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公平之下的矛盾与感情需求的回归——浅论当代中国男女婚姻困局
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数据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2018年结婚率仅为7.2‰,这个数字创下了近10年来新低。从不同省份的差异来看,经济越发达地区的结婚率越低,2018年全国结婚率最低的上海只有4.4‰,浙江5.9‰为倒数第二,广东、北京、天津等地的结婚率也偏低。
和结婚率相对的,是离婚率的不断高涨,根据民政部于2019年8月15日发布的《2018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我国登记离婚人数为446.1万对,达到十年来的最高点,较2009年增长了16%。
而在这样的数据冲突下,一组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80、90后的离婚率达到了51%。
于是一个问题十分郑重地放在了所有人的面前——为什么中国当代青年男女的结婚率如此低,而离婚率又如此高呢?是社会的问题?男女的问题?资源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我们是否需要迫切地解决这些问题呢?
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要从三个大的方面来进行讨论:一是婚姻之中的平等性的矛盾,二是传统与新兴价值观的冲突,三是青年人情感需求的增长,只有弄清这三个主要矛盾的前因后果,我们才能去考虑现在中国的婚姻状况是否是需要改变的以及如果需要改变,那么需要走向何方。
一、大公平背景下的阶段性不公平导致了青年男女怯于选择婚姻
古人说婚姻是结“两姓之好”,将结婚视为两个家族之间的事情,青年男女本身的需求往往必须服从于家族的需求和要求。
建国以后,我们讲起了“自由恋爱”,但绝对的“自由恋爱”始终是少之又少——就算双方家庭完全放开,小年轻之间自己也会对比彼此的情况,只是说相对于过去来说,青年人自己的意愿开始在婚姻中占据主动地位,甚至是决定性地位。
而现代大部分人在结婚的时候则主要考虑“男女平等”这个大概念,现代工作环境下,生存压力大,生活成本高,但是男女青年都有各种社会机会和价值提升的台阶,这就使得青年人对于那些在自己的生活中“拖后腿”的人和事都十分警惕——很多形容不能娶,不能嫁的人的新兴词汇,其实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例如“凤凰男”,例如“扶弟魔”等等……
说白了,在青年人们看来,我拼命努力工作,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不是为了让另一个人以繁殖的名义拖垮我的。
在这种焦虑背后,当代青年人在考虑“结婚”这一步的时候,就都希望获得更多的“利益”,或者至少也该是一定程度上的“公平”……每个人都担心结婚以后由于结婚对象,自己的生活无法保有现在的品质,甚至要大幅度的下滑。
那么,在当代社会,这种公平是否存在呢?
我认为,存在,而又不存在。
我们都知道,在讨论当代青年婚姻的时候,有两样大的成本是无法绕过的——固定资产的要求(男方支付房子、彩礼等等的成本)以及生育成本的付出(女人从怀孕到抚养孩子的成本)。
从十分传统的概念上来说,这两者同时存在,则成本打平——也就是说男方在婚姻初始阶段支付一大笔金钱,以及提供房子之类的固定资产,女方则在婚后主要负担生育义务,同时负担孩子以及照顾家庭,这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是一种大面上的公平。毕竟在那样一个男权社会,男人能挣钱,而女人有时间,婚姻公平因此达成。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一方面,男女双方在工作上的机会越来越趋向于一致,除了少量工作由于其特殊性,会由某一性别占据决定性地位以外,大部分的工作,男女从能力上来说,机会逐渐均等。而在另一方面来说,生存和生活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的购买难度越来越大,这使得这种“公平”开始逐渐变得“不公平”,甚至于完全不能接受。
