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客观看“金鸡”——我们离“星辰大海”有多远?

备受瞩目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在上个周末于福建厦门落下了帷幕:拥有历史底蕴和美丽风光,并且和台湾地区隔海相望的厦门第一次承接了这个中国电影最高奖项之一(业内所谓的“三金”——金马、金鸡和金像,分别是台湾、中国大陆/内地与香港的最高电影奖项),美丽的海滨城市、修葺一新的主会场、600个明星的华丽亮相、各大主要影视平台全覆盖的直播和报道、附带着各种明星之间的心机比美小八卦,不仅吸睛,而且似乎把这个奖项的热度提升到了空前高度,一切似乎都是一个宣誓——“从现在开始,一切不一样了”。

500

但是,如果我们冷静地回看这届意义非凡的金鸡百花奖,我觉得最恰当的形容是——它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信号、是一个正确的开始,但是,它并没有做到让观众满意。 

中国电影最主流的观众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简单来说,年轻人:85-05这个阶段的高度国际化、网络化和多元化的中国新一代。可惜,这样一批人贡献了最主流的票房,但是对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方向和文化政策是毫无话语权的。

他们心中的这一届“金鸡奖”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是一场battle!通过从场面到内涵的全面碾压弘扬主旋律,教对岸那群拿着艺术做政治工具吃我们豆腐还要嘤嘤嘤装受害者的“电影人”做人。然后在自己的主场把当年受的气给找回来。

显然,金鸡的主办方或者说决策者是没有这种“网感”的,当一系列筹备工作的细节逐渐公开,种种操作让本来满怀期待,因为一腔爱国热血为金鸡百花摇旗呐喊的年轻人心一下凉了半截。 

作为电影主流观众的一代人心目中的代表中国的电影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其实并不是只为把香港和台湾比下去(那种battle只是为了宣泄一下心中的怒气和憋屈罢了),和其他领域一样,他们的眼中只看到最顶尖的那批——柏林、威尼斯、戛纳还有金球和奥斯卡!华丽的场馆、群星璀璨的红毯、幽默风趣妙语生花的主持人、高朋满座如殿堂般的颁奖礼现场、更重要的是心目中的大片、神片和强大的文化输出和影响力——成年人才面对现实,小孩子全都要! 

500

500

颁奖礼这种美人如织、冠盖云集的场面即使不爱看电影的人也很喜欢

其实,我们看这一届的主题和规划,就能看到其实决策者心目中未来的金鸡百花奖和年青一代憧憬的是不谋而合的。“中国电影再出发”——这一宣誓无疑就是要告诉世人,这一次,中国电影要重新回到“起点”、回归“主流”,汇聚力量、凝聚人心,往新的征程前景。具体来说,就是中国大陆要成为华语电影毫无疑问的中心和灯塔,要依托大陆电影的整体品牌对外创造和输出影响力,而不再是我们的明星跑去港台“客场作战”,融入他们了。

这种理念是时代的客观需要,正如我在早前一篇文章中用的那段比较煽情的描述:“港台电影和大陆电影根本就不存在泾渭分明的区别,他们有着共同的源头,是一个轰轰烈烈地洪流在历史的险滩上冲出的几个支流而已,当险滩过去,河道开阔,原本分开的支流自然而然地要再次汇聚成一股激流……在原野上继续前进”。金鸡百花的这次高调“回归”和“再出发”算是一种正本清源,从此之后,只有主流,不再看支流了。

500

而这次选择海滨城市厦门作为永久承办地、专门修建了专用的礼堂,似乎也是有这个野心参照欧洲电影节,譬如戛纳的模式,把城市做成电影节的名片,从而形成相应的文化影响力。虽然中国的文化决策者们对于如何制造文化影响力明显还是没有找到窍门。

做我们自己的主场到底有多重要,我看着最后的颁奖典礼就能瞬间感受到。一般我们看颁奖礼,只关注最后宣布的那几个大奖,比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演员和男女配角,最多关注一下最佳剧本、摄影和原创音乐,不会更多了。

其实,即使我们依然只看金马和金像,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和最佳演员至少一半也是大陆电影人的,似乎在哪里领奖都不会有区别。但是当我在这一届的金鸡颁奖礼上看到最佳剪辑、最佳动画、最佳戏曲电影、最佳纪录片、最佳摄影等等大量电影工业的“幕后工作者”们走上领奖台,这些本已经是业内大咖的人在领奖台上紧张到声音都有些颤抖,诚惶诚恐地说出一堆感谢的话,以至于每一个人的时间都超时,急坏了女司仪。

