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三十年,一朝鸿蒙开:华为的传奇背后,全靠这九个字
文 | 李栩然 刘偏分
首发 | 栩先生(ID:superMr_xu)
1
鸿蒙一出天地宽
2019年8月9日,中国,东莞,松山湖溪流背坡村。
华为开发者大会在这里举行。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对华为而言很艰难的一年。
但就在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向来自全球的近6000名开发者与合作伙伴掷地有声地说道:
“向大家宣布一个重要的消息,就是,鸿蒙OS,开源!”
消息一出,震惊世界!
这意味着,从这一刻开始,中国人正式有了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
对此,《人民日报》发文称:
“无论是“鸿蒙”这个名字所具有的深刻隐喻,还是“鸿蒙”系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都让人看到了华为的抱负,华为的隐忍与坚守。”
三个月前,面对美国单方面发起贸易战的挑衅,《新闻联播》这样表明中方态度:“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三个月后,鸿蒙横空出世,为中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毛主席曾经这样预言:
“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主席的预言,在华为身上应验了!
鸿蒙出世,中华有为!
2
三十年前华为梦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这次大会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科学发展计划,确定了108个项目作为全国科技研究的攻关重点,而其目的是“到本世纪末赶上或超过世界水平”。
当年,共有6000人参加了这次科学大会,33岁的任正非是最年轻的人之一。
他因为刚刚获得了全军技术成果一等奖而意外地得此殊荣。
所有热衷技术的人,都希望用技术改变世界,任正非也不例外。
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实现梦想,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的年代,一个人的力量更是极其有限。
想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依靠团队。
想通了这一点的任正非,在1987年,带着两万块,南下深圳创立了一家公司,他给这家公司取名华为。
创立伊始,华为的目标就非常明确:要让世界通讯市场中,有中国的声音。
任正非是这样想的,华为也是这样做的。
1992年,华为自主研发出交换机及设备,但在当时,国内大市场皆由阿尔卡特、朗讯、北电等洋巨头牢牢把持,使得华为难有立足之地。
在此情形之下,任正非借鉴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让华为抢先占领国际电信巨头没有能力深入的农村市场,步步为营。
最终,经过三年的攻城略地,华为将国内市场一点一点夺了回来。
1995年12月26日,在毛主席诞辰纪念日,任正非在市场部整训大会上发表了《目前的形势与我们的任务》,华为开始向更大的目标冲刺。
也同样是在这一年,任正非开始系统的建立华为的企业文化,他特聘数位人大教授,开始编写《华为基本法》。
1998年,为解决日渐暴露出的管理问题,任正非撰文《华为的红旗究竟能打多久》,未雨绸缪,警示华为人。
在文中,他用犀利的笔触写道:“公司现在最严重的问题是管理落后,比技术落后的差距还大。”
随后,任正非聘请国外大型顾问公司为华为提供顾问服务,并组织华为人认真听取意见,写出反思心得,之后专门汇编成书,取名《炼狱》,以供学习。
在过去的十年里,尽管在外界看来,华为表现优异,可对于任正非来说,他却一直忧心忡忡。
包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他说得最多的都是“冬天”、“萎缩”、“失败”、“破产”、“死亡”等冷冰冰的字眼。
即使到2000年,当华为销售额达到220亿元,营收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时,任正非依旧以一篇《华为的冬天》来警示华为人。
于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出现了,在这位极具危机意识的企业家的带领下:
天天疾呼“死亡”与“破产”的华为不仅活得很滋润,而且成功登顶世界通信制造业。
天天高喊“百年基业”与“世界一流”的众多企业却早已折戟沉沙、销声匿迹。
在2017年的世界500强榜单中,华为更是以785.1 亿美元营业收入名列中国民营公司第1名,全球第83名。
2019年5月15日,在中美贸易战开始的第二年,美国开始全面封杀华为:禁止华为在未经美国政府批准的情况下从美国企业获得元器件和相关技术。
正是在这种险恶的国际环境背景下,华为开始高调“亮剑”。
2019年7月30日,华为公布上半年营收数据:
华为上半年营收40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2%,高于此前两年同期表现。2017、2018上半年营收增速均为15%。
消息一出,国人纷纷为华为加油:“大国之器,万亿可期,加油华为!”
紧接着,10天之后,华为正式发布自有手机操作系统:鸿蒙OS。
面对美国单方面的主动挑衅,华为接招接得漂亮。
任正非曾经说过:
“华为实际上是一群傻子,所谓的傻就是他们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
那么,这个不玩微博,不玩微信,不搞关系,不参加领奖,不问政谋政,不向任何圈子靠的“傻子”任正非,是如何一步步带领华为,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呢?