对于男性来说,男女青年最好的婚姻年龄大概是在20-30这个区间,而在这个区间里面,其实不论是男青年还是女青年,在不靠父母只靠自己的情况下,购买工作地本地的固定资产(例如房子),其实都是有困难的,于是就出现了——一旦结婚,则男方必须啃老或者借贷,否则根本不可能能提供婚姻所需的资产(例如彩礼、房子)。对于男性来说,这是一次来得过早的压力。
而对于女性来说,20-40岁是最好的工作年龄,也是财务和视野双重上涨的黄金期,一旦在这个阶段结婚、怀孕、生子,意味着职业和工作的上升渠道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如果再加上照顾家庭,那么基本上这个渠道也就完全丧失了。也就是说,对于女性来说,其考虑的是男方的这笔固定资产,相当于买断自己的职业生涯。
对于双方来说,这都是不值得的。
于是就出现了广泛的批判女性拜金,以及广泛地批判男性小气的无数贩卖焦虑的文章,各种各样的新词汇和新句子开始出现,而“门当户对”也再一次被大家放在了台面上。相当一部分的男性和女性互相责怪对方不够体贴不够知足,女性担心婚姻会让自己变成“免费保姆”,而男性则觉得自己在代价巨大以后还要被“管着”还必须要取悦对方,实在是不公平。
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男性的错,也不是女性的错,而是在经济的压力和舒适生活的诱惑面前,生育的价值被压低了——说白了,男性觉得为了繁殖付出啃老和借贷的代价不值得,而女性认为为了繁殖付出工作前途一片灰暗的代价不值得。
男女都在这个背景下说“我一个人过得好好的,为什么必须要结婚?”——结婚是需要理由的,自古以来,一直都是。
过去讲“养儿防老”,其实就是将男女婚姻的产物——孩子,的作用提高加重了,孩子不仅是双方婚姻的结果,生命的延续,更是年龄大身体不好以后的物质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谁不想老死街头,谁就必须要生孩子,还要生得多,生得好……其实就是用婚姻和生孩子来代替养老保险。
但现在我们有养老保险了,甚至更加完善的福利制度都有了,人心叵测,“养儿防老”远远不如“买保险防老”“兄弟/闺蜜结伴防老”“以房养老”“养老院托管资产养老”可靠。
毕竟生个孩子谁也没办法保证对方一定成材,就算成材了也不一定在身边,就算在身边也不一定感情好,就算感情好也不一定愿意为你花钱……现在孩子教育成本又如此高,如果只是为了“防老”的话,其实孩子不是一个好的投资对象。
当“孩子”不是一个生命的必需品的时候,他的前置条件“婚姻”的价值也就没那么高了,而结婚一次的代价又实在是不低,这种“亏本”的投资是很多人选择对婚姻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二、传统观念与新兴理念的冲突导致大家觉得婚姻风险过高
在传统观念当中,“男主外女主内”是一个比较公认的标准,男子在外工作挣钱,但挣来的钱的花销则由妻子决定去向——在一个巨大家族里面,当家主母的工作并不比一家公司的CEO轻松,从家族的资产、开销、仆役的管理,到家长里短的协调润滑,处处都离不开一个女性全心全意的付出。在更早一些的时期,可以说对于越大越富裕的家族来说,妻子的能力就越加重要,男女之间的制衡也就更加平等。
但在现代背景下,家庭小型化,女性如果困于家庭,则其价值会无限度地被缩小——现代社会不保障非社会人的生存,对于没有对社会做出直接贡献(工作)的个体,社会对其的保护力度是很低的。而女性全心全意扑在家庭上所消耗的心力,与其创造的社会价值,又显而易见地不成正比。
就算是十分“完美”的家庭主妇,在家里能做的工作,也无非就是代替一个保姆,学历高的也许可以代替孩子的家庭教师……总共节约几千块不超过三万块的工资,其他的都是无社会价值的廉价支出,而这些事情又需要消耗一个女性完全的精力,从社会角度来说,一个精英职业女性如果这样选择了,那么对社会来说是无利益的,在市场化的背景下,社会会有意无意地惩罚这种浪费社会资源的行为——于是我们会发现纯粹的家庭主妇往往都会过得更加需要智慧一些,如果只会埋头苦干,那么八成很难过得幸福。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如很多家庭从来不雇佣保姆一样,对于男性来说“保姆”本身就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如果女性在和一名男性进入婚姻状态后,其价值仅仅在于一个“保姆”,那么男性必然会觉得十分失望,且很难对女性有足够的尊重以及重视。
