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投资农场为尼日利亚粮食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新华社阿布贾9月8日电通讯:为尼日利亚粮食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新华社记者郭骏
丰收季节,收割机正在瓦拉农场的稻田里工作。来源:人民日报
在尼日利亚西北部凯比州瓦拉农场,王学民卷起裤腿站在稻田里,四周是大片绿油油的水稻秧,高度已经没膝,长势喜人。
“今年我们农场全部采用新技术种植水稻。这种技术的好处是出苗好,草少,可以大大降低人工和其他成本。”说起自己专门为当地农业环境创新改良的水稻种植新技术,王学民话语里满是自豪。在他看来,能为这个非洲第一人口大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贡献一份力量意义重大。
占地2025公顷的瓦拉农场由中地海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2006年投资建设。经过10多年的摸索和创新发展,瓦拉农场走出了一条中国技术适配尼日利亚环境的路子。现在瓦拉农场已成为尼日利亚一个重要的机械化生产示范、培训基地,先后培训当地农户及农机管理人员1000余人次。
中尼两国技术人员分享水稻新品种培育成功的喜悦。中地海外集团绿色西非农业有限公司供图
王学民告诉记者,尼日利亚农户种植水稻的传统方法是人工锄头点播,株行间距大,容易苗少草多。另外尼日利亚雨季较长,雨水充足,很多农民习惯“靠天吃饭”,没有构筑永久性田埂的习惯,水稻田没法蓄水,除草剂也无法发挥效果,最终导致产量不高。
瓦拉农场因地制宜,对中国水稻种植技术进行本土化改良,前后经过6年的探索,基本形成了水稻种植新技术。“目前采用新技术的水稻产量达到每公顷7吨。”王学民说,“现在周围许多种粮大户纷纷仿效我的这种技术。如果推广到尼日利亚全国,水稻产量翻番不是问题。”
然而,中地海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尼日利亚的农业开发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06年,瓦拉农场完成建设后的首次水稻种植就遭遇了重大挫折。完成播种之后,原定的田间管理技术方案和大型耕种装备无法适应作业环境,数百公顷水稻几乎全部被荒草吞没。
“尼日利亚的土地、气候环境以及水稻种植方式与国内存在很大差别,我们刚开始时遇到很多问题。”王学民说。“我们认识到,直接照搬中国的经验模式不行,要在中国技术基础上,结合非洲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
中地海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筠介绍,在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下,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投入和试验,瓦拉农场的技术专家们从多个当地水稻品种中选育出一个水稻新品种。2017年,这个水稻新品种在尼日利亚登记注册,成为中国企业在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个常规水稻品种,并被尼政府推荐到西非共同体其他国家。
今年51岁的王学民已经在尼日利亚生活工作了16个年头。从早年的中国援尼南南合作农业项目专家,到如今中地海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高管,这位湖北汉子一直奔波在这片土地的田间地头,在当地推广水稻种植新技术,推进水稻育种工作。
………………………相关新闻………………………
“中国技术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
来源:人民日报 2019-1-7
本报驻尼日利亚记者 姜 宣
瓦拉农场的“伽瓦1号”雨季原种繁殖田。本报记者 姜 宣摄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不是难事,重要的是要让当地农民意识到农业技术的巨大力量。
■利用再生稻技术,尼日利亚有望在短时间内实现粮食自给,这对于非洲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意义重大。
■“我要让中尼两国友谊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尼日利亚西北部凯比州的瓦拉农场,一块块稻田整整齐齐,满眼望去金黄一片……几台大型收割机已经进场,陆续开始作业,瓦拉农场又迎来了大丰收。
拨开水稻步入田间,一束束水稻像列队的士兵一样,整齐划一地等待着检阅,田间几乎看不见杂草。一旁干着农活的中国农业技术专家王学民说:“苗够了,杂草也就没有了生长空间。”
尼日利亚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尼日利亚全国大米需求量为700万吨,其中自产550万吨,进口150万吨。不过,在中地海外集团绿色西非农业有限公司农业技术专家们看来,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不是难事,重要的是要让当地农民意识到农业技术的巨大力量。
