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臣的进化:董卓、曹操、司马懿(一)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年岁不饶人,已是明镜秋霜,不忍细睹,却在偶然间翻到了《三国演义》。里面的东西,虽然不能说明白了,但也有了不少感悟与遗憾。在我年少时,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没看过原作,电视倒看了很多遍;《红楼梦》觉得脂粉所太重,没细细瞧过;《三国演义》内容复杂,又多文言,看过也不懂;只有《水浒》,一放假就抱起它来,个中情节细细品味,后来自己写作文也学习它的语句风格。
不过我终究没有上梁山,反而上了大学。大学中钻研起“学术论文”,结果写的文章越来越像“僵尸”——想想看,洋洋洒洒几万言下来,却没有一句“直娘贼”之类的骂人话——这还是人话吗?
再说,现在我们都说要建立自己的话语权,但当年非西方著作不看,非西方学者不学。那时,国内学者多有拾人牙慧而沦为四不像者;那图书馆中一列列国内的著作确实没法看,一看就被熏倒,都是条条框框加上陈腐观点,形式旧、内容旧。中文书籍,除了金庸与鲁迅,很少去看。反而人们很会人无视的老马的作品,倒是令人“感动”——他在一篇文章中称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为“大淫娃”,真是刷新了我的认知,引起了我的“共鸣”。
《三国演义》在我早年没能引起我的共鸣,原因就在于它消毒过了——被古代的忠义思想消了毒。而我那时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对于刘备这个一号正面人物是有看法的。像他这样才智不出众、武功不盖世,遇到什么事情就掉眼泪的人,怎么称得上枭雄,当得上一国之君,怎么可以与雄才大略的曹操相提并论?
今天来看《三国演义》,发现那点消毒水用量并不大。吕布白门楼殒命前大骂刘备是“大耳贼”,虽然失之文雅,不如“直娘贼”骂得痛快,但毕竟也表达了吕布的愤怒。随着本人年纪变大,容颜渐老,明白了狠狠骂人其实没用,甚至狠狠揍人也没用,搞清楚自己是头什么“蒜”才是有用的。
所以,当刘备感慨髀肉复生而流泪时,我也禁不住拍拍自己的肚腩,有所感触。这时,我才发现自己不如当初看不起的刘备。因为我没有流泪,望着肚子上的肥肉,第一感是“要减肥了”,而不是“你要完了”!
刘备的事以后再说,先来看董卓、曹操和司马懿。这三个人都是“权臣”。所谓权臣,就是能操纵朝政,摆布君主,能一手遮天,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角色。董、曹、司马三人都是这样的角色,然而似乎没有人对这三人进行了并列思考,因此不妨填补一下空白吧。
董、曹、司马三人的影响力并不是在同一时空中展现的,先有董卓,再有曹操,后有司马懿。他们虽然个性不同,才智不一,但细想起来,他们是同一类“物种”——权臣,而且这一物种在血雨腥风的环境内实现了进化。即前人的教训被后人吸取,后人发展了新的本领。
一、夺权之路
(一)董卓趁乱窃国
董卓原来是西凉刺史,掌握二十万兵马,早有不臣之心,但能够让他窃取中央王朝的权柄的,却是当朝国舅何进何大将军。这位何大将军名义上掌管着天下兵马,实际掌握的至少有洛阳城好几万人马。但他为了铲除“十常侍”,却下令诸侯兵马进京。袁绍、曹操等人进行劝阻,但没有作用。何进这一做法愚不可及——愚蠢到超过正常人的智商极限。也许他是为了借人之手除掉阉党,好让何太后无话可说。愚蠢的代价是身首异处,随后,京师大乱,少帝出逃。正好董卓率领数千精兵来到,他劫了皇驾,收编了何进的部属,一时间掌握了朝政。
董卓窃权之时,汉室尚有余威。谁掌握了天子,谁就掌握了天下之权。不像后来,各地诸侯各自为战,山头林立,谁也不理会汉家皇帝了。可以说,董卓的发家多是由运气带来,偶然性太强。天之大任,猝然降之,董卓虽有野心,却也不及准备,导致后来在用人理政上处处败笔,以至死无余骨。
(二)曹操百战奠基业
曹操则不然,他走上权力之巅的道路异常曲折,所以胜利果实的味道很实在。起初,曹操是个对汉室很忠心的人。他的父亲曹嵩花钱一亿买了三公之位,本来他也可以这么做。但曹操却与原来的“圈子”切割,主动加入到“清流”之中,欲以文章才华显名。虽然清流之人多看不起他,但他还是获得了著名品评家许劭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样的评语很重要,当时没有科举,要当官必然有德高望重的品评家给出评语,要不然不会受到官僚系统的接纳。曹操得到这样的评语很高兴,我想他高兴的主要是“能臣”二字——终于可以加入清流,正正当当地做官了。他做官也确有刚正之处,执法时不避权贵。