正如曾经遇到的一位女士在和丈夫吵架的时候提到“我在家里代替了保姆,一个保姆每个月工资起码5000块,代替了孩子的私教,孩子请一个私教每个月起码8000块,还代替了厨师,厨师一个月工资起码一万块……”
然后男方冷冷地回答:“但这些都不是我必须的,如果不结婚,这些东西没有也根本无所谓,我为什么要为这些事情记你的好?你每天打电话骚扰我正常工作,回家就絮絮叨叨不让我休息,有事没事扯着我吵架,翻我的手机,有时候还要和我的父母争执……我的情绪和情感支出已经远多于这些不必要的人工。”
随后就是吵闹与哭泣……但其实问题最终也没有解决。
这个问题在另一面上同样存在——笔者曾经在一起相亲中提到了在婚姻中,情绪价值重于资产的问题,而男方则十分不屑,并且跟笔者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女博士喜欢上了一个经常给他送快递的小哥,后来两人结婚了,这应该算自由恋爱了吧……但是最后他们还是离婚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笔者摇头,而此时对方更加得意起来:“因为那个女博士在结婚以后还是趾高气扬,觉得自己是个博士十分了不起,看不起快递小哥——但是她一个女博士一个月只能挣一万,送快递的一个月能挣两万,她哪来的资格看不起快递小哥?所以最后就离婚了。”
笔者当时只是默默摇头,对这位兴高采烈的相亲对象提出:“那你有没有想过,对于这位女博士来说,从一开始她就没有图什么两万块钱一个月的工资……如果她图的是结婚对象有钱,那么她从一开始就不会找一个送快递的,她想要的仅仅只是那个对自己很好,给自己温暖的男人罢了……但在婚姻后,这个男人消失了,却想用两万块钱打发她——还不是给她两万块钱,而是给她看看他有两万块钱……女博士又怎么能接受呢?”
这就是新旧观念的碰撞——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当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自力更生的能力的时候,虽然钱对每一个人都十分重要,但钱能维持的感情却变得越来越少,尤其在婚姻中,赚多少钱很多时候并不能直接兑换为伴侣的直观体验(很多时候都是赚给对方看看,然后只花在公共的地方),这种情况下想要用“我有钱”来维系自己的婚姻以及婚姻中的地位,显然是不可靠的。
那种想着“只要我足够有钱,80岁我也能娶18岁的”说实话想法着实天真了一些,首先你可能需要多很多很多倍的钱才能去找一个“年轻貌美”的伴侣,同时,能接触到那个曾经的有钱人的“年轻貌美”者,也决计不会只有你一个选项——没有别的只有钱,还想找个伴侣不亏本……难,难,难。
三、现代社会背景下情感需求的增长
这一点是我们的先辈很难理解的,甚至于很多年轻人自己也不能理解,很多人把当代背景下的婚姻当成谈一桩生意,精密地计算自己要怎么样才能不亏本,怎么样才能有得赚……等到真正的婚姻生活开始以后,却又发现事实和自己想象的不同,最后只能以离婚收场。
纵观周围幸福的年轻人的婚姻,其实都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有感情——没有感情,没有温度,只有算计的婚姻是无法持久的,说白了,你也许可以为了三万块钱吃一次狗屎,但你绝对不会为了三百万按三餐吃一辈子狗屎。
婚姻生活最难的地方,在于它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不管是婆媳之间的平衡,还是家庭工作之间的取舍,说白了很多时候的难点都在于“凭什么”——我凭什么要为你放弃晋升的机会,我凭什么要给你妈面子,我凭什么给你买了礼物还要被你数落……这些无数的凭什么,最后都要诉诸于情感的的沉淀才会退步。
为什么会在生了孩子以后,有的爸爸能半夜爬起来给婴儿喂奶,有的则呼呼大睡甚至抱怨妻子凌晨起床吵醒了自己很烦?
