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最后一名遭劝退,还拍抖音嘲笑?网友怒了!

8月18日

在包头马拉松赛上

赛事志愿者轮番“劝退”

跑在最后一名的参赛者

还拍抖音嘲笑

引发了外界的争议

500

志愿者轮番“劝退”排名最后的跑友,还拍小视频“嘲笑”,网友纷纷发声,契约和人性化精神究竟在哪里?23日下午,组委会正式回应了,相关人员已电话致歉,今后要对志愿者加强培训。

“劝退”最后一名跑友惹质疑

8月18日清晨,2019包头首届国际马拉松在包头市鸣枪起跑。据统计,共有1.5万人报名参加了这一届比赛。

500

但在赛后,相比冠军的归属,在网络上引发了更多讨论的却是落在了最后的参赛选手。

赛后,一名赛事的医疗志愿者在抖音上发布了一则视频,内容是在一辆大巴车里拍摄的赛道上的最后一名选手,视频的配文是:“包头首届马拉松赛最后一名,就要坚持走着回去,全市人民都在等着他解封道路。(视频目前已被删除)

500

而在该视频的留言中,作者表示先后有10个劝导员劝最后一名选手上车,“我困得睡了一觉,睁眼他还在走。”

500

据网友透露,最终这名参赛者还是未能完赛选择了退出,但这则视频所展现出的“嘲笑”态度却在网络上发酵,视频作者随后也删除了这一视频。

500

该视频作者自己曾在留言中表示,当时还没有到关门时间,因此不能强制要求选手结束比赛,只能“劝退”。

500

这一细节更导致了网友的批评。有人表示,志愿者的做法缺乏对规则的尊重,没到关门时间就没有理由阻止选手比赛。

500

500

500

500

500

还有人则调侃,“倒数第一名上车了,倒数第二名该不该上车?倒数第三是不是也该上车?收容车开快点,倒数第3万名也上车得了。”

500

最后一名参赛者一直在坚持。 截屏图

跑友呼吁尊重契约精神

对于包头马拉松的这一次争议,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这是赛事志愿者的单独行为,并不是出于赛事组委会的“命令”。

而事情的原委究竟如何,赛事方至今并未给出官方表态。记者联系了这场赛事的运营方内蒙古坤宝体育俱乐部有限责任公司,但对方也没有对此做出回应。

在跑友中间,有人认为影响道路解封对城市交通有影响,但更多人的态度是,无论是赛事方还是参赛者还是志愿者,都应该有足够的契约精神:

赛事所设立的关门时间,就是给予参赛者的“舞台”。参赛者在并未违反规则的情况下遭到工作人员的集体“劝退”,于情于理都难言合理,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赛事工作人员培训的不足。

知名跑步专栏作家、跑步教练王晓刚对记者表示,“我个人不知道具体的事件经过,保持中立态度。但我的观点是,这是有契约的。”

“在公布竞赛规程的时候就写了是什么时间关门,运动员参加比赛也有契约,如果超过时间就必须退出比赛。但你如果在规定时间内能坚持,只要医生没说你不能跑,就可以跑。”

此外,王晓刚透露,在一些跑步赛事中,还会专门给最后一名跑友颁发特殊的奖项,以表彰参赛者的坚持。

500

2019包头首届国际马拉松共有1.5万人参加

坚持也是跑步的精神

事实上,在今年4月底进行的伦敦马拉松上,也曾出现过类似的争议——赛事工作人员在跑得慢的选手还在进行比赛的时候就开始撤掉赛道设施,进行洒水清洁等工作,甚至有些工作人员还奚落那些速度慢的参赛者。

这样的情况引发了众怒。最终的结果是伦敦马拉松组委会进行了调查,最后承认存在此类现象,除了道歉、表态将整改之外,还对7个小时之后完赛的678名选手送出了2020年赛事的直通名额。

的确,对于马拉松这项极限运动来说,通过终点就已经是许多人的理想目标,人们之所以对马拉松抱有好感,也是由于这项运动所蕴含的坚持精神。

在国内外许多跑步赛事中,也会对个人能力不足或当天状态确实不佳的参赛者有所“照顾”——如果参赛者无法在关门时间内完赛,虽然没有官方成绩,但也能在通过终点后拿到完赛奖牌。

在满足竞赛规程和安全的前提下,为那些坚持拼搏的瞬间喝彩,也同样是跑步的魅力所在。

组委会发声明

8月23日下午6时,包头马拉松赛组织委员会针对8月18日包头首届国际马拉松赛最后一名运动员遭志愿者劝退一事发布声明。

全文如下:

“赛程25公里关门时间为上午11点,最后一名运动员在该赛段关门时间过后仍坚持比赛,工作人员、医疗志愿者多次劝告该名运动员乘坐收容车返回,在收容车跟随过程中,一名医疗志愿者拍摄了小视频上传抖音。”

“视频拍摄者本意没有嘲笑运动员的意思,组委会已对该志愿者进行了批评教育,本人也通过电话的方式向该名运动员道歉。”

“组委会也对该名运动员表示诚挚的歉意,同时呼吁广大网民对志愿者的过失行为表示谅解。组委会郑重承诺,今后将加强对赛事志愿者的培训教育工作。”

文章:青春上海来源: 澎湃新闻、腾讯体育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