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就来一波媒体人事变动!新京报总编王跃春与14年老东家告别
2018年开年,媒体圈的人事消息不少。
其中,两位知名媒体人的离职引人注目:新京报总编辑王跃春离职,北京青年报总编辑余海波入职快手。
据“蓝媒汇”称,业界传闻很久的新京报原总编辑王跃春,在节前的12月29日正式宣告离职新京报。她在朋友圈表示,告辞,新京报,其从2003年8月24日开始的新京报生涯,于2017年12月29日终止。
王跃春
在原新京报社长戴自更调任北京文投集团之后不久,便有消息称王跃春也已向新京报提出辞职,不过彼时包括新京报,以及王跃春本人都未对外进行回应。期间,有媒体报道过其离职消息,但都没得到证实。如今,随着王跃春本人的表态,其离职一事终于落定。
据公开资料显示,王跃春,199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1994年7月——2000年2月任深圳法制报记者,2000年3月——2003年9月任南方都市报记者、深圳记者站站长、编委;后于2003年9月,参与创办新京报,任职新京报副总编辑,分管报纸时事新闻。
两年后王跃春选择“触网”,加盟搜狐担任常务副总编辑,主抓搜狐门户的内容。仅9个月,王跃春便再次回归纸媒,回归新京报历任执行总编辑、总编辑至今。
作为新京报人口中的“春总”,王跃春不仅保有着强烈的新闻理想,同样也是纸媒的坚守阵地者。
2013年新京报创刊十周年时,王跃春接受采访表示,“最大限度地讲真话,无限去逼近事实真相”,是新京报的终极理想,也是做新闻最大的价值所在。
通过多年致力于严肃、深度的报道,新京报已经铸造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2012和2013年,新京报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报纸品牌排行榜第一名。目前,新京报的各项经营指标,以及影响力均居全国报纸前列。
面对新媒体冲击下,纸媒人普遍焦虑,王跃春则很乐观。
2016年2月,王跃春在接受新京报传媒研究采访时,谈起了纸媒的未来。她认为,新闻不死,记者就不会消失。她强调,有尊严才会有价值。只要有这种价值在,无论媒介本身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一定可以走下去。
这种认知下,她认为,对于新京报来说,目前最主要的还是要继续做好主业,也就是把这份报纸办好。如果因为环境而焦虑,因为前途而乱了今天的阵脚,得不偿失。所以其还是要操心着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操心着内容品质和思想价值,操心着如何办一份有尊严的报纸。
王跃春在新京报,一干就是14年,但终究是迎来了告别。
在2013年那篇采访中,谈及不少传统媒体人跳槽转行时,王跃春表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追求,去互联网也挺正常的。
她认为,平台很重要,并表示,将来不排除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平台,她也会离开。
王跃春的离职,是继原新京报社长戴自更离开后,新京报的又一重大人事变动。戴自更去了北京文投,王跃春的下一个“更好的”平台又会是哪儿?
由于王跃春主导下的新京报跟腾讯合作了大燕网、我们视频等等项目,效果都不错,有业内人士认为,腾讯会是王跃春可选的平台之一。亦有人猜测,王跃春也会像老领导戴自更一样,转战投资领域。
据蓝媒汇称,正式离职新京报后的王跃春,无论是去腾讯还是转战投资领域,目前都只是一种可能,并未有最终定论。眼下最大的可能是,离职后,先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做最终选择。
余海波
除了王跃春外,纸媒总编辑离职的名单上,还要加上余海波。
2017年12月传出消息,原北京青年报社总编辑余海波辞去职务。据悉,告别纸媒的余海波将转战快手。
据了解,余海波早在半年前就已经有离职传闻,此次辞职应该为个人原因,彼时便有消息称,其今后有可能会进入互联网行业。
余海波在纸媒、新闻行业从业多年,可以说是业内非常知名的老总。公开消息显示,余海波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1996年7月至2011年8月,在光明日报社工作,历任总编室编辑、二版主编、新闻报道策划部主编、新闻报道策划部副主任。其中,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中宣部新闻协调小组工作。2011年8月至2012年6月任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2012年6月起担任北京青年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2014年3月,余海波获任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北京青年报主打深度报道,平均每周会推出四到五篇深度稿子。除此之外,北青旗下的公号矩阵也同样有很大知名度。特别是深度报道公号深一度,以及从2014年开始运营的团结湖参考、政知见(原名政知局)领衔的政知系列等时政类公号。
在去年4月份的一次演讲上,余海波谈到深度报道时这样说:写新闻不是写散文,写新闻也不是写美文。用最简单、最简短的话去呈现事实,传播事实,就够了。
现在余海波也告别了纸媒。据消息人士透露,其加盟快手后,或并不负责PR业务,更大可能是负责GR,即政府关系。
目前余海波在快手的职位级别,尚未对外公开。
