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来,关于“人”的观念有哪些?

这篇文章和文学研究有点关系,对“人”的现代化的发现,对自我的认识,发展,对“人”概念的研究是贯穿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内在动力。

笔者码字的原因只是总结下千年来中国人对于“人”的观点,而不是文学研究。

对于“人”的观念,就是人对自我,人生观,人性,个性,人的价值,自由,地位,人道观,利义观,荣辱观,幸福观,婚姻观,友谊观,,,,

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对于“人”的认识史,观念的改变史。

古人对“人”的观念,也决定了中国古代体制的发展。

500

上古人对自然是恐惧的,崇拜的和憧憬的,形成了天然的朴素的对于“人”的观点,就是“天人合一”。

上古神话反映的是上古人对于自我,对于自然的向往,恐惧,探索,以及人性天然的征服欲。

儒家观念是以仁为本,“仁者,爱人”。人性和道德伦理的关系协调为主,形成了封建宗法制为观念的传统的理性人文主义。

有人说中国21世纪是儒家的世纪,这是事实也是不容置疑的,当然这是本文的题外话。

老庄主张“无知无欲”,“逍遥自在”,用“恬淡虚静”来捆绑道德。

佛家主张人生本质是在痛苦解脱修行,主张“本无”“无常”“性空”。禅宗主张的是“心性本净”“万法尽在自心中”。彼岸就是解脱。

说到儒家,就有儒家人学观点,所以就有了千年来如同繁星般的抒情言志的作品。

有老庄的“自然无为”“逍遥自在”,就有陶渊明,王维,苏轼,马致远的清醒脱俗。

有禅宗的“心性”“禅悟”,就有用诗来谈禅,有性灵,妙语,顿悟,神韵之说。

500

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明代中叶社会发展涌动,市民阶级出现,就有了对于“人”的新的发现。

新的关于“人”的观点开始挑战质疑程朱理学,有“天理人欲之辩”。

王阳明的“心,既天理也”"致良知“,提出回到本心。

李贽提出“童心”说,“人道既是天道”“吃法穿衣,既是人伦物理”。

在16世纪到17世纪末出现个性主义思潮,推动力中,晚明新的人文观念的发展。

从吴中才子的狂野脱俗,徐长文的狂放不羁,到公安派,竟陵派主张的“独抒性灵,不拘一格”,金圣叹的“才子书”。

500

从汤显祖的《牡丹亭》,冯梦龙的“三言”“二拍”,到《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对于人性,人情,人欲,人格的刻画,以及其他的人情,言情,艳情小数问世。

当今社会是小说最景气的时代,而诗歌确实少人问津。

晚明,晚清人情香艳闲适,以及沈复的《浮生六记》,都反映了对人的观点的新发现。

中国社会大动荡时期,梁启超提倡“新民”说,这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憧憬。

500

五四运动时期提倡个性的旗帜。胡适宣传“易卜生个性主义”,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五四运动对于人的新发现,被称为“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文革之后,是对人的观点的再发现。

尼采把人的自我张扬到极致,并且赞颂个人对于社会的叛逆精神。佛洛伊德揭穿人的深层次意识,揭示了个人潜意识中涌动的欲望。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人”的观点会再次更新,一次又一次的刷新对于人性的定义。

资料参考:

朱栋霖《人的发现与文学史构成》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原创,转载请联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