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号最快的离职博主,闯入10元工地盒饭赛道

新周刊

2025年11月28日 08:20:58 来自广东省

500

某种程度上,自媒体创业给了年轻人打开另一种生活的契机,但在流量算法机制下,生活的本质与社交媒体的展示属性之间又无可避免地相互冲突。小兵的生活,也是流量时代下生存实验的一个缩影。

作者 | 顺顺

编辑 | 陆一鸣

你一定也在社交平台上刷到过这样的“工地盒饭”:一份和饭盒齐平的米饭和青菜上,盖上两三勺堆得像小山似的卤肉,最后再浇上几勺香浓的卤肉汁。这样健康现做又量大的盒饭,一份只需要10元,以至于评论区很多人不敢相信这是上海的物价。

最近几个月来,被裁员的前程序员小兵在家附近的工地卖起了盒饭,并用自媒体记录自己的经历,仅仅半个月的时间,他就有了20万的粉丝。

500

小兵的账号主页。(图/@小兵开摆了)

不过,小兵能够“顺利起号”、吸引粉丝原因,大概不只是大家对于实惠饭菜的向往,而是镜头那端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在小兵的视频里,工地上流动的工人、拾荒老人、路过的司机大哥,都不是背景板,而是一同被看见的具体的人。

在当下,自媒体几乎涵盖了所有人“改行”“创业”的想象力。在社交媒体上,光是工地摆摊卖饭赛道,就涌现了无数的博主,那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让一个年轻人从0开始的通道。

某种程度上,自媒体创业给了年轻人打开另一种生活的契机,但在流量算法机制下,生活的本质与社交媒体的展示属性之间又无可避免地相互冲突。小兵的生活,也是流量时代下生存实验的一个缩影。

500

上海农村盒饭,10元管饱

从上海市区坐车,从外环高速一直往北进入宝山区,北边的光景与市区截然不同。天地辽阔,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新建楼房犹如复制粘贴,几乎一眼望不到头。不少地产商在广告词中写着建设“未来之城”“拒绝孤岛式居住”的字眼。

1978年,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在这里建成,堪称新中国历史上投资规模、难度最大的工程项目。2000年后,随着产业转型,宝山区面临创新不足的尴尬局面,工作岗位少、房子却越建越多,这里逐渐成了上海著名的“睡城”之一。

500

一路上都是正在建的或者新建的房子。(图/作者摄)

在白天,宝山的主干道上人影稀疏,直到傍晚,地铁7号线才会将疲惫的上班族送回这里,相比起上海内环,这里相对低的房价,给人们提供了扎根这座城市的有限机会。

从宝安公路进入联杨路不久后再往右拐个弯,在一处建筑工地门口,就能看到一群工人已经排起了队伍。那天早上,工地因事故而停工,但工人还是按时赶来吃小兵的盒饭。换做平时上工的时候,队伍会长得多,很多人十点五十分就提前下来,就为了抢到小兵卖的盒饭。

500

建筑工地的工人们在排队买小兵的盒饭。(图/作者摄)

小兵在这个地方卖盒饭已经有两个多月了,他的装备是一个四轮子露营小推车、上面放着两个用来装米饭的箱子,以及一个红色的30L的保温桶,里面装满了带着汤汁的卤肉。

“10块10块、排队排队”小兵边吆喝边不停地从保温桶里舀出带汤的肉和土豆、萝卜,一勺、两勺、三勺,直到肉几乎要溢出饭盒,“你吃肥的还是瘦的”“够不够?不够再加”“米饭不限量”。

500

小兵摆摊的全部家当。(图/小兵)

一旁,最早赶来的大叔已经坐在马路牙子吃了起来。我问他工地没有食堂吗?他说食堂不好吃。周围也有许多卖盒饭的流动小摊,但几乎没有一家盒饭量像他家的量大又好吃。一份装着几乎有半斤肉的盒饭,只卖10元钱,工人们口口相传,小兵的摊子很快就火了。

不到半小时,20份卤肉饭就已经卖完了。小兵接着把碎肉和汤打到米饭里,免费送给想吃汤泡饭的人。到了中午十一点半,还有工人陆续从四面八方走来,一听说卖完了,又悻悻地走了。

500

工人拿到盒饭后边走边吃了起来。(图/作者摄)

如何用最少的钱吃饱并在此基础上吃好,是所有工人中午最关心的问题。经常有人在评论区问小兵为什么要打那么多菜,会不会太浪费了,小兵则说,不干体力活的人很难知道工人的饭量其实很大,需要多点油水才能维持体力活。

小兵看上去很耿直,没有半点做生意的精明感,有时候边打饭还边嘀咕自我检讨起来,“今天的萝卜没烂”“汤汁有点多了”,他还会问工人“今天(的菜)好吃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小兵就感到满意,工人们一旦反馈了不足,他就回去改进。

慢慢地,他做饭还有了固定的“配方”,多少斤肉加多少克盐、多少生抽,让口味尽量统一。每次看到工人把他的饭吃完了,他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买一斤猪肉要10元钱,里面加上点土豆、萝卜,一份盒饭大概半斤肉,也是卖10元钱,我问小兵这样卖盒饭会亏本吗?小兵笑起来有两排整齐的牙齿,看起来像无忧无虑的大学生:“亏本倒是不会亏,每份还能赚个两三块钱,我不算我的人工成本,我的人工不值钱,但如果要跟上班领工资相比,一天卖大几十份都不够,不能那么算。”

