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为何编写《国防论》:“多得稿费而已。”
毛泽东1938年5月的《论持久战》一文,自发表以后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赢得了高度评价
,其影响力经久不衰。但在前些年,有些文章认为国民党方面有几位名人早在毛泽东《论持久战》发
表以前就提出了抗日持久战思想。其中提到最多的是民国军事理论学家蒋百里。
这类文章中比较有影响的一篇的是出自于一位中国近代史专家杨天石之手。他在《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一书中,把蒋百里等人都列为抗日持久战思想的先行者。
杨天石认为蒋百里在1928年就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只是可惜“均未形成文字”。这实际上就是说
,没有确实可信的书面资料证明确有其事。蒋百里是民国时期的一位优秀的军事学理论家,于1938年
11月去世。他未经历大部分抗战。客观而论,蒋确实对中日战争的分析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
议。但是,关于抗日持久战,他涉及的程度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谈话和文章中提到过或者简单谈到过而
已。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蒋百里虽然研究的是军事学,但并没有写过一本长篇军事专著,只是在报刊
上发表过一些关于军事的文章。后来人们经常提到的《国防论》,就是他多年文章言论的结集。
除了杨天石说法外,比较有影响的还有学者萨苏撰文“归纳”出的蒋百里的抗日持久战思想。他在他
的《国破山河在》一书中作出了这样的“归纳”:蒋百里“在《国防论》和其他著作中阐述的对日战
略,归纳起来有三:第一,中国对日不惧鲸吞,乃怕蚕食,故对日不应步步后退,而要主动地实施全
面抗战,化日军后方为前方,使其无暇消化占领区,从而使日本无法利用占领的地区提高战力;第二
,主动出击上海日军,迫日军主力进攻路线由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南北路线改为沿长江而上的东西
路线,从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与湖沼地利,抵消日军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第三,以空间换时间,
行持久战,通过时间的消耗拖垮日本。具体做法为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交界
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
但是,很遗憾,《国防论》从头到尾找不到关于抗日持久战的文字,更不要说什么“对日战
略”。
那么,《国防论》有些什么内容,是在什么情况下编撰出来的呢?
从1933年开始,国民党在江西省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其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赣粤闽湘鄂北路“剿
匪”军军官练团。1930~1932年﹐国民党军队在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的战争中屡遭失败﹐蒋介石认为是
各部队的中初级军官武德﹑武学尚欠深造所致﹐遂决定在江西省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以图提高部队
对红军的战斗力。蒋百里在1937年7月开始在那一期的训练团上讲课。能在训练团讲课的人,都是蒋介
石认为可以真正理解和宣传蒋介石治理思想的人。众所周知,蒋介石对当时德国的纳粹模式是推崇备
至的。蒋百里于1935年夏天受蒋介石派遣,以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名义,前往德国意大利考察,并得
到了希特勒的接见。在德意期间,蒋百里曾给蒋介石发回大量的函电。据曾在蒋介石侍卫室工作八年
之久的秋宗鼎回忆,侍卫室每天都要收到来自各方面的文电,蒋介石一般都兴趣不大。但对蒋百里“
从欧洲报道德意法西斯统治的情况,蒋就非常欣赏。”(见《文史资料选辑》第八十一辑第150页)。
蒋百里1936年12月初回国,半年后即前往庐山讲课。他在课堂上讲的主要内容肯定要符合办训练团的
宗旨。这期训练团的主要学习课程的内容与抗日无关。
5月27日,蒋介石抵庐山,筹划该年暑期训练事(也称“第二届庐山暑期训练团”)。决定调集全国军官
师旅长以上人员(在“剿共”区域部队调团长以上军官)、各省县党部委员、专员、县长、警察局长、民
政科长、教育局长、中学校长等到庐山受训。训练团分两期举办,每期约四千五百人。
6月27日,蒋介石赴训练团,召集大队长以上官长训话,题为《建国训练的要点和实际的目标》。
7月1日,训练团开学。训练在海会寺和牯岭两处同时举行。全团设军事、党务、教育、县政、警政、
军训、政训、童军、新运九个组。
7月8日,蒋介石出牯岭赴海会寺。同日下午,卢沟桥事变消息在牯岭传开。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以前,即“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际上长期对日本采取妥协退让政策,抗日
并不是国民党政府的主旋律,因此他们举办的任何培训学习活动,并不是针对抗日的,而是针对“剿
匪”和“建国”的。庐山军官训练团本来就一直与抗日无关,但这一期意外地遇到了卢沟桥事变,才
有了蒋介石于7月16日邀集各界人士158人在庐山举行的谈话会。会上讨论了《应战宣言》。蒋介石在
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认识到“不能避战矣”,才决定公开发表《应战宣言》。为了减少这份《
宣言》的冲击力,蒋介石还将之改称为“谈话”。并同时表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
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这期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原定学习内容与前面历届一
样,只是由于卢沟桥事变这个突发性事件,蒋介石又正在庐山,才使某些人把庐山军官训练团的第一
期训练内容和抗日联想到一起了。
7月18日,蒋百里讲课的那一期,即第一期(共两期)训练团的学员举行毕业典礼。在典礼上,蒋介石
发表了《建国运动》的主旨讲话。
在讲课期间,为了帮助学员们学习,蒋把过去的一些文章,合编在一起,印制成册,作为辅导教材提
供给学员。这些过去的文章主要是蒋百里在考察欧洲各国一战以后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感想
。有的文章结合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阐明对国防建设的主张,包括军事教育之要旨、国防经济学等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出版的《国防论》,和抗日持久战没有关联也是很正常的。
从学术的观点看,由于《国防论》是文章的合集,且各篇文章发表的时间跨度比较大,因而整体缺乏
明晰的系统思路。当时有的学者就对此有所批评。蒋百里1938年10月下旬抵达桂林,拜访了他的一位
相交四十余年的老朋友张宗祥先生。张提到蒋出版的两本书,一本是小册子《日本人》,一本是文章
合集《国防论》。张认为《日本人》不错,“至于《国防论》新旧杂揉,此犹是从前考书院作风,何
不删繁就简,使成有系统之书?”蒋百里笑着回答:“子说诚是……至于《国防论》则取其字多,好
多得稿费而已。”(见《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之《蒋方震小传》中国文史出版社)。不管从什么角度
去理解蒋百里的这句话,但至少也可以说明《国防论》一书与抗日持久战确实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