无非是因为他爱她,而他不爱她而已。
有一个词叫做受害者心理,是指有些人会在发生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假设一种理由来作为自己遭受不幸的原因,而在真正导致自己痛苦的原因上采取回避态度——因为他知道真正让自己痛苦的那个原因是无法改变或者不可控的,而假设的这个理由则更有利于推卸自己的责任。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在强奸事件当中,大家不能接受受害人遇害仅仅是因为正常交流和接触中的人里面有危险分子——因为那太难以分辨和控制了,所以大家假设某些理由是受害者受害的原因:穿裙子、太漂亮、留长发、走夜路等等……但实际上穿着性感在夜店附近被强暴的受害人在整个受害人团体里的占比不到2%。
同样的,当婚姻或者感情失败的时候,很多人会把理由推卸为:我不够有钱,她跟着有钱人跑了;我不够漂亮,她跟着好看风骚的跑了……其实大家只是不想承认,你没有给对方足够的爱而已。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虽然缺钱,但不至于被饿死,虽然缺时间,但不至于真的一步都停不下来……大部分人真正想从伴侣身上汲取的,其实是温暖的感情与关怀,那些柔软的温度,才是那些幸福的伴侣能够在婚姻中不断妥协,退步以及互相适应的根本原因。
当代社会背景下,男女之间的婚姻困局,其实并不只是房子车子和票子带来的困境,更多的是疏于付出和懒于表达,不信任又想要获得幸福的矛盾情感累积下的产物……当金钱、房子、孩子和养老都无法成为说服年轻人结婚的筹码的时候,我们的婚姻将越来越多地重新成为“爱情”的产物……而没有找到合适的爱恋对象的人,可能就会“剩下”——这不是他们不够优秀,不够成熟或者哪里不够好,也许他们更好,他们只是没有找到那个可以说服自己结婚的人罢了。
笔者最后认为,虽然从数据上来看,结婚率下降了不少,但从长久来看,很多人所谓的“大家都不结婚了,然后人类灭亡”之类的危言耸听也完全是无稽之谈……婚姻不会消亡,就如爱不会消亡一样。
爱我所爱,不爱我所不爱,本来就是自由背景下,另一种意义上的婚姻自由罢了。
养儿防老什么时候都不会有错,这是你自己的观点,然后你又把这个自我观点作为论据来证明什么人什么情况下都该结婚,自己证明自己还能更可笑一些吗?
强词夺理玩弄诡辩术,也许这正说明了为什么你这样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吧,毕竟玩弄嘴皮子是解决不了真问题的。
您是在玩——王顾左右而言它手法。
2,我说的:“动物不必合作”“如何组成老中青三代”是针对您的“养儿防老不正确”——来证明养儿防老正确。
您说我滑稽,这只能证明您——理屈词穷。
1. 确实“养儿防老”永远正确——人类社会标志——人类文明标志——普世真理。
请问不要“养儿防老”,您说靠谁养老?!
1. 混为一谈的是您。
我是紧扣您的“传统思想的不正确——养儿防老”主题反驳——养儿防老是永远正确。不靠自已孩子养老,进养老院就是靠别人的孩子养老——反正都靠下一代养老。
2. “压榨儿女养老”正是不生养孩子的借口。
动物之所以是动物就是因为不必合作。自生自灭——所以不必养上辈老。
人类之所以文明发达就是因为老中青合作——所以下辈养上辈老。
没有孩子,人类社会怎么组成老中青3代???
养儿防老什么时候都不会有错,这是你自己的观点,然后你又把这个自我观点作为论据来证明什么人什么情况下都该结婚,自己证明自己还能更可笑一些吗?
