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福的新片,蕴藏着西方社会的巨大秘密

500

前两天,我看了一部令人震撼的电影,卷福演的,名叫《脱欧:无理之战》。

虽然片中卷福的发量已经秃到没法儿再“卷”,但其展现出的内容,令人目瞪口呆。

真的。

我老公的手机最近正在闹脾气,出各种bug。他说,该不是这部机听见我们说要换新,所以就摆臭脸给我们看?还是说因为刚出新机,所以赶紧出个状况,让我们下定决心买新的?

谁说不可能呢?

现在的App都可劲儿调用着远远超出自身正常服务范围的用户数据。比如,你在办公室,刚拿手机搜出某个产品跟同事乱扯一通,回头购物app就给你进行各种推送。

大家一边喊着“好方便好方便”,一遍又感叹“没隐私啊没隐私”。

看完卷福的新作,不禁感叹,购物app真是好温柔。它们大概只控制你的欲望,或者只想找出你的欲望、刺激你的欲望。

但在《脱欧》里,卷福玩得,比这高级多了。

真的,巨高级。

高级到操纵一千多万人。操纵他们去投票。而且投的是“脱欧”。

哪怕一万个经济学家,用一万零一种方式跟你算账,说“留欧”才是划算。但英国人民,还是义无反顾地把过半票数投给了“Out”。

目瞪口呆,叹为观止。这,才是未来人类的样子啊。

500

500

为啥说高级呢?

因为看了这片子才知道,英国议会里面已经有一些议员,加上议会外面的一票有钱人,搞脱欧这事儿搞了40年,一直没搞成,还不停被视为“民粹”、“异类”、“种族主义”。

但卷福搞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且,双方实力,还颇不对等。卷福带领的“脱欧”团队这边,租用的办公室,天线还吊在半空中,连个坐的地儿都没有;“留欧”那边,有专门对付媒体的BBC新闻节目制片人,有负责拉拢其他党派的副首相,有专业民意调查官,有成功让苏格兰独立公投失败的策略师……

从一开始,留欧派就没觉得自己会输。

不仅要赢,而且要赢得很英式,“礼貌而体面”。

但同样,从一开始,两边的打法套路就完全不一样。

卷福对对手嗤之以鼻,说留欧派搞运动,用的还是“70年前的方式”。1992年克林顿在大选的胜利经验,仍然被他们当作法宝。

这帮精英的手法看上去也没什么问题,仔细、严谨、学术化。比如,他们要把选民细致地分成6类,包括“强烈怀疑派”、“左右纠结派”、“事不关己派”……然后找到6类人的代表,组成“焦点小组”,观察记录其争论过程,找到留欧和脱欧分歧的“焦点”。

但同样的活儿,卷福一个人在咖啡馆、台球厅、酒吧里,就搞定了。

然后,“留欧”派把议题诉诸传统媒体,电视台、报纸、户外传媒……他们请政客、经济学家、传媒人、诺贝尔奖得主等各路精英,去分析脱欧的利弊。

他们相信,每一张为留欧投出的选票,都是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

但在卷福眼中,这张票投给哪一个选项,是“情绪的产物”。不只是英国人,这世上绝大多数人做决定,靠的都是一拍大腿。那一掌里面,有情感共鸣、希望、梦想、恐惧、怀疑……

所以,他决定,用最简单的话语,调动起大众的情绪。

简而言之,卷福这边只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提炼出两个最核心的议题——

A、英国每周在欧盟的花销为3.5亿英镑,为什么不把这笔钱花在国民医疗服务上?

B、土耳其加入欧盟,将给成员国带来7000万移(难)民。

也就是两个关键词。3.5亿英镑、土耳其。

到底有没有花掉3.5亿英镑、土耳其是否会加入欧盟、加入后是否会有这么多人口流入,卷福的团队不负责作答。

他们做的只是对选民进行恐怖的数字洗脑,以便把继续留欧的灾难性后果,死死地钉在英国人心里。

500

说实话,如果不是看这个电影,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我,绝难想象最后影响了一千多万英国人投票意向的,是两个词。

因为按照最基本的政治经济常识,脱欧留欧的决定应该审慎得多。留欧派说的也是这些审慎的内容:关税协定啦,货物流通啦,移民增加的劳动力啦……

但事实证明,只要把选择权交给最广大的民众(没有任何褒贬的意思),在一个足够大的基数、且每一票权重相等时,只有最简单的议题,能够操控情绪。

道理很简单:你说那么多我听不懂,我tm就是关心我的工作丢了,我就是看不惯移民,我就是不爽啊......

