接造成了法币制度的缺陷。

先天缺陷的法币,也成为国民政府的“含笑半步癫”,不笑不走路地跳着前行,最终在1949年仆街。

500

3.

虽然中国的白银供给受制于海外市场,但白银市场自有规律,在一般情况下,价格变化尚不会对中国国内货币供给产生过大的波动。

然而1929年由美国爆发,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打破了这个稳定。

大萧条爆发后,世界其他国家对白银的需求进一步减少,白银价格从1928年开始下跌。这让中国可以以较低价格增加国内白银存量,适度通胀压低了信贷成本,刺激了国内经济,有利于新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发行公债的金融和经济环境。1933年前的两年,当世界主要经济强国都进入通缩萧条的寒冬,中国的经济表现格外亮眼。

然而好景不长,正当世界主要产银国在英国的推动下签署了白银协定,旨在稳定白银的价格时。当时大萧条的源头、世界经济霸主美国却出了一个影响深远(主要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幺蛾子。

美国在签署白银协定仅仅过了5个月,总统罗斯福就批准了白银法案,用高价收购国内外白银,让参加伦敦白银协定的国家见识了一下什么叫“翻脸不认人”。

500

(国民党政权的两大支柱:军队与财政,一个被美国废钢石油武装起来的日军摧毁,一个被美国收购白银弄得虚弱不堪。若要论我党革命成功的外国因素,也许美国起到的作用比两面三刀的老大哥更大。)

罗斯福此举是为了解决自己国内的政治矛盾,用钱来封住西部产银州的国会议员和反对党的嘴,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个法案是赤裸裸的“单边主义”。

世界经济龙头打个喷嚏,全球都感冒,世界大萧条就是美国鼓捣出来的。这个白银采购法案提升了白银的价格,世界各地的白银都被美国吸收过去了。

中国更是明显,到1934年底, 上海存银总额已由一年前的3.93亿盎斯降至2.53亿盎斯,下降幅度达35.6%。于是,价格下跌、通缩、金融动荡、生产下降、经济萧条,这一系列的课,中国也就在1934年后慢慢补上了,同时也明白了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刻道理。

虽然中国对美国违法白银协定的政策极为愤怒,却无能为力。面对经济危机,国民党政府只得通过加征白银出口关税、救助金融银行业等手段来缓解。到最后,只得加快原计划的货币改革进程,废除银本位,发行法币。

4.

废除了白银本位,法币发行所依赖的基础,也就是“货币锚”用什么来代替呢?

世界曾流行的黄金是不可能的,本来存货不多,各国在大萧条后又纷纷废除了金本位。

那只能选择世界主要的货币作为法币的定锚了,但这样需要跟货币发行国达成共识,并且需要一大笔贷款来作为发行法币的“本金”。

虽然被美国折腾得够呛,但毕竟美国还是世界经济霸主。国民党的金融大佬们如宋子文、孔祥熙,在1935年先后同美国政府取得联系,希望支持中国的货币改革。可是美国一方面顾忌日本的反对,另一方面极力否认中国的经济困境是由美国的白银法案造成的,生怕对中国货币改革进行援助,就是向世人承认自己理亏,当英国提议由多国参与中国的金融和币制改革,美国担心各国会与中国一起指责自己,更是对此提议视而不见。

无奈,国民政府只得转向英国和英镑。其实英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历史更久(鸦片战争就是证明),在中国的投资也远远超过美国。此时虽然日不落帝国早已风光不在,但英镑集团还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集团。

英国政府对中国币制改革兴趣也不小,很有意愿把中国也纳入英镑集团。双方“郎有情妾有意”,很快就接触并谈判上了。

英国派了财政顾问李滋罗斯访问中国,和宋子文、孔祥熙的谈判也很顺利,在中央银行的设置以及外汇稳定达成了共识,只是在贷款方面,英国希望多拉几个国家来出钱。

英国与日本有长达三十年的英日同盟,虽然因日本对中国的经济和军事侵略,双方矛盾逐渐升高,但毕竟还没有到撕破脸的地步。李滋罗斯在访问中国前也先去了趟日本,在跟中国政府谈判时,他居然同时提出了要中国正式承认“满洲国”,换取日本参与贷款给中国的条件。

500

英日同盟

因丢掉东三省深陷舆论挞伐的国民政府不可能同意这个条件,而且日本人正憋着坏要独占中国经济资源,也不同意参与给对手贷款,于是中英在币制改革上合作也失败了。

眼看日本在华北鼓吹“自治”,中日冲突迫在眼前。美英暂时不能指望,此时社会对于国民政府抗日的期盼越来越高,对国民政府发行的不可兑换纸币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干脆赤膊上阵,在没有强势货币和贵金属作为准备金的情况下,以《财政部布告》和《财政部长孔祥熙宣言》的形式公布了关于币制改革的命令,实行法币政策(法币,意即此币具有无限法偿资格 ,为收付一切公私 款项、一切债权债 务的合法手段 ,任何人不得拒绝承受)。

至此,数百年的银本位彻底结束,货币权被以四大行(中央、中国、交通、农民)为发行机构来垄断。

然而这是一个“半吊子”货币改革:虽然由现代银行发行,但这种缺乏货币锚的法币,本质上却跟交钞和大明宝钞一样,有着极大的超发滥发隐患。假如央行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政府滥发货币。但国民政府的四大行明显没有这样品质。

500

一千元法币

通过发行法币,国民政府直接收购了65 000 万元的白银,并出售其中一部分换取外汇以购置军火。

5

后面的故事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在维持了两三年稳定的法币供给和价格水平后,1938年,日军占领了东部沿海地区,国民政府撤退到重庆。税收重地损失了,财政收入剧减,赤字飙升。一方面要钱来打仗,一方面要维持庞大的政府体系,大量东部人员流亡到大后方,地盘缩小了,要财政供养的人不减反增。

因为国民党著名的低下执行力,要砍人节流是做不到了,国民政府如饮鸩止渴般开启了大印特印钞票的大门。

在抗战的大旗下,美援的加持下,民众的忍耐下,虽然法币膨胀了许多倍,国民政府还算熬到了日本投降。

但共产党在土地改革、战略物资基础上的货币发行制度,严格的货币管理纪律以及动员民众的能力,逼迫国民党在印钞票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催生了金圆券这个货币金融史上的奇葩,货币制度彻底崩溃,国军也“转进”台湾。

500

五十万金圆券

“半吊子”的货币制度失败了,纸币的正面效应被巨大的通胀、狂热的投机以及政府的敲骨吸髓所吞噬,给中国社会留下了巨大心理阴影。新中国建立后,干脆进一步对商品经济压缩,重点投入重工业,生活物资凭票证供应,之所以改造得这么顺利,和中国社会对货币的心理阴影是分不开的。这也算是一种应激反应。

但土地国有和工业化,却给中国新的货币提供了另一种的发行基础。当计划经济走到穷途末路时,中国重新进入货币经济。

这个时候,与法币先天缺陷不同,新的货币经济有全新的基础和体系(土地与强大的国有经济)。历经几十年的货币转型才算告一段落。

关于这个全新的货币发行基础,则是另一个故事了。

当然重新进入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80年代后期的通胀记忆,还深深留在50后、60后、70后的心中。

500

本文为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