500

“容嬷嬷”李明启老师在红毯上人气超高,一出场就收到大家的欢呼

我突然感觉到,电影真正的兴盛,是这样一批人得到舞台、得到肯定、得到激励、这样的人才源源不断才是真正的繁荣,而不是我们有多少个“国际巨星”“国际导演”这么简单。“国际章”“女神范”在国外的红毯上多“扬我国威”也都是去装点别人的窗户,中国电影要走向真正的繁荣,靠的是体制对于整个工业体系的支撑,对于全产业链人才的培养。

正如更大意义上的中国工业,我们赖以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一流工业国家,靠的不仅是外商投资、不仅是高素质廉价劳动力,真正起到核心作用,让我们能够不断完成产业升级的,恰恰是我们保留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的生产力正如影视的创造力,只有完整才有资格站在巅峰。

500

深受观网同仁喜爱的“小破球”这次也拿了重量级大奖

这种“完整性”和“再出发”同样体现在演员/明星领域。今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最吸引关注和话题度的就是它的“星辰大海计划”——遴选出了32位新星用电影节的平台力推。其中有风头正劲的周冬雨、王俊凯、易烊千玺、刘昊然,也有实力不俗,颇有观众缘的董子健、张慧雯、尚语贤、蓝盈莹等人,每一位由一位资深电影人推荐。

500

我之前曾经说过,由于大陆电影圈的没落和港台影人北上的影响,在明星层面,大陆失去了整整一代人——港台导演选择合拍片模式,一个港台老一线男演员搭一个内地一线女星,这样的模式持续了十年。内地“四旦双冰”崛起,星光熠熠,而与他们同期的一批优秀男明星,虽然年纪轻轻就通过电视剧崭露头角,积累了观众缘,但始终等不到给他们的电影男主角色,只能荒废大好的创作青春,要么继续演电视剧,要么选择减产,要么趁着资本大潮转行做老板,再也无心演艺事业,这批曾经有希望担起一个时代男主C位的演员诸如邓超、刘烨、黄晓明、胡歌、佟大为等等,在风华正茂的时期没有一部可以称得上代表作的“大片”。而他们的下一代男女演员,乘着“偶像”潮流崛起,但是无论是相貌、演技还是自身素养,都难以达到上大荧幕的标准(这里不点名了哈,大家自行对号入座)。

500

观众缘很好的胡歌大好青春在偶像剧里蹉跎了很久,直到最近的《南方车站的聚会》才算有了高质量的电影代表作

然而,好消息是,00年前后的则一批年轻演员的崛起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希望。他们的成长环境“路子更正”,素质较高,大多就读或毕业于几所内地的顶尖戏剧影视学院,受到正统的、成体系的科班教育,而且由于前面一代没有具有统治力的“大咖”挡路,他们往往是年少成名,贵人相助,又赶上了这届看重演技和实绩、呼唤正能量的观众,可以说真的如很多业内大佬所言“赶上了好时代”——这批青年演员的崛起,为前方一个可能的星光灿烂的时代燃起了希望。

500

但是,同时也是这片“星辰大海”也让我看到了金鸡未来能否成为那个我们期待的电影节的隐忧。无论是电影还是歌曲奖项,从来都是作品、人才和奖项相互成就,如果细细而论,前两者成就奖项要大于奖项成就前者。我们冷眼看去诸多影响深远的奖项,无不崛起于独立、公正、同时成就了影响时代巨星和他们的经典作品……当奖项办得万众瞩目成为行业风向标时,也无一不因为背后的巨大利益驱使着大资本控制奖项,使得奖项最终成为各大公司、机构的实力较量和“分猪肉”,当越来越多的获奖者“才不配位”,奖杯成为了木有感情的KPI,离它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就只剩下时间的问题了。

500

颇具才华和知名度的青年演员张子枫这次并没有入选“星辰大海”

我们看到,这次的“星辰大海”32人,很多我们熟悉的才华横溢的年轻演员并没有入选,究其原因,恐怕还是他们要么所在的公司实力不强、要么是处于单飞状态,而入围的32人背后的推荐人大佬,背后也无不站着当今中国娱乐圈最财大气粗的资本力量。正如我刚才总结的奖项崛起和衰落时间表,如果金鸡百花真的还是坚持唯领导、唯资本、唯大佬集团,而并没有真正从观众的期望出发、从民族文化未来的野望着眼、从尊重和弘扬电影艺术本身来立足,那怕不是还没崛起就走向了没落?

希望我这种悲观的预感不要成真,希望我乐观的期待早日实现!作为一个对国产电影永远包含热忱的人,我再此祝愿中国电影,星辰大海,未来可期!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