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士兵装备:有舂米工具 有“撬锁”工具

来源:广州日报  中国军网  作者:刘黎平

500

唐朝是中国古代军事上一个值得骄傲的时代,其优秀的军事将领层出不穷,早期的李靖、李勣、秦叔宝、尉迟恭,稍晚的薛仁贵、苏定方、刘仁轨,盛唐后的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乃至后期的李晟、李塑父子,个个都有拿得出手的战绩。

然而,军事是个科学活、技术活,不仅要看将军打得多威风,还得看单兵的装备、兵团的配合及战术的运用,这些枯燥的东西,往往能反映出战争的真实面目。

本期国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唐朝士兵的装备和组织情况。

唐史料对装备的记载

具体到每支部队有几匹马、几口锅

关于军队的装备,一些演义里的描述是极其粗线条的,或者说是不靠谱的。例如《三国演义》,只有大将们叱咤风云、横扫战场的大场面描写,至于士兵穿什么、吃什么、带多少装备,那都是未知数。

《说唐演义全传》则开始涉及到军队基层单位,诸如薛仁贵,传说他当过伙夫,但是薛大哥是英雄,一心想着上战场厮杀,具体怎么做饭,一餐做多少量,也是笔糊涂账。

历史是琐碎的,要了解它的真相,得去翻史料,比如对于唐朝军队的装备,《新唐书》的“兵志”就有记录。

唐朝初年实行府兵制,是民与兵合一的机制。这种兵制的特点之一就是士兵出征的很多装备得自己掏钱购置,“皆自备”。具体自备哪些东西呢?《新唐书》交代得很清楚:人均一张弓,三十支箭及一种叫胡禄的箭囊;横刀一把——一种佩刀,日本现在有完整样本。武器有了,还得有后勤装备,即磨刀石、毡帽、毡装、行李箱各一件。当然,还有吃的:人均携麦饭九斗、米二斗。此外,还有着装要求,唐朝的大部分士兵穿明光铠,骑兵还要在身上、腿上和手膀上配置铁甲,背上有长枪。

以上装备是不是都直接配置在士兵身上呢?不得而知,如果是这样,那分量也不轻,不过根据记载来看,军队里有驮马。这些装备在平时都储存在折冲府的军库里,当有军事行动时,再看具体情况进行发放。

隋炀帝时期远征高丽,因为路途遥远,粮食运输艰难,所以每名野战士兵身上要负重好多天的粮食,严重影响行军速度和战斗力。也因此,有些士兵冒着杀头和饿肚子的危险,将粮食埋在地下。

如果是和平时期,这些府兵就配备横刀和弓矢。

个人装备如此,那么单位的配备情况又如何呢?唐初士兵三百人形成一个团,每五十个人组成一个队,每十个人组成一个火。火是一个很小的军事单位,但仍会配备六匹驮马,如果弟兄们实在差钱,可以用驴子代替驮马。同时还有布幕、铁马盂、铲子、凿子、箩筐、斧头、钳子、甲床等各两件,锅子、火钻、盐袋、碓等各一件,马缰绳三件。马盂是什么呢?据唐朝人李筌的《太白阴经》记载,它是一种盛食品的容具,有木制的,也有铁制的,容量为三升,能保温,“冬月可以暖食”。

唐朝的军粮可能还是未脱皮的,上了前线,还得用舂米工具,这工具就是“碓”。

还有火钻这玩意,别以为这是取火工作,实际上它是一种兵器,打仗的时候,在火钻上浇上油,点上火,直接往敌人阵地上扔,大约可以算是原始手雷吧。

此外,每人还配备一把锤子,象牙做的。这锤子可管用了,可以用来开箱撬锁,类似瑞士军刀吧。(转者按:实际上这东西叫做大觿(xī),未必都是象牙的,兽骨、兽角、玉、铁、铜、石都可以制作。它就是解结锥。长得如下图。作者说这是锤子,大概是把锥字看错了吧。锤子!)