强词夺理玩弄诡辩术,也许这正说明了为什么你这样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吧,毕竟玩弄嘴皮子是解决不了真问题的。
你将“进入养老院由养老院工作人员提供服务”和“生育儿子女儿,在年老时通过压榨儿女养老”混为一谈,恰恰说明了传统思想的不正确——养儿防老,剥夺的是儿女的选择权,儿女无权选择自己是否被生育,却要被迫选择自己必须要供养的对象。
直接点说,养老院的服务人员,不愿干你可以不干,但儿女却没有这个选择权。所谓的“依赖别人的儿女”的说法,实质上是混淆“剥削”和“雇佣”之间的区别。
相比于年轻时挣着钱,年老时明码标价交着税雇佣人提供服务的不婚者。仗着“生儿育女”剥夺年轻人社会劳力的人才是真正的社会蛀虫。而如果一个老师既在年轻时努力挣钱,又在年老时不麻烦子女住进养老院……那属于纯粹为社会做贡献,其经历和做法与不婚者其实没有本质区别——除了赔上自己。
1. 混为一谈的是您。
我是紧扣您的“传统思想的不正确——养儿防老”主题反驳——养儿防老是永远正确。不靠自已孩子养老,进养老院就是靠别人的孩子养老——反正都靠下一代养老。
2. “压榨儿女养老”正是不生养孩子的借口。
动物之所以是动物就是因为不必合作。自生自灭——所以不必养上辈老。
人类之所以文明发达就是因为老中青合作——所以下辈养上辈老。
没有孩子,人类社会怎么组成老中青3代???
知青返乡时,很多家庭破裂,正是说明在极端困苦情况下迫于生存压力而勉强粘合的婚姻既不正常也没有任何的抗风险能力,你所谓的“不发达”的婚姻,一旦“发达”顷刻破裂的情况远远地多于相濡以沫。
你所说的居里夫人一家,恰好说明一段志同道合的感情在婚姻里是如何珍贵和稳定。没有感情,只看中所谓“集体主义”和“生活压力”的婚姻,在所有人都有能力独立自主的社会背景下,就跟不敢败落的老狼一样无比可笑。
实际上还有绝大部分蓝领,白领,老百姓,知识分子,也少有离婚。
包括居里夫人,典型的是胡适,林徵因。
这些人把婚姻看做是后勤部,双方在一起能过好日常生活就行了——这才是婚姻中的真感情——这才是婚姻稳定的真相。
二.您说:“一种基于极端困苦中的被迫协作关系却被你认为是十分健康的,”——这种认识是大错!
协作才有人类文明。
在苦难中坚持协作才是最高的品质。不仅适合婚姻,更适合社会。
国歌的主题就表达这种思想——“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是永远的。
那种发达了就抛弃对方,才是最劣等品质。
您举的知青例就是这种性质。
——2驳“社会大公平之下的矛盾与感情需求的回归——浅论当代中国男女婚姻困局”
二.此文认为“‘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与新兴理念的冲突导致大家觉得婚姻风险过高”寻至中国中国男女婚姻困局——这是牵强附会的糊涂。
1. 中国自建国以来真正是男女自由恋爱(并不是此文歪曲的:“建国以后,我们讲起了“自由恋爱”,但绝对的“自由恋爱”始终是少之又少”),都在外工作。改革开放后基本也是这样。
所以不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冲突。
2. 真正“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基本不离婚。
“男主外女主内”恰恰是现代西方所为。经济越发达地区越这样。越有钱人越这样。
现代中国农村,主要也是“男主外女主内”,恰恰基本不离婚。
所以也不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冲突。
3. 真正的冲突恰恰是男女纠结于“我付出了多少?”