曹操曾力劝何进不要请董卓进京,他说治阉祸,只要一名狱吏就行了。由此可见,曹操眼界高人一等,颇能举重若轻。当董卓进京掌权后,曹操却又能得其所用,但曹操“身在董营心在汉”,主动献出并执行了献刀刺董的计谋。计谋失败后,曹操逃亡。
逃亡路上,曹操想明白了,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不要说他杀了吕伯奢一家,就连他历经千辛万苦要报效的汉室,也不再重要了。
随后曹操在家乡招买兵马,实力渐渐壮大,但一路险情不断。他在攻打豫州时,被吕布袭了后路;消灭吕布后,袁绍已经吞并幽燕,实力十分强大。在著名的官渡之战发生时,袁绍调动了七十万兵力,而曹操仅有七万人,兵力之比为十比一。而且,袁军的粮草充足,而曹军的供给十分匮乏。这似乎是一场鸡蛋碰硬石头的战役,曹操却灵活运兵,积极果断,将袁绍杀得个一败涂地。
之后,曹操北征乌桓,写下《东临碣石》;南收荆襄,留下《对酒当歌》。在他意气奋发,要统一华夏之时,却在赤壁遭遇大败。之后,历史进入三国鼎立时期,即使才能如曹操,也不能突破形势的束缚。
时人云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事实上,汉室江山早已破碎,没有曹操的拼杀,大汉天子在名义上都不会存在了。汉献帝只是在曹操的江山里顺便当了个皇帝而已。
(三)司马懿隐忍政变
司马懿取得江山又是另一番模样,他是借政变上的台。司马懿有个绰号叫“冢虎”。这个阴深深的名号没有在“‘卧龙’‘凤雏’,得一而天下安”的民谣传唱中有一席之地,却在蜀魏“龙虎斗”中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曹操在世时,对司马懿有清醒的认识,说他狼顾鹰视,不可付之兵权;久之必为国之大患。曹操在,司马懿就没有出头之日,他的职务不过是个“主簿”。曹操如果决心除掉他,易如反掌。然而司马懿却抓住了曹操的一个痛点——嫡子之争。曹操的长子曹昂,已在战场上代父而死;最为喜爱的儿子曹冲早夭了。而世子曹丕才能平庸,三子曹彰乃一介武夫,四子曹植虽然文才了得,但行为荒诞。曹操对身后之事十分悲观,临死时赠送妻妾们女红之物,嘱咐她们自力更生。
而司马懿却得了头彩,他不仅站对了队,而且是曹丕上位的得力功臣。新君继位后,司马懿得到了重用,被授予了兵权。他也没有办法不被授予兵权,曹丕没有军事才能啊。但是,曹家人对太祖的话还是记得的,对“冢虎”一直忌惮,只准司马懿立功,立了功就将其雪藏。然而三国是个什么年代?战事永无尽头,特别是蜀汉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无人可比。而且他对于讨伐曹魏十分热心,六出祁山,屡打胜仗。曹魏上下,除了司马懿,根本没人可以抵挡。此外,司马懿还有退吴灭燕的功劳。
曹芳为帝时,司马懿一直装病。其实他只是在寻找机会,而机会之窗在一瞬间就打开 了。当时皇族与外戚爆发了冲突,占绝对上风的一方是掌权的是大将军曹爽,他将郭太后与皇帝都软禁了起来,视如掌上之物。曹爽一直在提防司马懿,然而却让他的儿子司马师掌管中护军。这中护军是禁军之重,赵云在蜀国也就担任这么个职务。也许曹爽内心里是想拉拢司马懿,给他一点小小的兵权,以示安抚吧。但这一点点兵权,要会用兵的人手里,就是可以颠倒乾坤的利器了。
曹爽与亲信带着曹芳出城祭拜先帝,这真是不是机会的机会。司马懿立刻活了过来,他立刻进宫请到了郭太后的懿旨,关上了城门,将各个要点派兵占领,对各个重要兵营安排自己人去掌握。然而这只是形式上的,关键在于曹爽是匹恋栈豆的劣马,他失去了抵抗意志,幻想着“不当大将军,可当大富翁”。在他投降后,司马懿大开杀戒,连累而死者有五千人之多。这一事件史称“高平陵政变”。此后,司马家族就牢牢地掌握了朝政。
之后几年,又有大臣王凌等人对司马懿不满,意图政变。但政变企图很快被司马懿扑灭,凡是参与了一点政变之事者,全部被夷灭三族。
(四)小结
我们可以看到,董卓、曹操、司马懿在夺权过程中,都利用了“前辈”的经验,又结合了自己所处的环境。董卓随意废立汉帝,引起大量不满;曹操就没有这么做了;曹操在掌权后,没有对潜在反对势力进行清理,甚至像司马懿这样的人,也因爱惜其才而留用之。司马懿却一口气杀了五千多人,敌对势力清理得十分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