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圈热炒的私域流量,是蓝海象征还是红海警告?

    这些天,互联网圈忽然开始流行一个用词:私域流量。笔者所在单位也开始要求根据这个概念进行相关活动,认为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公司的相关业绩。

    私域流量是什么?据说定义按照以下这个阐述:

    私域流量不是一个新事物,它一直都存在。我记得当时有一些淘宝店已经把他们的客户从淘宝导入 QQ 群,再做客户维护,增强客户黏性。后来微信兴起,做这类事情的人更多了。比如普通人朋友圈里都有喜提玛莎拉蒂的微商,还有拼多多的拼团更便宜,每个超过 100 人的微信群变成发各种链接的群,这些都是私域流量的体现。

    如何定义私域流量?从广义来讲,私域流量是指品牌或者个人拥有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流量。它和平台拥有的流量是对立的,平台拥有的是公域流量。私域流量的核心是真实用户关系。

500

      在笔者尔看来,“私域流量”不过是微信圈的变种称呼而已。那么为什么要开始强调对私人领域流量的影响呢,相关方面的理由也很直白:

    因为公域流量越来越贵,大家都玩不动了。公域流量特点是老用户也得花钱买,这对于电商、品牌而言都难以承受。此外,创意竞争越来越激烈。比如抖音上任何一个内容火了之后,立马有几十上百个同样题材的创作出现,抢夺流量。独特的获取流量的方式越来越难以发现。本身平台的增速也在放缓微博很难复制像 2015 年平台流量快速增长时带来的流量红利。抖音这两年增速也很快,但是大家可能会觉得爆发期已经接近尾声。

    所以,这不就明摆着是说“蓝海期差不多了,该从私人领域里挤挤油水”了嘛。可惜,对这部分流量的获取上,笔者非常不看好。甚至某种程度上,笔者认为这部分流量的潜力,一样已经基本挖掘的差不多了。再进一步去弄,只能让互联网加大内卷式的恶性竞争,对整个行业的消极作用可能大于进步。

500

    中老年人群对移动APP的认识和使用都较年轻人更少,但集中度更高,反而是最理想的“私域流量”目标人群

    从一线地区看,当地年轻白领人群对互联网的使用能力很强,对新事物的接纳能力也远胜过中老年人群。但要说在工作之余真正私人领域上使用微信的比重会如何呢?真正乐于每天在微信群、朋友圈里面转发内容的情况,反而是中老年人群更加频繁。原因也很容易理解:这部分人相对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相比必须工作和私人时间兼顾的年轻上班族们。他们的父母一辈反而更容易成为真正的“私域流量”主阵地。

    那么三四线地带、农村地带的情况如何?恐怕也差不多。微信成为国民级APP固然是不可忽视的事实,但年轻人群的“私域流量”一样有更多的选择。比如QQ、淘宝、陌陌、微博、B站、快手、抖音、小红书、知乎……而且这还没计入具有很强杀时间能力的各种手游,因此让他们将最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微信上并不现实,由于移动互联网入口基本由APP把持,因此为了满足更多的需要,往往需要更多的APP来分离很多功能。在国民级APP内嵌小程序固然也能承担较多的功能,但目前来看还很难取代真正的巨头级APP,更像是锦上添花式的补充,而没有起到颠覆性的作用。

500

    说来有趣,如今年轻人喜欢的社交工具上,QQ反而压过微信一头

    由于微信基于手机号注册,让这种APP已经基本成为了熟人、同事们的主要使用工具,反而是注册更简单,主打“扩列”式生人社交的QQ受到了更年轻的95后、00后等人群的更多注意。实际上相对于中老年人群,年轻人群对于用于工作和私人领域的社交是比较分开的。如果说眼下中老年人群对互联网的基本认识有一个微信就解决的话,那么国内年轻人群则多半更乐意采用联系熟人用微信,认识生人用QQ、陌陌或者探探,看消息分享用微博、今日头条等不同APP的方式。而注意力一再在不同APP上分流,实际上是天然的“私域流量”杀手,因为单一平台上的使用时间很容易不断减少,而不是增加。更不必说在私人生活时间上,往往对于很多别人发来的推荐内容不会很上心。就拿笔者来说,如果微信上亲戚或者同学在问候自己或者交流某些事情,那自己通常都是很快会回复的。但如果发过来的是拼多多的砍价分享链接,或者给谁家小孩投票、微商卖货、鸡汤文之类的分享页,自己一般是看都不看一眼的,更不必说点进去贡献流量了。而现在还在强调的“私域流量”,并没有多大可能跳出刚才那些窠臼。

500

    当年流行的微商是典型利用“私域流量”卖东西的做法 ,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坚持做呢?

    由于腾讯在社交领域上具有绝对的霸主地位,实际上大部分“私域流量”不过等同于其内部流量池的一部分。而具有一定程度与鹅厂抗衡能力的,目前也就是做SNS的微博和头条系部分产品。因此在微博和抖音、小红书等产品上也天然具有很强的商业变现功能。但说实话,既然流量圈基本被这些APP把控着,那么如果想在上面推销东西,直接打广告让它们强制增加展示不是更好也更直接吗?由于病毒式传播的不确定性更强,且经常有大量的假新闻、伪科学和谣言存在,实际上已经成为流量圈里的不稳定因素。互联网巨头们是不会对此搞放羊式管理的。如果进行者还对鹅厂产品造成竞争,那么更是需要直接封杀的。头条系企图利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社交竞品被直接屏蔽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竞争激烈的国内移动互联网界,如今开放式的竞争格局实际上已经越来越少,各巨头自建流量圈,并用大量人力物力打造屏蔽竞品搜索和抓取的“护城河”反而是常见的举措。如今百度业绩不断被其他厂商超越,除了涉及严重社会伦理争议对其口碑的影响,另外很大程度上也是手机APP领域各自打造内部流量圈,屏蔽其抓取导致搜索优质内容大量减少的后果。而在这时候重提已经潜力不大的“私域流量”,反而很有赶晚集和逆潮流动作的意味。而这样做的后果,实在难说乐观。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