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柿子和玩命悬崖蜜,快手的横财秘笈到底有多野?

微信公众号 跳海大院/meerjump     院办小五郎今年夏天,赶海的四大天王一出道就占据了院办的深夜栏目,那种硬核的粗糙感和发财发财带来的快乐,成功把我骗下海。

500

转眼深秋入冬,一项“赶山”的活动正在快手的里山林主播群体蔓延开,自然雪山、高原蘑菇、森林野味,这种淳朴放飞的乡间乐趣,关注几个老铁就能满足。

这么说吧,院办看了几圈,活生生被赶山老铁们的探险精神给感动落泪。如果你有了解被蜜蜂紧裹住的悬崖采蜜——那个赶山活动里的硬核项目,你也许会明白的。

 玩命的悬崖采蜜治好了我的密集恐惧症 

悬崖蜂蜜,顾名思义就是在在悬崖边儿上搭个梯子,去采野生的蜂蜜。不知道采蜜的老铁是种什么样的刺激心理,总之对院办这种胆小又没啥运动细胞的人来说,看这视频不亚于自己摸着栏杆走玻璃隧道,就俩字:脚软。

扑空采不到蜜是小事,每个看着的人都替主播阿洋的绳子质量捏一把汗,生怕它被石头磨断摔下山崖。

500

快手ID:lBT286922539

但最刺激的还不是2000米悬崖,而是采蜜人想飞檐走壁,就只能赤膊上阵,受限于地理环境,宇航防护服是只有在山下运蜜时、才能使用的高级装备:

500

快手ID:cj18577678445

对只能用赤裸爱の胸膛,容纳百万蜜蜂的采蜜人来说,每一次在峭壁摘蜂巢,都等于经历一场穿天然针灸蜂疗:

500

在院办这种抽血都需要两护士按着的臭弟弟眼里

这根本不是蜂蜇,是穿刺(。

常人难以理解这种2000米恐高+密集蜜蜂集体穿刺的恐惧感,不妨直接点开啊洋的采蜜视频看一下,相信我,看完后你的脑海,一定会被10000000只蜜蜂的嗡嗡嗡循环洗脑,直到最终你被折磨到失眠满脑只剩恐惧为止:

视频连接请戳https://mp.weixin.qq.com/s/ip9OmJRplLoA6ikaDmfotQ

高能预警 /非战斗人员请迅速撤离

虽然没有亲身体验过,但这种被蜜蜂围攻的恐惧,从院办小学3年级看还珠格格的时候就已经埋伏下,妈妈从小告诉我见到蜜蜂千万不要动,不动它就不会蜇你。

然后我屏住呼吸一动不动看完了阿洋的悬崖采蜜的几十个视频。

500

密集恐惧症的病也给治好

现在眼不酸,腿不软,手也不起鸡皮疙瘩了

云南德宏的段应洋是第一个在快手上发布采悬崖蜜视频的主播。在出圈之前,大概没人关心阿洋被蜇得疼不疼,但火了以后他一定会被第一个这样问他的粉丝感动。

500

500

500

评论中最常出现“注意安全” 和 “徒手采蜜会不会受伤”的问候都不是虚情假意的。只要被蜜蜂蜇过的人都懂,那种又痛又痒又麻的感觉,能概括这种感觉的词,就是——痛得要命。