看上去跟Trump很像是不是?

但凡受过一点高等教育的人都会明白,美国的问题出在内部,但Trump就可以凭着“中国人tmd偷走了美国的工作”、“给他们加税让他们尊重我们”、“让她们知道谁才是世界老大”这样的话语,荣登大位。

当然了,这几个月,甚至这几年的香港也差不多。你高风亮节地跟那帮人分析“暴乱对香港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拜托,你看对方会不会听你说完一句话。毫无煽动力好吗?

现代经济学最基础的假设就是,所有人都是理性人。但事实上,几千年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们,就看得很清楚了:“民主”是最烂的政体。

但事实一再证明,无论是苏格兰独立,还是英国脱欧,这样重大审慎的话题,一旦该负责的人放弃了责任,转而把责任推给大众,释放出的可不是野马脱缰,也不是火车出轨,差不多,得是核武器的当量。

社会撕裂、国家进退,就这么“礼貌而体面”地完成了。

这只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更科幻一点,但也真实地发生了。

简单来说就是:卷福的脱欧团队利用了大数据的方法,精准地找到了自己的投放对象、左右了那些摇摆不定的对象、甚至找到了一些潜在的从未投过票的群体。

500

这才是他们获胜的关键。

电影里面,卷福找到的是一家名为AIQ的加拿大数据公司。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分众,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他们想要选民,以及可以“转换”的选民,并且掌握能够“转化”他们的信息。

具体怎么找到,反正就是纯理科生的复杂算法程序了。虽然不完全懂,但这哥们说的一席话却发人深省——

500

大数据比我们更懂我们自己。甚至在我们自己还没意识到的时候,社交平台已经知道,我们要跟伴侣分手了——尽管这不是平台的主要目的,但它做到了。

卷福和这个公司一起,建立了英国选举史上第一个技术程序,把来自facebook、twitter、选民名册、投票和政治游说的数据,都集中在一个可以实时更新和回应的数据库里。

在这个库的表层,他们设置的可能是一些简单的有奖竞猜,例如英国人关心的足球比赛,再建立一个有关欧洲杯的有奖竞猜,通过竞猜每一场比赛结果,争取五千万英镑的奖金。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插入一系列与“脱欧/回到英国”意向有关问答弹窗,比如“英国人是/否想要赢得欧洲杯”、“英国俱乐部是/否想要赢得欧洲杯”等等,从而收集成千上万的用户意向信息,让人们参与投票。

与此同时,首相卡梅伦率领的留欧团队,还在挨家挨户打电话。

不光竞猜,脱欧团队还开发钓鱼广告,五花八门地在选民用户的网页上弹开,被称为“空中投放”。

那些简单化+情绪化+民粹化的议题,精准地依托大数据分析,进行投放。就是靠着这两招,脱欧派赢了。

他们身后留下的,是阶层对立、种族主义、贫富差距、人身攻击和情绪宣泄……

看着真眼熟。在香港,在美国,在英国,游戏虽然规则不同,局面却惊人类似。

更加惊人的是,电影不是虚构。

剑桥分析(Cambriage Analytica)前员工爆料,他们曾和片中卷福团队用的这个数据公司AIQ一起,在2016年,利用大量泄漏的个人信息,影响了脱欧的公投结果。

而就在同一年,剑桥分析使用同样的方法,影响了另一场重要的政治选举,美国总统大选,Trump赢了。

谁说网络不能影响现实呢?

其实你我都无处遁逃。

这个世界的未来会不会好?

至少看了这部片子后,我是真不知道。

500

微信关注“青年不文明号”,回复“脱欧”,获得观看资源。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