“因地制宜”“量身定制”带来高产量
1983年,作为中地海外集团首批合作项目之一,瓦拉农场项目在尼日利亚正式启动。该项目主要繁育和改良水稻、玉米等种子,以“公司+农户”的培育模式,为当地农户提供种子、化肥等农资,并由中国技术专家们手把手向当地农民传授农业技术,帮助他们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增产增收。
“刚来尼日利亚时,几乎没什么人相信我们的产品。”中地海外集团负责农业的副总经理汪筠告诉记者,2012年至2014年,公司因此还出现了亏损,直到使用中地海外集团种子的农户逐渐增多,这一局面才得到改变。
毕业于湖北农学院(现为长江大学农学院)种子专业的王学民,2004年到非洲从事农业技术研究,2006年加入绿色西非农业有限公司。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这一辈子“与农田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农业技术的效果不太可能立竿见影,但其影响深远,受益的将是几代人。”王学民告诉记者,一个粮食品种的改良,需要多年的反复试验,从试验成功到广泛应用也需要很长时间,更何况这一切是在一个土壤、气候乃至语言文化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国家进行。
经过10多年持续不断的投入和努力,“伽瓦1号”从绿色西非农业有限公司培育的数百个水稻品种中脱颖而出。经过尼日利亚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与同期当地主推品种Faro 44相比,“伽瓦1号”的平均产量要高出至少30%。2017年,“伽瓦1号”成功在尼日利亚注册登记,成为第一个在尼日利亚被定名的由私营机构培育的水稻品种、第一个在尼日利亚被政府正式定名并同时推荐到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其他国家的水稻品种。
此外,王学民团队还结合当地土壤特点,为当地农民“量身定制”出新的种植方式——“撒播耙地”。这种种植方式比常规种植的产量高出至少30%,最多时甚至能高出一倍。
“我们再也不用为自己的生计发愁了”
十几年前王学民刚到瓦拉农场时,这里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田地里的杂草长得比庄稼还壮实。项目刚开始时,他每天到农场试验田干活,中午还得派车回营地取午餐。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周围村庄不少人被吸引过来,村民们骑着摩托车到田间地头贩卖起食物与水来。农场附近原来没几户人家的奇帕米利村,慢慢搬来了不少新住户,还有了像模像样的饭馆,渐渐发展成有一定规模的小镇。
为王学民开车多年的司机易卜拉欣坦言,当初到瓦拉农场上班,他心里也认为这个地方太偏远,只不过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硬着头皮干下来。可当他看到中国农业技术带来的好处后,便主动劝说家人和亲戚也来农场扎根。他自己一边为王学民开车,一边学习农业技术。现在,易卜拉欣一家承包了一大片农田,利用学到的手艺种植水稻,日子慢慢过得红火了起来。
布莱辛则是从尼日利亚东北部的包奇州辗转来到瓦拉农场,她告诉记者:“这里有农田,更有技术,中国技术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我们再也不用为自己的生计发愁了。”
“人是需要情怀的。在我看来,这种情怀就是无论吃多少苦,也要无愧于国家的培养,无愧于自己的梦想。”现阶段,王学民为自己制定的目标是把国内的再生稻技术推广到尼日利亚,争取种两季、收四次,进一步提升当地农户的种植能力和水平,从而大幅提高收成。“再生稻技术适应尼日利亚的土壤、气候条件。”他表示,第一季1月种,4月收,一个半月后就可再收;土地休息一个月左右,第二季6月种,10月收,再一个半月又可收一次。每一次的收成都至少能达到原稻的一半。“利用这种技术,在现有种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尼日利亚有望在短时间内实现粮食自给,这对于非洲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意义重大。”
王学民等中国农业专家的执着坚守为许许多多尼日利亚人带来了改善生活的机会。但提到自己的家人,这位在外坚守15年的汉子还是流下了眼泪,因为“欠他们太多了”。
或许是因为长期与庄稼打交道的关系,王学民和水稻一样,越是成熟越是低下头来,不言不语。然而,谈及瓦拉农场的未来时,他却豪情满怀:“我一定要再多干几年,发挥自己的价值。我要让中尼两国友谊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本报阿布贾1月6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07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