不过,这几年媒体行业正在经历巨变,人人都在谈论这个行业将走向何处。无论如何,2018年序幕刚刚拉开,会有什么新鲜事,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附上王跃春发在新京报的2018新年献词。
相信时间,相信世道,相信人心|新京报新年社论
今天,我们站在改革的延长线上,我们走在时间的脉络中。一个向好的社会,会珍视并呵护每一个人的价值。
2018年1月1日7时36分,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同旭日并肩升起。图片来自“拍者”
一元之始,岁在大寒。气候依然凛冽,而南北一脉,都已微微来风、阳气萌动。春天不远了。
不必慨叹时光荏苒,不必悔恨岁月蹉跎,当新年的晨钟静静响起,你我无需在心里栽培苦涩。
一百年前,梁漱溟的父亲梁济问儿子:“这个世界会好吗?”正在北京大学当哲学讲师的儿子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四十年前,一声大地回春的惊雷,宣告结束了冬季的讯息。在那个冰雪消融的季节,在那个乍暖还寒的晨曦,中国用实事求是的理念凿破坚冰,走出泥泞,追求真理。
那是改革开放元年,从那时起,改革开放便成为中国飞速发展的动力。古老的华夏大地,迸发出一波又一波的潮涌浪击。
今天,我们站在改革的延长线上,我们走在时间的脉络中。
走过2017,合上过往之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瞰览大江大海,踩着苍茫大地,你会发现,过往的诸般不如意,终将过去;未来的种种期许,有待开启。
而无论是那些在微凉大地上、璀璨星空下行走的个体生命,还是我们身边的家、身后的国,对于即将绽放的日子,都有内心烁亮的理由。这一束束烁亮的光,也必然会照亮每一个人前行的路,照亮人性的幽暗与波折,照亮浩茫世事的边边角角。
2018年北京新年倒计时活动,市民在永定门迎接新年到来。新京报记者吴江摄
2017,这个沧桑饱历的国度,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大事件浩荡而来,令人目不暇接。
“进入了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纲举目自张,举旗即定向。举世瞩目的十九大,为中国擘画了新图景,绘制了路线图,开启了新征程。
在过去一年,雄安新区横空出世、“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举行、反腐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入推进、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经济社会中次第出现的宏大叙事,如疾风,如骤雨,冲刷着也定位着这个新时代。
光华灿烂,宏旨清晰。同时,我们也时常会回想起那些在时代暗角闪过的面影。范雨素自述“走红”之后没啥改变,就是一种生活的常态;一个李文星沉溺水坑,而众多的“李文星们”正在期待社会的援手;“格斗孤儿”被劝回大凉山,他们的未来会怎样?
无论被记住还是被遗忘,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注脚,其存在或掠过本身,就是一个提醒、一次尖锐的刺痛。一个向好的社会,会珍视并呵护每一个人的价值。
往者可追,来者可期。大江奔腾,一路向前,2018年,早就被烙上了“改革开放40周年”的印记。
过去40年,中国的发展,民众的福祉,乃至各种松绑、释放、跨越,均可以溯至这铿锵有力的四个字——“改革开放”。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于此节点,我们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而最好的纪念,就是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
大道直行,其命维新。40年激荡,改革是波,开放为浪。也正是这40年的浪奔波涌,形塑了我们今天所处所在的这个时代截面。
我们在革新的气候下生长,也在开放的环境中舒展。我们行经之处,总有改革路牌,探寻之路,常有开放掌灯。于是我们的视野越发开阔,观念越发开放,我们渐次知悉权力与权利的边界,渐次了解现代文明与未来科技的向度。当认知的奔流之势已成,便不可切断与拽回。
这便是我们今日所生活的现实世界。
过去40年塑造了我们的灵魂,也锻造出了今日之中国,与今日之世道人心。
世道,指向大势,是社会发展演进的规律,乃国运所系;人心,指向个体的公平、正义、是非,是每一个人的获得感,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幸福、尊严和美好!
也正是因此,我们更应对自己保持一份信心,相信我们面对人生的波折没有那么脆弱,相信社会,相信世道,相信人心,相信中国,相信世界潮流大势,面朝文明、开放、法治等永恒的价值,我们有理由期许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8年1月1日清晨,慕田峪长城的第一缕晨曦。图片来自“拍者”
我们在新年来临之际栽种期许之树,期许未来的日子和阳光。
未来未必平坦,或有波折,但这些都难阻这棵树开花、结果,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时间会给我们答案,答案就在我们前行的步履中。
不妨希冀,不妨应许。你好,2018!
你的新年愿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