30多年来,任正非就真的像“傻子”一样,始终不懈地坚持着九个字的战略路线: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九个字,是明代开国谋臣朱升为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而提出的战略方针。
在任正非手上,这九个字更是被运用得炉火纯青。
不夸张地说,任正非的谋篇布局与华为的发展,都是以这九个字为具体指导。
3
高筑墙
“高筑墙”,从字面意思理解,是指高高地筑起城墙。
在古代,国家的城墙越高,则防御性越好,战争一旦爆发,利用高城墙的优势,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局面。
在今天,可以把“墙”的概念理解为核心竞争力,高筑墙就是指大力培养核心竞争力。
理解了这个概念之后,我们看华为是如何“高筑墙”的:
华为是一家做通讯制造的企业,对于它来说,核心竞争力就是两点:第一,操作系统;第二,芯片。
在其他企业还沉浸在“地球村”的美梦中“买买买”时,任正非就看到了“断粮”的危机:
“我们现在做终端操作系统是出于战略的考虑。
如果他们突然断了我们的粮食,Android 系统不给我用了,Windows Phone 8系统也不给我用了,我们是不是就傻了?
我们做高端芯片也一样。”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华为定下决心,在多年前就成立了海思半导体公司,向着迄今为止没有一家中国企业成功问鼎的,通信产业皇冠上的明珠“芯片”进发。
在《华为手机往事:一个硬核直男的崛起故事》中,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
在任正非心中,海思芯片的地位要比手机公司更高,他对海思女掌门何庭波说:
“我给你每年4亿美元的研发费用,给你2万人,一定要站起来,适当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芯片暂时没有用,也还是要继续做下去,这是公司的战略旗帜,不能动掉的。”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海思半导体公司开发出了2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申请了超过五千项专利,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半导体和IC芯片设计公司。
2017年,华为有7000万部手机使用了海思自产的麒麟芯片。
华为海思的高端路由器芯片在几年前就是全球第一,海思的安防芯片已经超越德州仪器成为世界第一,市场份额占据70%。
在市场研究机构 DIGITIMES Research 发布的 2018 年全球前 10 大无晶圆厂 IC 设计公司排名中,海思位列全球第五名。
除此之外,华为还将每年销售额的10%以上投入其他核心技术研发,在全球各地建立研发中心,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其中。
而且这样的投入不是平均用力、四处开花,而是集中在一个点上猛攻。
就像任正非在采访中说:
“我们这三十年,是几十人对着这个“城墙口”冲锋,几百人还是对着这个“城墙口”,
后来几万人、十几万人,还是攻这个“城墙口”。我们总是能把这个“城墙口”攻开的。”
而事实上,这个“城墙口”正在不断被华为人攻开。
2014 年,华为的国际专利申请件数超过多年盘踞第一的美国高通,位居全球公司之首。
2014年11月,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发布了第四届“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
评选方法主要基于四个原则:整体专利数量、专利授权成功率、专利组合的全球覆盖率以及专利影响力。
华为是中国大陆唯一上榜的企业。
2015年,华为的研发投入高达92亿美元,占其收入的比重超过15%,超过台湾台积电+鸿海+联发科+联电+纬创的总和,超过了全国25个省市的研发投入,相当于A股400家企业总和。
直到2019年8月,华为自主研发的手机操作系统——鸿蒙——正式上线。
今天的华为,在通信领域、芯片制造等方面,都有了自己独到的核心技术,终于在5G时代登顶信息世界的浪潮之巅。
可以说,正是有了“操作系统”和“芯片”等核心技术,才能让华为的墙,越筑越高,越筑越厚。
这道核心技术之墙,让华为即使面对美国的全面封杀,依旧不改英雄本色。
4
广积粮
在古代,“粮”是粮草,国家之间打仗,拼得就是粮食储备;对于华为而言,它的“粮”就是用户,同时也是员工。
华为对于用户有多用心呢?
为了服务客户,华为人可以做到其他公司完全做不到的事情。
在战火纷飞的伊拉克、叙利亚,在疾病横行的非洲,除了国家的维和部队、新闻记者,往往就只剩下华为人。
因为他们还有客户在那里。
而华为对于员工又是如何呢?
前段时间,996沸沸扬扬,连马云都被喷的一鼻子灰。
而华为的工作强度远不止996,却鲜见有华为人跳出来喷,原因其实很简单。
华为给的钱,能让一个家贫如洗,却努力学习工作的普通理工科“寒门学子”活得有尊严,给了很多脚踏实地工作的普通人,一条走向中产的机会。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90年代的时候,华为去西安电子科大挖一个某方面非常关键的科研教授。
谈了多次,教授终于被他们的诚意打动,南下深圳,成为华为公司早期最重要的科研带头人。
而关于“诚意”,教授透露过,那时候他一个月的工资大概四五百元的样子。
华为给他开的工资是,8000元一个月。不算奖金分红。
华为这样对员工分钱的逻辑,一直坚持到现在。
前一段时间,华为又因为给员工分钱上了热搜——年薪201万招聘应届博士生。
华为之所以能做到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建立了独一无二的全员持股体系。
整个华为公司员工的持股比例高达98.82%,而作为创始人的任正非持股比例仅仅只有1.4%。
以华为公司2015年的财报数据为例,那一年华为公司全球营收接近4000亿人民币,而华为2015年的工资,薪金,福利等的总开支居然接近1008亿人民币!
