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科技行情的「装甲车之战」,谁排第一?

500

曲艳丽 | 文

今年是一个静悄悄的「主动权益大年」。

因为一些复杂且众所周知的原因,比如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改革之后,ETF和指数基金的风头一度压过了主动权益,宣传被动型产品成为业内的一种政治正确。且主观上,上一轮被大肆宣传的明星基金经理很多一度给老百姓亏了几十个点,哪怕现在净值已经创新高,他们也只想低调沉默,不想露面、不想说话、不想发表观点已经变成了惯性。公募基金行业这几年都处在「一种自我表达的收缩期」。

但这并不妨碍A股的复苏和主动权益的抬头。很多基金公司都在统计去年924行情反转前后至今的收益率列表,如果以这个口径计算,据wind统计,截至9月30日,全市场有将近100只股票型基金或者混合型基金(含主动和被动)等收益率翻倍。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科技主题相关,感谢AI、半导体和创新药等强劲板块给A股和实体经济都吹来了暖风。

这个去年930到今年930的业绩周期,也代表着科技类基金经理在2024年这一轮牛市中的进攻性表现。

这些翻倍基(含主动和被动)中,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易方达基金有10只,景顺长城基金有4只,汇添富基金4只,永赢基金4只,华安基金3只,嘉实基金3只,信达澳亚3只,中欧基金2只,富国基金2只,华夏基金2只,等等。

因为如今的科技股投资早已不是单兵作战模式,非常考验团队的人力、规模、配合、架构,正所谓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森林、森林里面才有大树,所以,翻倍基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各大基金公司科技战队真实实力的排名。

说说我心目中的前三。

第一名

易方达肯定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讲一个小八卦,我随机做了一个小调研,问了一圈谁是你心目中最好的基金公司科技团队。大家几乎都第一时间先肯定,我们家是最好的,但与此同时都会说,易方达我们也很看得上。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大家都很爱自己的团队,但易方达基金的实力也可见一斑。所以,我推导出结论,易方达应该是最好的。

列举几个代表人物/代表作。

500

易方达这一轮业绩最好的是郑希,他是一个老将。他的代表作易方达信息产业混合,截至9月30日,今年以来录得收益率112.32%。郑希的操作非常老道,他早在2024年一季度就切入光模块、PCB相关板块;2025年一季度减仓了海外算力、增配了国内算力,二季度又果断重仓了光模块板块。

从季报中可见,易方达一众基金经理的操作是非常细致的。他们对于AI行情的那种认知的敏锐度、对细节的感知、调仓的知行合一,都是精准而理性,这也符合我们对于这家基金公司一贯的印象。比如武阳在易方达瑞享混合二季报里写道:「我们并不担心所谓的‘算力通缩'。」「近期海外云厂商指数级增长的Token数据,就印证了易方达基金科技团队从去年三季度以来的预判和坚守。」由此可见,易方达科技团队在这一轮AI算力行情中的预判是比较准确的。再如武阳在三季报中提示了中短期风险因素,比如估值处于历史偏高位置等等,对相关公司做了减仓,直到反复确认这些因素仍相对安全可控,才会重新加仓。这一认知也与AI算力板块之后的走势相符合。再举个例子,郑希二季度果断重仓光模块是因为观察到「真正B端的AI商业应用进入爆发周期(尤其在coding领域)。海外算力产业链景气度二季度开始提升。」他们的观察和操作确实比较细致。

易方达基金这一轮AI行情涌现了一批基金经理,包括欧阳良琦、蔡荣成、刘建维、何一铖等,人数多、整体规模大、该买得重的时候也买得重,翻倍基还是最多的,而且感觉他们毫不费力,好像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就应该如此。我觉得,是这个组织的高效率、内部做事的氛围、对自我的要求,这些软性的东西保证了结果。易方达基金就验证了一个事实: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如果是好的,他/它就哪儿哪儿都是好的,搞啥都能搞好。

第二名

第二名就不好选了,因为大家都认为自己是第二(或者第一),也的确,这一轮涌现出了一批兵强马壮、实力雄厚、组织配合严密的科技团队,比如中欧基金、富国基金好像也都不错。

只能说,在我心目中,景顺长城基金暂列第二。

理由是他们的业绩确实扛打。江山应该算是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的代表作景顺长城稳健回报混合,截至9月30日近一年录得收益率141.12%,这个锐度不得不服。江山在2024年8月接手之后,逐渐将寒武纪、中芯国际提至第一二大重仓,又在2025年二季度迅速切换到光模块、PCB,甚至还配置了创新药,持仓相当的灵动。

