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白昼流星》之后,这帮人坐不住了……

来源:@我们的太空

看了《我和我的祖国》,大家都对“白昼流星”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在2016年11月18日那一天,真实的“白昼流星”是怎样的,还有那两位“尊贵的客人”,究竟是如何被“功勋着陆场站”的小伙子们迎回家的呢?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科技人员找到了当年的历史影像,带大家回顾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500

众所周知,在航天员回家的路上,都会有几名身穿橘红色搜救服的小伙子一路相随、形影不离。他们就是负责航天员抬送与护卫工作的搜救人员。今天,我们把时间交给那些把航天员抬回家的护航者,让他们以全新视角带你回顾神舟十一号返回时的点点滴滴……

500

北京时间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完成33天的太空漫游后,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身体状态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众所周知,在航天员回家的路上,都会有几名身穿橘红色搜救服的小伙子一路相随、形影不离。他们就是负责航天员抬送与护卫工作的搜救人员。今天,我们把时间交给那些把航天员抬回家的护航者,让他们以全新视角带你回顾神舟十一号返回时的点点滴滴……

口述者:孙晓华

500

▲图中标亮者为孙晓华。

2016年10月17日清晨,我和同事们一起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打开了电视机,“一分钟准备!”只见晨晖中,长征二F火箭静静地矗立在发射塔架上。“3,2,1……点火!”火箭托举着飞船飞向太空,两名航天员开始了他们长达33天的征途,而身在四子王旗的我们也开始了为期33天的最后备战。

500

▲神舟十一号发射瞬间。 汪江波摄

在此次任务中,我们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功勋着陆场站”肩负着神舟飞船返回舱回收、接航天员回家的光荣使命。当得知航天员将由我和其他七名同事共同抬回家的那一刻,内心别提有多激动了!

500

▲模拟抬送航天员。 周光府 摄

航天员返回地球以后为什么要抬着他们呢?当航天员刚刚进入太空的失重环境,失重的血液会在强大心跳的作用下,造成流速加快、血压升高,并伴以头晕,头疼等现象。待到航天员习惯失重环境后,心跳便会放缓,这些不适就会随之消失。而当航天员返回地面后,为了让心脏重新适应地球的引力环境,则需要用抬送的方式,以此防止航天员的心脏受到伤害。

500

▲搜救人员奔向模拟返回舱。 周光府 摄

10月的阿木古郎草原,寒风凛冽。但为了能够将两位飞天英雄安全地护送回家,在备战回收任务的每一天里,我们基本都是早出晚归。经过一个月的刻苦训练,每一个流程、每一个动作都已经烂熟于心。

500

▲搜救队集结完毕。 周光府 摄

时间终于来到了11月18日,神舟返回在即。虽然平时训练了很多次,但是毕竟是实战,心中多少有些紧张。同组的张涛对我说:“没事,都练这么多次了,把这次也当成训练就可以!”而当我坐上直升机的时候,我的心突然变得异常的平静,果然就像平时训练时一样。

500

▲架设操作平台。 周光府 摄

13时59分,我们接到了返回舱成功返回地面的消息。我乘坐的飞机第一个到达现场。下飞机后,在300米左右的距离看到航天员在向我们招手,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也随之落了地:“航天员好着呐!”

500

▲航天员景海鹏挥手致意。


​当我们合力抬起景海鹏时,他的一句“你们辛苦了!”让我们倍感温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此刻我的心中只有两个字:骄傲!

口述者:冀齐齐

500

▲图中标亮者为冀齐齐。

 “冀齐齐,抬送组!……”接到任务的那一刻,我当时心里既惊喜又忐忑:“会不会抬不动,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

几年过去了,作为航天员抬送组的一员,搜救过程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我都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500

▲车队集结进入演练区域。 周光府 摄

2016年10月17日清晨,在神舟十一号升空的那一刻,我们就被告知立马进入到24小时准备状态。我一脸疑惑地问一位老前辈:“为什么发射第一天就要二十四小时准备呀?不是还有一个多月嘛!”

还没等老前辈说完,就听到外面有人喊“集合!快、快、快!”

500

▲模拟回收返回舱。 周光府 摄

又是一次全系统全方位演练,当我再次看手表时,已是晚上10点多。也正是从这天开始,我们搜救队两天一小练、三天一大练,无论刮风下雨,训练计划雷打不动。而对于我们抬送组而言,要求则会更高。从发现到抬送,“平、稳、快”样样都不能缺。因为我们深知,我们护送的,是从九天之外载誉归来的英雄。

500

▲模拟航天员护送现场。 周光府 摄

11月的内蒙草原接近零下10度,牧民的牛羊已然不见了踪影,偌大的草原上,唯独我们穿着橘红色的搜救服与风沙赛跑。在一次模拟抬送的过程中,强烈的风沙吹得我睁不开眼,一直在流泪,而且感觉整个人都要被刮倒。这时,搜救队队长问我:“感觉咋样?你还能坚持住吗?”我咬了咬牙,定了定神,喊道:“这才哪到哪儿!我能成!”

500

▲在冰河中搜救模拟返回舱。 周光府 摄

为了确保全地域搜救100%的成功率,每一次演练,导演组都要随机模拟“返回舱”的掉落位置。在我的记忆里,“返回舱”曾经出现在草原上、深沟里、悬崖边……有一次演练,导演组在前一晚就把“返回舱”放在了一处水坑里,等到我们第二天到达演练现场时,水面已经结了冰。我们二话没说,拿起榔头,跳进刺骨的冰河里,硬是砸出了一条10几米的水路……

500

▲模拟返回舱掉入沟壑。 周光府 摄

渐渐地,距离神舟十一号返回的日子越来越近,我们的搜救抬送技巧也日趋熟练,一套成熟的流程已经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11月17日,神舟十一号返回前夜,我们的朋友圈都被一张朝霞照耀直升机停机坪的照片刷了屏。这张照片的配文只有六个字:我在这里等你。

500

▲搜救队整装待发。 周光府 摄

度过了难眠的一夜,我们终于坐在了飞向返回落点的直升机里。“防热大底脱落!”“主伞已打开!”听着这些熟悉的口令,心中反倒异常平静。平日里扎实的训练,让我们在真正执行任务时,感觉这就是一次日常演练。

500

▲搜救队员正在乘直升机赶往目标地域,左一为冀齐齐。 周光府 摄

“返回舱已落地!东经**度,北纬**度……”报告返回舱落点的口令就像是一声发令枪,搜救队全体队员的精神一下振奋了起来。直升机缓缓降落,推开门的那一刻,正午的阳光洒在了我们的身上,微风拂动干黄的牧草,这情景与以往演练时的狂风大作截然不同。“天公作美!”我不禁兴奋地喊了出来。

500

▲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回收现场。 周光府 摄

我们拿起装具直奔返回舱,“我看到航天员了!”旁边的小梁兴奋地喊道。我与同组的三名同志共同将航天员陈冬小心翼翼地抬上了直升机,最终通过专机直达北京。坐上专机的那一刻,紧绷的神经才逐渐放松下来,此刻,我才真正意识到,这次不是演练,我抬送的是真正的航天员!

500

▲搜救现场,右一为冀齐齐。

我们的车辆离北京航天城越来越近,路边聚集的人也越来越多,锣鼓声、掌声也俞渐清晰。到达目的地,在欢呼声中,我们将航天员抬了出来。四周的鲜花与掌声,让我们的心中也充满了无限的骄傲与自豪。我骄傲地对自己小声说了一句:“嘿,伙计,你是航天员的护航者!”

500

▲搜救队员将航天员安全护送到家。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