500

500

这样看来,大唐王朝单兵的装备确实杠杠的。

而对于战马,政府是有补贴的,不是直接给战马,而是每个骑兵发二万五千钱,自个儿买马去。如果战马过了服役年龄,就卖到民用市场上,用所得资金再买新的战马。不过这战马会不会和机动车一样折旧,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唐朝历时将近三百年,其军制也是在变化发展中,后来的情况如何呢?

唐朝募兵考试

射击命中率要求在50%以上

到唐玄宗的时候,由于拓边战争增多,原来的兵力明显不够用,于是改为募兵制,关于这个制度如何,咱们没必要做学术性的研究,还是看细节吧。

唐朝募兵,首先身高是有要求的,20岁入伍,身高应该在五尺七寸(大约1.7米)以上,就算降低要求,也要在五尺以上。入伍男子免除赋税。

对士兵使用兵器也有要求,即要求士兵能够自主使用伏远弩,射程三百步;要求士兵在四发中能命中两发,50%的命中率才算过关;对擘张弩的应用会有场考试,擘张弩是一种用双臂拉开的弓弩,射程二百三十步,要求是四发二中,也是50%的命中率。

以上两种是重射击武器,对于轻射击武器的使用,则是这样的:角弓弩,射程二百步,要求是四发三中,对于命中率的要求提高了25%;单弓弩,射程一百六十步,要求是四发二中。

兵力战术分配

战斗人员占七成 弓弩手比例不低

别以为古代打仗场面,就像影视里面那样,将军大吼一声,然后就奔跑吧兄弟,大伙儿一窝蜂上去群殴。实际的战争场面蛮复杂的,这里,咱们参考一下唐朝神一般的战将李靖的《李卫公兵法》吧。当然,这部兵法在宋朝散失得很厉害,幸亏杜佑的《通典》里还保存了一部分。

李靖可不是托塔天王。《封神榜》和《西游记》里的李靖是个传说,唐朝的李靖却是实实在在的名将,平定江南,灭东突厥,因此他的军事著作也是有说服力的。

在《李卫公兵法》里,每次出征时的军队数量是有规定的,大将出征,一般每次授兵两万。当然,这也不是死指标,会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减,“临时更定”。至于兵种的组成结构,李将军说得很详细:一支四千人的野战部队,称为“中军”,必须有2800名战斗人员,比例为70%。

这2800战斗人员当中,有800名弓弩手,弓弩手又再细分:弓箭手400人,弓弩手400人,骑兵1000人,刀盾手500人,唐朝管这类士兵叫“跳荡”。还剩下500人干什么?他们是“奇兵”,是用来机动作战的。按照唐朝部队编制,机动作战人员必须占三成,“大率十分之中,以三分为奇兵”。

唐代史料也记载了唐前期军队训练情况。《新唐书·兵志》对这个程序有详细记载。

“每岁冬季”,是全国士兵集中训练的时机。以一个折冲都尉府为单位,分左右两个校尉统领,每个校尉手下有十支步兵队,一支骑兵队。还没有正式集合的时候,士兵们都打开旗帜,分散站立。

第一通号角吹起,指挥官马上集合手下士兵,步兵和骑兵都排成队列,“诸校皆敛人骑为队”。

第二通号角吹起,将军旗和长矛都放下,有点偃旗息鼓的味道。

第三通号角吹起,军旗和长矛都举起来,似乎进入战斗状态。

接下来,擂起战鼓,两支部队鼓噪冲锋。当然,绝对不是漫无纪律的群殴,还是有章法的:先是右校尉这边鸣金,队伍稍稍退却,左校尉分队进入右校尉的位置;接着,相反操作。

两支部队退却之后,又上前迎面对杀,进入演习状态。最后,三通号角,演习结束。然后,大伙去自由狩猎,猎物各自分配,“是日夜,因纵猎,获各入其人”。事实上,狩猎也是增强战斗力的一种方式。

军队训练要各司其职,不能逾越。有一回唐太宗在骊山上看到山谷里的军队自由散漫,不成队伍,正要大发雷霆,处分校尉,旁边的人把他劝住了:“皇上,这不是你管的事儿,别坏了规矩。”唐太宗只好强忍怒气,交由有关部门去处理。