500

另一位业绩突出的基金经理农冰立,是资深卖方出身,曾经是天风证券的电子首席,视野宽阔。在这轮光模块、半导体行情之前,农冰立已经因为泡泡玛特买得又早又多被挖掘过一轮了,有趣又全面,但他其实应该算是科技基金经理。而张仲维是少数的拥有中国台湾及A股跨市场的投研经验的基金经理之一,他和其他来自中国台湾的基金经理类似,对围绕着半导体行业的科技成长投资驾轻就熟,也是重仓了光模块、芯片乃至PCB龙头。

像江山、农冰立、张仲维,是景顺长城基金近年来秉持的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并举的「外部引进」将才。景顺长城基金的这种策略,很显然是成功的。而且其他基金经理业绩也不错,像其成长股投资的旗帜杨锐文,选股审美别具一格,喜欢一些独家的个股,业绩很稳,除了2018/2022年这种大熊市,其他年份基本都录得正收益。而且就像我之前写过的,从重仓股的痕迹来看,他们内部也有相互融合的迹象。像景顺长城基金的这种文化氛围,兼容并包,可能会有很好的化学反应。

第三名

第三就更难选了,根本选不出,可能一批基金公司都可以归纳到这个梯队。我列几个候选人,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中欧基金肯定算一个。中欧的科技战队非常的规整和全面,我觉得他们是典型的「战队」的胜利,比如曾经在华尔街工作过的科技组组长杜厚良、研究硬件的邵洁、研究电子和计算机的刘金辉、研究传媒互联网的王颖、研究人工智能的冯炉丹、研究智能汽车和人形机器人的钟鸣,还有研究新能源车和大制造出身的代云锋、刘伟伟等,众木成林。他们还有好的高屋建瓴的领导指导,比如周蔚文。有了这样的组织架构和人员配备,今年的这种好业绩已经不在话下了,在之后的AI、半导体哪怕机器人、新能源等诸多行情里面,他们估计都能占优。我是在年初的时候调研过他们团队,氛围非常好,相互协助、心无旁骛。

中欧基金科技团队的判断也很准确,举个例子,DeepSeek出现之后,动摇了大家对扩展定律Scaling Laws的信心,导致春节期间海内外算力行业暴跌。春节假期后中欧基金的第一次晨会上,他们就讨论出来,DeepSeek的出现,并不能代表Scaling Laws失效。后来事实确实如此,算力行业相继收复失地。刘伟伟当时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AI研究上,一定要把底层逻辑研究得非常透彻之后,再决定。」

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颇深的冯炉丹,截至9月30日,过去一年录得188.47%的收益率,锐不可当,是中欧科技团队这一轮表现最好的基金经理。

500

汇添富基金也应该拥有姓名。有点像过去几年普通人的生活,越是勤奋上进努力的那一群人,越是对生活感到困惑。汇添富也是一直非常努力的那种。在ETF和指数基金大潮里面,汇添富也不在第一梯队,颇承受了一些压力。但以主动权益见长的汇添富还是展现了出色的韧性,在AI算力和半导体领域深耕已久的马磊、一出道就靠创新药一战成名的张韡,成为本轮「选股专家回归」的两大先锋。

还挺有趣的一点是,汇添富科技团队确认AI算力行情的故事还有些实证精神。

2025年1月份DeepSeek的出现,被解读为「算力通缩」的利空。而实际上,当4月份大家的注意力被特朗普和关税战所吸引的时候,海内外大厂Token调用量却出现明显加速拐点,全球大模型都在悄然发育。汇添富科技团队在4、5月份大量的研究之后,6月初赴硅谷的产业一线调研,尤其在硅谷访谈了大量AI前沿科学家、上市公司高管,他们发现,DeepSeek反而激发了全球科技龙头在AI领域的「军备竞赛」。在6月初的硅谷调研之后,马磊上修了对AI产业发展进程的预期。7月份,他撰写文章,题为「全球AI大模型已实现飞轮正循环」。飞轮正循环一词随后迅速在市场上流行,且正逢新一轮AI行情开启的时点。