按照华为2015年17万员工的平均数,人均年收入接近60万。这还不算分红。
一家企业再伟大,也是由员工组成的。
如果对员工不好,不谈物质、只谈情怀,不能给员工一份体面的回报,那么,这家企业终究留不住人才。
就像毛主席说的:
“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直到今天,华为的“广积粮”策略,效果已然非常明显。
曾经,在体制内有一份工作,叫“铁饭碗”;如今,在华为工作,叫为国争光。
5
缓称王
如果说,称王称帝,或是在镁光灯下高谈阔论,是男人隐藏在骨子里的渴望的话,那华为和任正非,就是不折不扣的异类。
在没有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手机等电子产品前,华为几乎从不主动宣传自己。
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更是一度消失在媒体视野里。
他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不玩微博,不玩微信,不搞关系,不参加领奖,不问政谋政,不向任何圈子靠拢。
与和他同时期的企业家如柳传志、张瑞敏、王石、王健林等相比,任正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另类。
与比他晚一些的企业家如李彦宏、马云、马化腾等相比,任正非就好像生活在另一个星球上。
像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正印证了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所描述的卓越型企业的“第五级领导”:
“他们往往不会站在前台锋芒毕露,成为媒体的宠儿、谈论自己的理想或者成为社会名流。
他们大多像外星人,沉默内敛、不爱出风头,甚至有点害羞,谦逊为怀的个人特质和不屈不挠的专业精神齐聚一身。
他们深藏在团队后面,协调着团队的交响乐。”
2002年的北京国际电信展上,任正非正在公司展台前接待客户。一位上年纪的男子走过来问他:华为总裁任正非有没有来?
任正非问:你找他有事吗?
那人回答,也没什么事,就是想见见这位能带领华为走到今天的传奇人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任正非说,实在不凑巧,他今天没有过来,但我一定会把你的意思转达给他。
有人在出差去美国的飞机上,与一位和气的老者天南地北地聊了一路,事后才被告知那就是任正非。
2016年4月的一个晚上,有人在虹桥机场拍到一张照片,72 岁的任正非独自一人拖着拉杆箱,排队等出租车。
过了两个月,又有人在深圳机场的摆渡大巴上,拍到几乎同样的场景。
堂堂世界500强公司的创始人出差,之所以连个接机的司机都没有,据说是因为有一次任正非去国外出差,发现当地的负责人和司机都早早到机场精心迎候。
任正非当场发飙:
“领导一出差,安排如此精细、如此费心,他们还有多少心思用在客户身上?你们要脑袋对着客户,屁股对着领导。”
当《72岁的任正非独自在机场排队等出租车被拍》的报道出现在各大媒体头条时,殊不知,华为的高管们的作风大抵都是如此。
早在2007年9月29日,华为举行了首次《EMT自律宣言》宣誓大会,就要求高管要宣誓做到:
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不作为,反对文山会海,反对繁文缛节。
绝不搞迎来送往,不给上级送礼,不当面赞扬上级,把精力放在为客户服务上。
华为文化的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
对待客户,一旦精神上有了懈怠,奢靡享乐,就很容易不在意乃至傲慢。
据说,华为之所以不上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任正非害怕华为上市造就一大批富豪,丢掉了华为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最终丢掉了整个市场。
在客户面前,你再有成绩、再有能耐,也要踏踏实实做好服务,这就是华为缓称王的真正原因。
6
结语
32年前,在华为创立伊始,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让世界通讯市场中,有中国的声音。
32年后,因为华为一直以来的抱负、隐忍与坚守,这个目标终于实现了。
看得见“华为的冬天”,才迎得来华为的夏天。
也许,鸿蒙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它标志着,从真正意义上出现了,世界第一的产品,是由中国人掌握核心技术的国货。
再过4个月,第一批“20后”就要诞生了,从他们这一代人开始,或许将会见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见到一个被国货重新定义的世界。
不论是手机、电脑、汽车,还是交通、医疗、教育;不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中国的,会是世界的;
中国最好的,就会是世界上最好的。
我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 END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栩先生(ID:superMr_xu)。
作者李栩然,知乎个人成长、职场干货领域60万赞答主,微信上最会写毛泽东的人。特别擅长将个人成长干货与历史人物故事相结合,观点独特、内容有趣,每一篇阅读都是十万+。
喜欢他的文字,想阅读更多关于毛主席的文章,推荐同步关注他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栩先生”,后台回复“毛泽东”或“犀利时评”,一定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