转者按:本文写得很浅显,部分内容也有问题。大家别较真,随便看着玩儿吧。为了方便各位观友理解,我把《新唐书·兵志》部分原文贴下面,大家对照看看。

       太宗贞观十年,更号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诸府总曰折冲府。凡 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皆有名号,而关内二百六十有一,皆以隶诸卫。凡府 三等:兵千二百人为上,千人为中,八百人为下。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 尉各一人,长史、兵曹、别将各一人,校尉六人。士以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五 十人为队,队有正;十人为火,火有长。火备六驮马。凡火具乌布幕、铁马盂、布 槽、锸、、凿、碓、筐、斧、钳、锯皆一,甲床二,鎌二;队具火钅赞一,胸马 绳一,首羁、足绊皆三;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氈帽、氈 装、行藤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胄、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 则视其入而出给之。其番上宿卫者,惟给弓矢、横刀而已。

  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其能骑而射者为越骑,其余为步兵、武骑、排手、 步射。

  每岁季冬,折冲都尉率五校兵马之在府者,置左右二校尉,位相距百步。每校 为步队十,骑队一,皆卷槊幡,展刃旗,散立以俟。角手吹大角一通,诸校皆敛人 骑为队;二通,偃旗槊,解幡;三通,旗槊举。左右校击鼓,二校之人合噪而进。 右校击钲,队少却,左校进逐至右校立所;左校击钲,少却,右校进逐至左校立所; 右校复击钲,队还,左校复薄战;皆击钲,队各还。大角复鸣一通,皆卷幡、摄矢、 弛弓、匣刃;二通,旗槊举,队皆进;三通,左右校皆引还。是日也,因纵猎,获 各入其人。其隶于卫也,左、右卫皆领六十府,诸卫领五十至四十,其余以隶东宫 六率。

  凡发府兵,皆下符契,州刺史与折冲勘契乃发。若全府发,则折冲都尉以下皆 行;不尽,则果毅行;少则别将行。当给马者,官予其直市之,每匹予钱二万五千。 刺史、折冲、果毅岁阅不任战事者鬻之,以其钱更市,不足则一府共足之。

  凡当宿卫者番上,兵部以远近给番,五百里为五番,千里七番,一千五百里八 番,二千里十番,外为十二番,皆一月上。若简留直卫者,五百里为七番,千里八 番,二千里十番,外为十二番,亦月上。

  先天二年诰曰:“往者分建府卫,计户充兵,裁足周事,二十一入募,六十一 出军,多惮劳以规避匿。今宜取年二十五以上,五十而免。屡征镇者,十年免之。” 虽有其言,而事不克行。玄宗开元六年,始诏折冲府兵每六岁一简。自高宗、武后 时,天下久不用兵,府兵之法浸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 散,宿卫不能给。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卫。十一年,取京兆、蒲、同、岐、华 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号“长从宿卫”,岁二番,命尚书左 丞萧嵩与州吏共选之。明年,更号曰“彍骑”。又诏:“诸州府马阙,官私共补之。 今兵贫难致,乃给以监牧马。”然自是诸府士益多不补,折冲将又积岁不得迁,士 人皆耻为之。

  十三年,始以彍骑分隶十二卫,总十二万,为六番,每卫万人。京兆彍骑六万 六千,华州六千,同州九千,蒲州万二千三百,绛州三千六百,晋州千五百,岐州 六千,河南府三千,陕、虢、汝、郑、怀、汴六州各六百,内弩手六千。其制:皆 择下户白丁、宗丁、品子强壮五尺七寸以上,不足则兼以户八等五尺以上,皆免征 镇、赋役,为四籍,兵部及州、县、卫分掌之。十人为火,五火为团,皆有首长。 又择材勇者为番头,颇习弩射。又有习林军飞骑,亦习弩。凡伏远弩自能施张,纵 矢三百步,四发而二中;擘张弩二百三十步,四发而二中;角弓弩二百步,四发而 三中;单弓弩百六十步,四发而二中:皆为及第。诸军皆近营为堋,士有便习者, 教试之,及第者有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