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生育政策的诞生发展看中国前进的不易
从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走过了36年,它对稳定中国人口数量、提高全民素质、挽救资源危机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的现阶段逐步放开生育限制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此,你想说什么?又想到什么呢?
本人是十分感慨的,从计划生育政策的诞生到现在的变化其实就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客观环境发展的缩影。
一:从1953年—1961年是中国节制生育的提出阶段
1953年8月,中国批准了卫生部的《避孕及人工流产法》。
1955年3月,中央发表《关于控制人口问题的指示》。
1957年2月,主席在国务会议提出:“人类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增长”。
可见当时领导人已经意识到中国人口和资源的矛盾,中国的资源绝对数量大但人均占有量极低。如中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7%,人口却占世界人口总量的将近20%。从1949年的5.4亿人口增长到1961年的6.6亿,人口增长将近24%,这一时期通过全民开荒,到1957年耕地面积增加15%,达到我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人均耕地面积反而减少了。而从1957年开始,我国耕地面积虽有反复,但却再也没有恢复当年的水平。
同时在这一时期,朝战结束,美苏两极对立的形势越来越明显,美国频频以核战威胁,我国面对的形势空前严峻。在一战结束二十年便发生了二战,二战结束又经发生朝鲜战争、美苏冷战的时期,谁也无法保证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爆发,什么时候爆发。我国虽然经过苏联援华的156项工程从而建立了基本的工业基础,实力大大提升。但和美苏相比无疑蚂蚁对大象,在这一时期搞计划生育是不切实际的。弱小的中国在核战来临的时候唯一能自保的手段无疑就是足够多的人口。
二:从1962年—1969年提倡计划生育试点阶段
196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提示》。
1964年,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城市和部分地区建立计划生育工作机构。
这一段时间中国人口从1961年的6.6亿快速增加到1969年的8亿,增长又超过20%,耕地面积反而减少了几个百分点。好得当时集中民力物力修建了将近8万座水库和一大批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甚至包含了像红旗渠这样的惊世工程。这样才使得在化肥产量杯水车薪以及没有高产种子的前提下,人均粮食产量非减反增,从1961年的人均207公斤增长到1969年的261.5公斤!
这一时期中国的外部环境达到历史最恶劣的程度,非但和美国的关系没有改善、美国还在南边对越进攻,和台湾的冲突依然持续,而且在1962年和印度发生战争,和苏联的关系也从苏联撤走专家、中苏决裂、中苏论战,到1969年的珍宝岛冲突后达到极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从东到西,从南至北处于敌人的全面包围之中。所以,虽然在大灾害后人口和资源的矛盾危害已经开始酝酿出恶果,计划生育的政策实施迫在眉睫,但我们依然无法下定决心。因为虽然1964年我国成功引爆第一课原子弹,但却没有战略轰炸机和洲际导弹进行投送,也没有核潜艇进行二次核反击。所以在中苏交恶,中印战争后,从1964年开始进行三线建设,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将处于敌人第一波次打击范围内的工业迁移到较为安全的中西部地区,并大建民防工程。
三:从1970年—1980年提倡“晚、稀、少”的生育政策阶段
1971年,国务院批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提出除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和其他地区外,都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1973年,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提出“晚、稀、少”的计划生育口号。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把计划生育提到国策的高度。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鼓励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新的《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从1970年—1980年中国人口从8亿增长到9.8亿,再次增长20%,耕地面积比1957年减少11%,人口比1957年增长50%,人均粮食产量从1957年的301公斤增长到1980年的324公斤,相比1969年的261.5公斤更是增长24%。这里主要是因为“四三方案”向美日德法等国引进了大规模的成套技术设备,并和之前几十年自研的技术与培养的产业工人结合,使得中国的化肥生产技术和产量有了飞跃的发展。从1970年351万吨的化肥产量急速增长到1980年的1269万吨。与此同时,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到1979年推广种植7600万亩,与之前的水稻亩产相比增长20%。在双重效果推动下,使得中国的粮食产量从1970年的2.4亿吨增长到1980年的3.2亿吨,从这开始,中国人民几千年以来第一次摆脱饥饿问题,也使得改革开放有了最根本的保障。
与粮食产量增长的好消息映衬的是中国的外部环境也逐渐趋好。从1970年的引进西方技术、1971年重回联合国、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到1979年邓小平访美,中美逐渐进入“蜜月期”。在军事上,1971年中国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在酒泉发射成功,具备和敌人的互相伤害能力;1970年,中国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到1974年“长征一号”正式服役,我国首次具备水下二次核反击能力。在政治、军事的条件都已具备的情况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障碍都被扫除了。
四:从1980年—2015年:我们熟知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提出、完善与稳定阶段。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这一阶段,中国人口从9.8亿增长到13.6亿,增长将近40%,耕地面积缓慢下降,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2.2亿亩,超级稻面积达到6000万亩,杂交水稻种植占据全部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同时化肥产量从1980年的1269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7004万吨,粮食产量从1980年的3.2亿吨增加到2015年的6.17亿吨,人均粮食达到创纪录的452公斤,但粮食自给率下降到95%,粮食进口突破1.3亿吨。
从改革开放到2015年是中国经济全面高速发展时期,从1982年的勃列日涅夫向中方发出了改善关系的信号,到1988年秋天,戈尔巴乔夫和邓小平的历史性会面,中苏关系实现全面正常化。从1992年和台湾达成“九二共识”到2008年的三通,和印度的关系也在变好。总体趋势一直在往好的方面发展,当然中间也少不了波澜,无论是银河号还是南联盟大使馆以至于李登辉的台独风波。从中国实现载人航天,到建设实验空间站、超级计算机、量子技术、国产大飞机、航母等等。中国实现的成就数不胜数,中华民族的复兴前景也前所未有的清晰。
五:2015年至今对生育的限制逐渐放开。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中国60岁以上老人人口占据全国人口比例从2014年达到15.5%,并从此进入快速老化阶段,预计到2030年即将突破25%,全面放开计划生育限制的呼吁正在提升。回想起计划生育政策的前世今生,不由感慨,也无法不满怀激荡,计划生育政策反应了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是中国这几十年从步履维艰到前途坦荡的缩影,在逐渐放开计划生育的今天,更是预示着中国龙必将腾啸九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