只要不纠结“我付出了多少”这个家庭是幸福美满的。
农村,蓝领,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家庭少有离婚,正因此。
知青返乡时,很多家庭破裂,正是说明在极端困苦情况下迫于生存压力而勉强粘合的婚姻既不正常也没有任何的抗风险能力,你所谓的“不发达”的婚姻,一旦“发达”顷刻破裂的情况远远地多于相濡以沫。
你所说的居里夫人一家,恰好说明一段志同道合的感情在婚姻里是如何珍贵和稳定。没有感情,只看中所谓“集体主义”和“生活压力”的婚姻,在所有人都有能力独立自主的社会背景下,就跟不敢败落的老狼一样无比可笑。
——1驳“社会大公平之下的矛盾与感情需求的回归——浅论当代中国男女婚姻困局”
杨瑞华
此文从1.不公平,2.传统观念与新兴观念冲突,3.感情需求三方面论当代中国男女婚姻困局的观念——错。
婚姻的这3方面思想认识糊涂才是导致当代中国一些男女婚姻困局:
一.此文称:“而是在经济的压力和舒适生活的诱惑面前,生育的价值被压低了——说白了,男性觉得为了繁殖付出啃老和借贷的代价不值得,而女性认为为了繁殖付出工作前途一片灰暗的代价不值得。
男女都在这个背景下说‘我一个人过得好好的,为什么必须要结婚?’”
单身者自以为不靠孩子养老,靠养老院,照样快乐生活——这是不知事理,损人利已的糊涂。
殊不知养儿就是为了防老——千古不变!
你不靠自已的儿女养老,进养老院就是靠人家的儿女在养老!!!
单身者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而逃避生育后代的责任,对于自己来说,实际上是年轻时轻松,年老时沉重;对于社会来说,是独身者轻松、有儿女家庭沉重,因为养育社会下一代的任务,是由这些家庭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独身者的实现自我,实际上是一种极端自私。
单身者一方面享受人口众多带来的物质繁荣,享受别人养育的孩子提供的养老金,一方面却又不承担繁衍人口的社会义务。不要说这样的福利社会难以持续,就是人口本身的再生产都难以为继,这是一个民族的慢性自杀。
你将“进入养老院由养老院工作人员提供服务”和“生育儿子女儿,在年老时通过压榨儿女养老”混为一谈,恰恰说明了传统思想的不正确——养儿防老,剥夺的是儿女的选择权,儿女无权选择自己是否被生育,却要被迫选择自己必须要供养的对象。
直接点说,养老院的服务人员,不愿干你可以不干,但儿女却没有这个选择权。所谓的“依赖别人的儿女”的说法,实质上是混淆“剥削”和“雇佣”之间的区别。
相比于年轻时挣着钱,年老时明码标价交着税雇佣人提供服务的不婚者。仗着“生儿育女”剥夺年轻人社会劳力的人才是真正的社会蛀虫。而如果一个老师既在年轻时努力挣钱,又在年老时不麻烦子女住进养老院……那属于纯粹为社会做贡献,其经历和做法与不婚者其实没有本质区别——除了赔上自己。
——4驳“社会大公平之下的矛盾与感情需求的回归——浅论当代中国男女婚姻困局”
2.人们为什么要结婚?
仅为繁衍后代和性,甚至“情感”人没必要结婚姻。
结婚重要的是互相帮助过好生活!!!
有人帮助生活,就能更好的工作!
