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月饼可能不好吃,但孩子喜欢”

500

昨天在水木社区里看到一篇帖子,以父亲的口吻写的。帖子不算长,但描述了这位父亲,以及他儿子度过的,一个非常糟糕的中秋。

事情发生在9月14日。孩子去上篮球课,下课的时候,教练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个月饼。正当孩子兴高采烈准备吃的时候,这位父亲觉得,这个月饼“不算什么好月饼”,于是对孩子说:

“这个月饼质量很差,你最近经常肚子疼,不要吃这个了,爸爸给你买更好的吧!”

让这位父亲意外的是,面对他的“关心与好意”,孩子却不领情。这位父亲反复劝说也不管用,于是一怒之下把月饼扔进了垃圾桶。

于是孩子嚎啕大哭。父亲回到家,先进家门,把门一关,让孩子反省,等他“敲门进来”。

万万没想到,孩子非但没敲门,还在门上写了“SB”两个字。父亲先说,“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不可以骂长辈”——这是句讲道理的话,我一直觉得这句话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开端,但没料到,后一句话是“你给我滚!”

孩子转身就走了,当时是午夜11点。

后来这位父亲就满心失望地去洗澡了。孩子也没走远,一直在小区门口哭。直到12点多,被一群纹身夜游的社会青年发现,直接敲了门把孩子送回了家。

父亲最后留了三段感慨,第一段,人不可貌相,纹身的社会青年也有正能量;第二段,警告孩子离家出走没有好下场;第三段,当个家长心真累啊。

唉。我看到这样的帖子,真的觉得好绝望啊。

一个是绝望的明线。一个是暗线。

明线特别清晰:为了让孩子“认输”,不计后果的惩罚方式。比如,赌你走不远,胆子小,没有独立生存能力,所以能把你关在门外,所以能对你说“滚出去”。

这种所谓的教育,就算胜利,也毫无意义。它根本不是对错误的反省,而是来源于自身的弱小与恐惧。

这哪里是合理的管束,这分明是权力的滥用。我一直笃信:不能直视着孩子的眼睛给出的批评,在操作中都毫无价值

关在门外,就是其中的一种。更何况,那是一个深夜。

既然是你让他“滚”,那你就不能定义孩子是“离家出走”。他分明是被赶走的。孩子被社会青年拽回来,是他的运气,也是你的运气。

暗线可能有些不明显:那就是以“关心”为名,无视孩子的情绪。例如,我在意孩子的健康,我觉得教练的月饼不好,你不许吃,我决定把它扔掉。

相对“你给我滚”,做类似事情的家长可能会更多。

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问题是:同样一只月饼,换做是你给他,他会不会兴高采烈地想去吃掉?孩子开心的点在哪里?

说一个故事。有一位父亲,发现孩子的鞋子坏了,于是走出门,在地摊上随便买了一双。第二天父亲看到孩子鼻青脸肿地回家,仔细一问,原来是有同学说鞋子丑,于是孩子就和对方干了一架。父亲觉得孩子的反应太大,说这鞋子确实有点丑,我们休息日去商场买双好的。结果孩子一边哭一边说:

“这是你给我买的第一双鞋子!我不觉得它丑!”

好。回到月饼。你觉得,孩子那么开心,是因为这只月饼特别好吃吗?

并不是。他想吃,是因为在这一天,在篮球场上,它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

遗憾的是,这位父亲,完全没有意识到。

这条暗线,在生活中挺容易被忽视。有时候我们会说,你这孩子,别人给你吃,你吃得很起劲;或者在别人家,你吃得那么香。老子我亲自买给你更好的,你碰都不碰。

这时候,我们要想一想,这颗糖,是不是来自他特别崇拜的一位长辈?这盒饼干,是不是让他和朋友有了更多的交流?那只看上去很一般的月饼,是不是包含着教练对孩子的喜爱?

在生活中,这些特别的意义,都会决定着食物的味道。遇到对的人,粗茶淡饭也甘之若饴;遇到不对的人,山珍海味也味同嚼蜡——这个道理,大人小孩都通用。

所以,用单纯的“月饼质量”去说服孩子,本身就是一个误区:因为孩子想吃的,根本不仅仅是月饼,而是教练的认可,以及和队友在一起的一种集体感。

如果这个月饼是一个合规产品,你根本不应该去阻拦它,因为你去买“再好的月饼”,都没办法取代这种特殊意义。

如果你觉得这个月饼有问题,或者孩子因为健康原因不能吃,你也应该显得很高兴的样子,先把月饼带回家,而不是那么粗暴地扔进垃圾桶。

可能这位父亲会觉得,“孩子不懂事,对我的关心不领情”,但对孩子来说,你扔的并不是一个“质量一般”的月饼,还有他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如果孩子真缠着要吃,大人又觉得不健康,我再教你一个办法:和孩子分享,然后自己啊呜啊呜地多吃一点。如果孩子还要,再去买你口中“更好的月饼”——那些特殊意义因为“吃”这个仪式的完成得到了保全,大人同时做好了健康的守护,亲子关系也更为贴近,那些让你“心累”的事情,压根不会发生。

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在门上写的那两个字母,虽然粗鄙——

但也不无道理。

一个背景声

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