不得不承认,在AI算力这种全球性的产业面前,像汇添富、易方达、中欧这些在海外研究上颇铺了些人力和精力的大科技团队,在信息量获取上确实占优。

我前面也列入了一些医药基金经理,比如易方达的杨帧霄、景顺长城的乔海英、中欧的葛兰,截至9月30日过去一年录得收益率分别是84.63%、35.37%、58.74%,都不错。但张韡的汇添富香港优势录得133.08%的收益率,确实一骑绝尘。

500

富国基金也不错。富国比较低调,他们的科技基金经理的人数也很多,济济一堂。

500

特别逗的就是,富国基金这几位基金经理的名字都很三国:孙权、曹晋、许炎、李元博等等。

其他选手

永赢基金今年也挺猛的。永赢的AI和医药两个赛道都崛起了一些新秀,很是引得业内注目。

我在xhs上看到一些点评,似乎并不正面,没有验证真假,暂时先不做评论,再观察一段时间。短期业绩的爆发力固然好,我还是更看重一家基金公司的底蕴和组织。

其他基金公司也有很好的选手。鹏华基金闫思倩,我觉得当时一定是很多人都不看好闫思倩的,因为她长得太好看了,事实证明,颜值即正义,你倩姐还是你倩姐,她的代表作鹏华碳中和主题A,截至9月30日,过去一年录得收益率152.66%。我挺佩服她的,真正能从新能源时代顺利穿越到AI时代的基金经理没那么多,能够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之外还保持着精致体面外表的女性也没那么多,从工银瑞信基金跳槽到鹏华基金之后依然能保持优秀的前后一致的基金经理也没那么多。

500

鹏华基金还有挺多有意思的基金经理,比如谢添元就挺打动我的。这个人很有意思,我在xhs和微博上发过他作为95后基金经理摆满潮玩的办公桌照片,大概有50万人观看过。后来我在一个工作场合碰到他,就问:“从办公桌上看,你是不是只有一个labubu。”他说:“我确实只有一个,现在有两个,因为我最喜欢的是Dimoo。”我说:“网上铺天盖地谈论你,是困扰吗?”他说:“我最伤心的就是很多评论,说这个人为了出名,搞了一桌子东西。我觉得你可以不认可我是一个投资人,但你不能不认可我是一个消费者。这些是我最本质的,从小到大喜欢的东西。”我觉得他真的是一个很好玩的人。

500

我每次碰到这种活人感很强的基金经理都会格外留意一下。比如我曾在招商基金见过的翟相栋,当时他还没出名,是很有自己的主见、充满自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高能量人群,果然后面确实有点牛逼。我觉得其中的道理就是有自己的主体性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个性更容易感知到世界或者股票的好和坏。就比如谢添元,我能感觉到,对待这份工作,他是活在生动的体验里而不是仅仅活在思维的世界。

还有一些基金公司也有一些可圈可点的选手。比如我之前写过的工银瑞信基金马丽娜,从业10年以来一直扑在科技股上,代表作工银新兴制造A,截至9月30日,过去一年录得收益率107.48%。以及那些我没有写到的基金公司和科技股猎手,今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本篇就不一一列举了。

后记

其实,这一轮写科技团队和AI行情,我写得很累。

AI相关的产业进展,非常难懂,但是梳理到现在,我收获也很多,体验到了对一个新鲜事物的认知深度不断加深、不断克服困难、再不断加深的过程。

这种感受我在很多地方都体验过,就像当我学习一项新的体育运动,中间也会遇到很痛苦的阶段,学不下去了,但是放一放,再思考一下,往往能继续再往前走一段。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不畏困难。

另外一个感受就是,科技就像阳光一样。无论普通生活如何黯淡无光、无论A股整体有多么的懒惰,只要在科技的世界里发生了真正的改变,无论是2015年之后的互联网、2018年之后的新能源、还是2023年之后的AI,都能真正感受到希望、变化和未来。

目前大盘似乎开始了盘整阶段,其实今年涨到了4000点,已经算很不错了,我觉得很超预期。即便它在盘整,给我们的感觉依然是A股是有希望的,因为社会在往前发展。

这个月,我还打卡了座落于临港新城的上海天文馆。1990年旅行者1号在回望太阳系的时候拍下了一张照片,地球在这张照片上只是一个暗淡蓝点(pale blue dot),这也说明了人类的悲欢极其渺小(当然也很重要)。所以,我们更要着眼在那些人生真正重要且美好的事情上面,爱算是一个、科技进步也算一个。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