人生重要的当然是事业(“三观”、情趣,志向、工作等),家“婚姻”,是人的后勤部,这个后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兵马末动,粮草先行。可见其重要意义。
开始一大群人在一起生活,经过千百年实践摸索,才定型为一男一女组成家庭是最符合人类生活,最符合科学,最符合天意(大自然)的形式。
家庭的典型内容:男耕女织。你挑水我烧饭。养育下一代。
这些看似锁碎的日常事恰恰丰富了爱情的内容。使婚前以玩乐为联系感情,变为以日常锁事为主,玩乐为辅,人的特有爱情。
农村人就是为了过好日子而不愿离懈。
蓝领也是因为要过好日子也少有离婚。
居里夫妇不仅生活中互相帮助,工作中也是互相帮助,才取得诺奖。
鲁迅,胡适正是有好的内贤助才取得巨大的文学成就。
名人得益于伴侣搞好家庭生活取得杰出成就的事例是举不胜举……
所以当中国男女认识到“养儿防老”的重要性,不纠结“我付出多少”,认识到婚姻过好日子就是“情感”的重要性,也就解决了当代中国男女婚姻的困局。
——3驳“社会大公平之下的矛盾与感情需求的回归——浅论当代中国男女婚姻困局”
二.此文认为“现代社会背景下情感需求的增长”导致中国男女婚姻困局——这是不明事理糊涂。
1. 感情是心理内识,心理认识受即时的情绪控制。
同一性质的事因当时的情绪不同就有不同的反应,情绪好时可能坏事也是好事,情绪不好时好事也成了坏事。
很多离婚就是为一件小事,情绪冲动而造成。
所以越是讲究情感,越是过不好日子,过不好日子就离婚。
——2驳“社会大公平之下的矛盾与感情需求的回归——浅论当代中国男女婚姻困局”
二.此文认为“‘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与新兴理念的冲突导致大家觉得婚姻风险过高”寻至中国中国男女婚姻困局——这是牵强附会的糊涂。
1. 中国自建国以来真正是男女自由恋爱(并不是此文歪曲的:“建国以后,我们讲起了“自由恋爱”,但绝对的“自由恋爱”始终是少之又少”),都在外工作。改革开放后基本也是这样。
所以不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冲突。
2. 真正“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基本不离婚。
“男主外女主内”恰恰是现代西方所为。经济越发达地区越这样。越有钱人越这样。
现代中国农村,主要也是“男主外女主内”,恰恰基本不离婚。
所以也不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冲突。
3. 真正的冲突恰恰是男女纠结于“我付出了多少?”
只要不纠结“我付出了多少”这个家庭是幸福美满的。
农村,蓝领,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家庭少有离婚,正因此。
——1驳“社会大公平之下的矛盾与感情需求的回归——浅论当代中国男女婚姻困局”
杨瑞华
此文从1.不公平,2.传统观念与新兴观念冲突,3.感情需求三方面论当代中国男女婚姻困局的观念——错。
婚姻的这3方面思想认识糊涂才是导致当代中国一些男女婚姻困局:
一.此文称:“而是在经济的压力和舒适生活的诱惑面前,生育的价值被压低了——说白了,男性觉得为了繁殖付出啃老和借贷的代价不值得,而女性认为为了繁殖付出工作前途一片灰暗的代价不值得。
男女都在这个背景下说‘我一个人过得好好的,为什么必须要结婚?’”
单身者自以为不靠孩子养老,靠养老院,照样快乐生活——这是不知事理,损人利已的糊涂。
殊不知养儿就是为了防老——千古不变!
你不靠自已的儿女养老,进养老院就是靠人家的儿女在养老!!!
单身者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而逃避生育后代的责任,对于自己来说,实际上是年轻时轻松,年老时沉重;对于社会来说,是独身者轻松、有儿女家庭沉重,因为养育社会下一代的任务,是由这些家庭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独身者的实现自我,实际上是一种极端自私。
单身者一方面享受人口众多带来的物质繁荣,享受别人养育的孩子提供的养老金,一方面却又不承担繁衍人口的社会义务。不要说这样的福利社会难以持续,就是人口本身的再生产都难以为继,这是一个民族的慢性自杀。
受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影响(其实就是过于自我),西方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传统家庭观念的全面倒退
结婚率低,离婚率高,带来的是社会基础全面的不稳定,值得重视。
西方有些势力很是乐见,这是他们文化渗透价值观渗透的结果之一吧
受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影响(其实就是过于自我),西方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传统家庭观念的全面倒退
结婚率低,离婚率高,带来的是社会基础全面的不稳定,值得重视。
西方有些势力很是乐见,这是他们文化渗透价值观渗透的结果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