阿洋一开始还认真告诉大家,手上抹了药,不疼。后来问的人多了,他就改口说“被蜇到了,铁汁儿来点个赞鼓励一下8”,抖机灵比蜜蜂还快。

别看阿洋随便拿跟棍子杵两下,这一下敲用力了,蜂巢跳崖说没就没,那阿洋回家就得跪搓衣板了—— 

500

500


当然,没有一个成熟的男人没面对过失败,阿洋也有失手的时候。就跟采蜜人故意留下一些蜂蜜给 悬崖蜂过冬吃以外,掉下去的蜂巢,会成为蜜蜂的冬天的粮食。

500

虽然主播们经常吐槽太可惜了,但他们和蜜蜂都心照这是场表演

除了有爬崖采蜜的绝技以外,他们不仅手不怕被蜜蜂蜇,还不怕被火烫,练就一身泰山的绝技—— 

500

500

他不是要把蜜蜂烧死,是要用烟把蜜蜂赶走,把对蜜蜂的伤害降到最低

跟赶海一样,悬崖采蜂蜜也有自己的快乐口号——“稳住稳住”“发财啦”。

500

确实,在阿洋火出圈之前,悬崖蜂蜜是一种高危的闭门产业,本来这种野生蜂蜜只在悬崖村里流行,也因为阿洋在快手的随便一拍,就火了,顺带还让整条悬崖村都发财了发财了,形成独特的产业链。

500

就这一瓶拿半条命换来的蜂蜜你猜猜多少钱?148!

快手主播安利的悬崖蜜不仅刷新了院办对蜂蜜的认知,啥黑色悬崖蜜,和蜂巢生吃等等,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阿洋在悬崖边上采下来的蜂蜜,从源头到装瓶,都全过程透明记录下来——

500

500

村子里的采蜜人慢慢跟上这股直播热,德宏整条村甚至还形成了特殊的“悬崖蜜大卖场”,外地的人可以直接从喜欢的主播那儿买到自己的蜂蜜,悬崖蜜顺利从本地出圈。

500

中国人也许生来就对野生的东西特别容易来感觉,除了悬崖蜜,还有什么天山雪莲,地上的野蘑菇,反正越野越好吃,挖到什么吃什么才是咱们的人生精髓。

院办一直以为冬虫夏草,就是冬天是虫、夏天是草的神奇生物,广东人能买到的一般是夏草,拿来煲汤。但看了主播卓玛的赶山视频,我才知道原来冬天趁它还是条虫直接吃掉,才是本土乡民能品位的高级享受——

快手ID:mizang88

在森林里,当两种不同时空的东西共同放在一个画面的时候,冲突感和味蕾觉醒的时刻就来了,松茸和方便面的碰撞,是院办见过最醒胃的深夜刺激——

500

俗话说,“话可以乱讲,蘑菇不可以乱吃。” 虽然大家都在书上读过 “越好看的蘑菇毒性越强”,但谁也没不知道咋样子才算好看。作为一个优秀的赶山er,遇到这样的蘑菇,一定要赶尽杀绝,心狠手辣一顿揍。

500

一顿乱劈,比捡到蘑菇还解压

赶山赶海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地就记住了找蘑菇和判断毒蘑菇的技巧,但赶山人卓玛老师绝不满足于带大家看看山货,时不时还教你些下山的实用生活技巧——总的来说,是击中了不会下山路只能蹲着哭,甚至还摔个狗吃屎的院办。所以到底要怎么下山?

第一步,脚95度微微打开,膝盖弯曲半蹲,稳住下盘

第二步,跑 (???)

500

有没有用不知道,但怎么刹车要不先提前排上课程。

500

仅供参考


挖挖虫草和倒腾蘑菇的赶山,跟赶海最大的区别,是它更容易挖出宝藏。只要经验老到,只是一级松茸和二级松茸的区别,云吸蘑菇的网友,能一直享受哇和哇哇哇的升级惊喜。

500

一二线城市看赶山视频的人,真正关心的其实也不是采到多大的蘑菇,就是单纯感受一下自然,从地里挖出来的东西感受鲜活的生命力。

也因为可以从不同的主播身上,找回小孩时期,抓鱼摸虾的单纯快乐,譬如这棵“自杀柿子”树:

500

快手ID:V4444444

点开这个视频的人,大概都被这个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柿子感动,大家都以为这是啥自然奇观,柿子在了长满刺的树上自杀,网友还给它改名为“自杀柿子”。

