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文学札记之十:《火红的香花》
长篇小说《火红的香花》,曹鹏著,北方文艺出版社西元2009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这是又一部抗美援朝亲历者所写的小说,作者曹鹏西元1947年参军,1951年赴朝参战,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战斗报》记者,第十五军二十九师随军记者,《志愿军一日》编辑。据该书《写在前面》说,曹鹏当年在上甘岭战役“惨烈而又持续四十多天的战斗中……始终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一线部队采访,他与日夜浴血奋战的指战员同呼吸共命运,以不同的方式为胜利不懈工作。应该说,在那时,他不仅是个随军记者,而且,他也是一个战斗的直接参与者。他书中所描绘的战地情景,许多是他亲身的耳闻目睹,他笔下所抒发的感情,完全是他内心的真挚激昂感情的自然流露。”该书的副标题就是“献给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英雄们”,书中充盈着对志愿军指战员(作者当年的战友)的崇敬和热爱,洋溢着“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的自豪。
小说着重讲述上甘岭战役中我军某部八连守卫五九七点九高地、坚持坑道作战、最终发起反击消灭敌人的事迹,其过程正如电影《上甘岭》和其它一些相关书籍所描写的那样:在敌机、敌炮的狂轰滥炸下,八连坚守五九七点九高地,机智顽强地多次击退敌军的进攻,予敌人以大量杀伤,后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奉命撤离表面阵地,进入预设坑道,在二十多天时间里坚持以小部队夜间出击打击敌人,并以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缺水、少粮的困难,挫败了敌人对坑道进行的偷袭、发射毒气弹、封闭坑道口等进攻,最后配合我反击部队消灭了五九七点九高地上的敌军,恢复了阵地,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而八连的指战员们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小说将主要笔墨倾注于基层指战员身上,塑造了连长周铁山、指导员赵征、排长冯国栋、苗文彬、班长路远、机枪手张海生、通讯员刘嵒、文工团分队长路红等英雄形象,描写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顽强意志和英勇壮举:他们以寡敌众,巧妙机智地消灭敌人;坚守坑道,使敌人不敢向我军主峰阵地进攻;缺水时,以自己的尿液解渴;没有医疗器材,女护理员用嘴为排泄困难的伤员吸尿使之解除痛苦;毒气弥漫坑道,他们忍着刺激扇风排气;电话线被炸断,接线员带伤以身体接通线路,流尽最后一滴血;反击时,他们前仆后继地用双手架起机枪;进攻受阻,战士将自身当人梯使战友登上陡坡,用胸膛抵住爆破杆炸毁敌地堡。魏巍在写松骨峰战斗的通讯报道中将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这部小说则是对“最可爱的人”的文学诠释。
由于作者是亲身参与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士,小说的战争场面描写十分专业。从小说中可以看到,我军在进行阵地战时部署得当,战术灵活,往往以小部队正面坚守,另以小部队侧翼突袭,最终以少胜多。可以说,我军是以巧妙的战术和高扬的革命精神战胜了敌人的弹药倾泄战术和人海战术。
小说描写战斗过程很具体准确,比如八连守卫阵地时,“战士们一个与一个的距离远者百米,近者七、八十米”;相互联系时,指挥员吹响三声小铜喇叭,“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嘟—嘟—嘟连呼应三声”;敌人进攻时,将敌人尽量放近,先是突然把“手榴弹、手雷、爆破筒先后飞将下去”,趁敌人混乱时进行射击。小说还抒情地描绘战地清晨的景象:红枫绿松随风飘摇,峡谷起雾姿态多变,山坳垂云倾泻如瀑,旭日东升霞光缤纷。这些细致的描写,使这部小说具有纪实的风格,弥补了小说在篇章结构和文学性方面的不足。
这是又一部抗美援朝亲历者所写的小说,作者曹鹏西元1947年参军,1951年赴朝参战,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战斗报》记者,第十五军二十九师随军记者,《志愿军一日》编辑。据该书《写在前面》说,曹鹏当年在上甘岭战役“惨烈而又持续四十多天的战斗中……始终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一线部队采访,他与日夜浴血奋战的指战员同呼吸共命运,以不同的方式为胜利不懈工作。应该说,在那时,他不仅是个随军记者,而且,他也是一个战斗的直接参与者。他书中所描绘的战地情景,许多是他亲身的耳闻目睹,他笔下所抒发的感情,完全是他内心的真挚激昂感情的自然流露。”该书的副标题就是“献给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英雄们”,书中充盈着对志愿军指战员(作者当年的战友)的崇敬和热爱,洋溢着“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的自豪。
小说着重讲述上甘岭战役中我军某部八连守卫五九七点九高地、坚持坑道作战、最终发起反击消灭敌人的事迹,其过程正如电影《上甘岭》和其它一些相关书籍所描写的那样:在敌机、敌炮的狂轰滥炸下,八连坚守五九七点九高地,机智顽强地多次击退敌军的进攻,予敌人以大量杀伤,后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奉命撤离表面阵地,进入预设坑道,在二十多天时间里坚持以小部队夜间出击打击敌人,并以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缺水、少粮的困难,挫败了敌人对坑道进行的偷袭、发射毒气弹、封闭坑道口等进攻,最后配合我反击部队消灭了五九七点九高地上的敌军,恢复了阵地,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而八连的指战员们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小说将主要笔墨倾注于基层指战员身上,塑造了连长周铁山、指导员赵征、排长冯国栋、苗文彬、班长路远、机枪手张海生、通讯员刘嵒、文工团分队长路红等英雄形象,描写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顽强意志和英勇壮举:他们以寡敌众,巧妙机智地消灭敌人;坚守坑道,使敌人不敢向我军主峰阵地进攻;缺水时,以自己的尿液解渴;没有医疗器材,女护理员用嘴为排泄困难的伤员吸尿使之解除痛苦;毒气弥漫坑道,他们忍着刺激扇风排气;电话线被炸断,接线员带伤以身体接通线路,流尽最后一滴血;反击时,他们前仆后继地用双手架起机枪;进攻受阻,战士将自身当人梯使战友登上陡坡,用胸膛抵住爆破杆炸毁敌地堡。魏巍在写松骨峰战斗的通讯报道中将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这部小说则是对“最可爱的人”的文学诠释。
由于作者是亲身参与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士,小说的战争场面描写十分专业。从小说中可以看到,我军在进行阵地战时部署得当,战术灵活,往往以小部队正面坚守,另以小部队侧翼突袭,最终以少胜多。可以说,我军是以巧妙的战术和高扬的革命精神战胜了敌人的弹药倾泄战术和人海战术。
小说描写战斗过程很具体准确,比如八连守卫阵地时,“战士们一个与一个的距离远者百米,近者七、八十米”;相互联系时,指挥员吹响三声小铜喇叭,“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嘟—嘟—嘟连呼应三声”;敌人进攻时,将敌人尽量放近,先是突然把“手榴弹、手雷、爆破筒先后飞将下去”,趁敌人混乱时进行射击。小说还抒情地描绘战地清晨的景象:红枫绿松随风飘摇,峡谷起雾姿态多变,山坳垂云倾泻如瀑,旭日东升霞光缤纷。这些细致的描写,使这部小说具有纪实的风格,弥补了小说在篇章结构和文学性方面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