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爱国,果然更打动人
有一定剧透,请慎重决定是否打开
一
《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部“拼盘电影”。按照时间线,七位导演,七组演员,七个独立的故事,也有着七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从文艺创作的角度,这其实是一个挺大的忌讳。风格不统一特别容易跳戏。就像一本小说,东野圭吾写第一章,余秋雨写第二章,唐家三少写第三章,不敢说不好看,但肯定会吵架。
喜欢悬疑风的,会觉得后面狗尾续貂;喜欢文艺风的,会觉得两边肤浅庸俗;喜欢天马行空的,会觉得这简直就是在烂尾楼上搞装修。
再主旋律,也逃不脱规律。那么多观众走进影院,那么多学校顺手把它布置成了国庆作业,那它一定会成为七位导演、七个剧本的角斗场。
客气点能说“各有千秋”,但它其实已经悄悄分出了胜负。在社交平台上,在各种街谈巷议中,它们被切割成了三个方阵。位于第一方阵的——
是宁浩的《北京你好》和徐峥的《夺冠》。
二
葛优饰演的北京的哥张北京,是《北京你好》的主角。
一点儿也不伟光正,也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岗位平凡,缺点无数:好吹牛,爱显摆,抽烟、打牌、违章……和老婆离了婚,和儿子也处不好,一个非常标准的“小人物”。
靠着天上掉下来的运气,张北京抽中了奥运开幕式的门票;因为载了一个脏兮兮的四川孩子,这张门票被偷偷“强卖”了。
在一番张北京“抓小偷”、小男孩“抢劫啊”的呼喊中,张北京挂着彩夺回了门票——在他看来,这是修复父子关系的绝佳道具,无论如何也不能落入旁人之手。
而在最后,张北京却喊住了那位四川孩子,把门票递给了他。
“我要告诉你爸!”“我爸死了。”“你哪儿的?”“汶川的。”
“你咋不看电视?”“电视上摸不到栏杆,那是我老子造的。”
一枚“优秀农民工”的徽章,在男孩的脏衣服上熠熠生辉。
张北京,这个一身缺点的“老油条”,就这样,放弃了显摆了整整两天,视若珍宝的开幕式门票。
那一年,中国最重要的两件事,就这样被联结到了一起。
《夺冠》的时光是1984年。故事发生在上海。整个弄堂都在等待洛杉矶奥运会的女排决赛。
街坊邻居们聚在一起,东东家的电视机成为了大宝贝,大家搬来了桌椅板凳,茶水瓜果,像在期待一个盛大的节日:
但电视信号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少年乒乓队的东东,不仅是电视机的小主人,也是八级电工之子,全弄堂的信号担当。于是,在各种阿姨伯伯的呼吁下,东东在天台上守护着天线:
但天线就像是着了魔,只要东东一离开,就状况百出。
而这时,东东特别喜欢的一个小姑娘——小美将要出国定居,他特地准备好了礼物,打算认认真真地去送别。但那根该死的天线,阻挡了他转身的脚步。
小美被她妈妈拽走的时候,中国女排正离冠军一步之遥。东东放下天线,试图追上小美,但那些捧着收音机、盯着电视机的面容,让东东又决定跑回去:
东东架起天线,中国女排扣中了最后一个球。全弄堂都在欢呼。而东东看到归来的爸爸,嚎啕大哭。
哭泣的东东,弄堂里那些街坊邻居,也都是那个时代的小人物。
我甚至觉得,如果后面没有“东东”和“小美”的成人版,没有吴京和马伊琍作为成功人士的再聚首,这个故事可能会更棒。
三
为什么人们会特别喜欢这两个故事?
因为在所有的七个故事里,这两个故事,最能代表“小人物”的爱国。
那些升国旗、搞两弹、上军演的经历,固然打动人,但终究不在大多数人能接触到的领域里。
那些奋不顾身、无限宽容、血洒戈壁的场景,多了一份高山仰止,但却少了一份亲近感,总有种“这人真伟大,但我遇不上,也做不到”的认知——只有张北京和东东,告诉人们“我碰到过这样的事儿”,以及“我也可以这样”。
张北京犹豫过吗?当然犹豫过。他看着这个四川孩子摇摇晃晃返回宾馆,直到他的身影快消失时才喊住了他。
东东纠结过吗?当然纠结过。他曾经放下天线去追小美,看到爸爸后,说的一句话是:
“我们家的电视天线太烂了。”
他没有表功,而是先发自内心地表达了自己的委屈和抱怨。
他们都有私心,也依然有着私心。他们并没有处在时代的聚光灯下,历史也不会记录下他们的身影,但他们就在那一刻,犹犹豫豫,但又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那时的私心。
也许他意识不到这就是“爱国”,但它就是属于“小人物”的爱国——属于我们许许多多人的爱国。
如果非要给个描述,那就是有那么一瞬间,突然觉得自己的那点破事儿不重要了。我们非得搁下它,才会觉得更踏实。
最后,张北京站在场外拥挤的人群中,对着大屏幕呼喊北京加油。
他肯定还会违章、打牌、吹牛,父子关系依然是他的难题。可能他这一天在喊“北京加油”,第二天在二环就骂“北京这交通X你妈的”——
如果说那些伟大故事是爱国的脊梁,他的故事充其量就是爱国的毛细血管、头发、指甲、颈纹……
但我们得承认,正是这样的平凡,才让“爱国”变得生动起来。
它未必全是伟大的传奇。它也是身边的故事。
一个背景声
爱国不是口号,也未必都会惊天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