500

500

于是,每年的这个时候,主播都会翻出来这个流量树来给自己代言。

院办都快要想到营销号的标题 “百年寒冬柿子集体自杀,转发这个柿子树保健康。” 去年到现在已经有700多万的播放量——

500

但其实,这棵树就是主播自己想蹭写热度搞出来的行为艺术,不知道花多长时间把柿饼一个个挂上去的。今年还想蹭热度又发了一遍,今年成了 “男人最难熬的状态” ,但对比 “我养你呀” 还是输了——

500

500

不管男人多难熬,我养你啊  才是妇女心的归宿

在快手上卖水果的果农,有趣的不止有自杀柿子,还用拿鸡价*3倍樱桃喂鸡的果农,粉丝的心时常随鸡把大樱桃干碎时一起稀碎,评论区全是一片“啊啊啊好想去主播家当鸡”的真挚发言:

500

对此果农的解释是,这些樱桃虽然大,但是色泽甜度都不及格

在别处是一等品,但在自己这里只配喂鸡,这就是为啥他家的樱桃全网品控最好的原因

快手ID:nz520888

每一个在快手卖货的主播,都在努力证明自家产品货真价实,甚至卖个羊肉,都会从羊吃奶就开始直播,证明自家羊个个都是打小15秒、就能干完一瓶奶的健康大胃王:

500

评论区有人吐槽“反正都是用来涮肉的喂那么好干啥”

被主播调侃“不喂这么好你拿啥来涮肉那么香” 

快手ID:452929455 

如果不是看到这群羊,院办一直坚信羊羔一定会跪乳,同样,如果不是看到主播把仙人掌塞嘴里,打死院办也不愿意相信原来仙人掌不是盆栽是水果——

500

不是满嘴刺就是满手刺


跟别的主播还不一样,主播罗拉除了卖特别的水果土特产,这个寂寞男人的文案才是视频的精髓,哪天突然没有鸡汤加持,院办都感觉这个果子没那么甜。

500

500

这个石榴籽红得跟刷了漆一样的,还被网友diss 是染了色,但你不相信不打紧,主播自己会有办法让你心服口服,现剥现卖,满意了再下单。

500

嘚嘚瑟瑟地特意发了视频澄清

除了这种文案型吸睛选手,快手上还有别的硬核主播,干着干着活突然尬起舞来,做货车旁边最妖艳的姑娘——

500

快手ID:1161588882

艳姐一开始还是个普通的车间女工,给城里人展示展示农民生活。

也不知道是哪天,放飞了自己在对口型方面的天赋,于是开始了自己车间女新闻主持人的生涯,从二婚到时政到人生哲理不看后悔一辈子——

500

500

500

艳姐在balabala啥大家自己去看,但等院办觉得艳姐是个坚决抵制二婚的社会主义好青年的时候,发现她的初心是——艳姐爱山货。

除了动动嘴皮子的主播,还有40多岁劲歌热舞的时尚大叔,当然劲歌是有点勉强,口型勉强对得上,但这个时尚感满分的混搭在院办心里赢了谢广坤:

500

快手id:lxx20151119

对院办来说,所谓城里的活动不就只有看电影唱k打麻将,突然尬舞这种骚操作就是跳出了我内心的骚动,但这位二哥,不是在快手跳骚舞的,他实际上是个搞土鸡的。

500

在快手买东西就玩捉迷藏一样,没有主播会告诉你我卖啥啥啥,你没有地图也没有方向。但当你就沉迷在这些跳舞唱歌的土味乐趣时,他自然会告诉你“我这儿有个好东西” 。

看农村的好货直播最大的乐趣,除了全方位的沉浸式的线上农家乐,还有给你喜欢的沙雕可信赖的主播那儿掏钱买源头好货,比直接送游艇要朴实快乐一点。

没错,等你的狗友给你安利他私藏的宝藏主播时,请你好好珍惜他,因为那可能是他看了半个月沙雕视频,才挖出来的 :)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