500

小兵后来找到了优惠的猪肉批发渠道。(图/小兵)

500

15天起号成功

小兵出生于1999年,在摆摊卖饭之前,他和许多住在这里的年轻人一样,早上搭一小时的地铁到市区上班,这样的生活节奏维持到两个多月前,被失业打断。

大学时候,小兵学的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我现在卖盒饭有一点点相关”,毕业之后,他也在相关行业工作,直到2022年3月上海全城因新冠封城,他在家自学起了Java。他说原来的行业工资太低了,所以考虑转行,在这之后,他找到了一份保险公司的程序员工作,虽然是外包,但薪资尚可,之后他结了婚,买了车子和房子,直到裁员通知降临。

500

小兵和饭桶合照。(图/小兵)

小兵说,其实即使没有裁员,自己原本也打算过完年拿到年终奖就找点别的事情干,“打工赚不到钱”,更何况程序员的“35岁失业焦虑”始终像一把悬着的达克摩斯之剑。裁员的通知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

一开始小兵的心情也有点低落,妻子怀孕了,他们负担着100万的房贷,每个月还要交房租,种种花销摆在那里无法回避。但没时间难过了,他很快做起了自媒体,那几乎是所有人能想到的起点最低的创业。

小兵学习的对象,是一个叫做 @小李在改变 的博主,我打开这个博主的主页,发现那是这些年人们几乎习以为常的叙事:一个人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到大城市打拼,最终不得不卷铺盖回家、坦然接受另一种也许是“跌落”的生活。小李的第一份事业,是走街串巷卖起了豆腐,在视频里,他咬着牙、带着决心说:“我以前太要面子了,真的,今天我必须要把自己的面子放在脚底下摩擦。”

500

小兵展示他学习的博主。(图/作者摄)

小兵也决定放下面子,“还有什么比没钱更可怕?”,他在短视频平台开始发第一条视频,并把账号名称改成了“小兵开摆了”,一语双关,一是不想打工、想摆烂了,二是指开始摆摊。

第一天,小兵从菜市场买了10斤肉,自己切好、煮好,再装进饭盒里。第一次煮还不熟练,油太热了,肉里的水直接炸了起来,人被溅到了,菜没事。做完饭,他就赶紧装好,拉着小推车出门。担心被驱赶,他只敢在周围的村道上摆摊,“太尴尬了”。没有摆摊经验的他不知道该如何售卖,直到天快黑了都卖不出去几份,菜凉了,他只好把饭送给了旁边摆摊的大姐和路过的人。

结果视频发出去就意外地火了,“因为实在是太失败了”。

评论区涌来的全是劝退的声音,有人说他“情商低,不适合摆摊”“能赚钱就怪了”,甚至还有人私信骂他。“一开始被骂得有点抑郁了,但挺过来了”,在那之后,小兵找了个无人的天桥底下的空地练习叫卖。

500

小兵在天桥下练习摆摊。(图/@小兵开摆了)

后来,在网友和旁边摆摊阿姨的指点下,他把摊子直接拉到了更有人流量的工地门口,生意很快有了起色,而且仅半个月,小兵的账号粉丝就涨到了20万,起号成功。

一开始,小兵直接把摊子摆在工地大门口,城管和保安来驱赶了,他就战战兢兢地换了位置,把推车移到了离工地门口两三百米的地方。

不久后,原本驱赶他的保安,也成了小兵盒饭的常客,保安离门口近,每天几乎都是第一个赶到摊位。

小兵逐渐有了熟客,有几个大哥每次总是来照顾生意,还会拉来其他客人;长相神似明星井柏然的工人小哥被卤肉饭香吸引,经常坐在摊位旁的马路牙子直接开吃,久而久之成了小兵的朋友。

怕大家吃腻了,小兵每个礼拜也会换着花样来,有时候是5元一份的猪肉炖粉条,7元一份的香菇鸡腿饭。

500

小兵发现,工人原来也爱吃棒棒糖。(图/@小兵开摆了)

随着队伍越来越长,小兵不得不限量销售,最多的时候,他准备了40份肉,却都会快速卖完。不久后,他只好规定,工作日只有工人和特殊群体才能购买。我问他怎么样算是“特殊人群”。他说:“可以概括为没有社保的人,货车司机、外卖员、收废品那些人,他们的生活很辛苦。”

每天摆摊,小兵最惦记的就是经常在工地附近拾荒的老人,保温桶一打开,他就先给大爷盛上一份。大爷一开始总是推辞,小兵就把饭直接塞到大爷手里。

500

小兵给大爷拿饭。(图/作者摄)

大爷今年七八十岁,来自湖北农村,从他含糊的湖北话里,我大概拼凑了他的情况。他的儿子此前在湖北打工,后来老板跑路了,拿不到工资,于是来到上海送快递。他和老伴儿跟着来到上海,和儿子一起租住在离工地不远处的民房里。

过去,大爷在家承包了十几亩地种苞谷,但是我没听懂为什么老人家会来到这里。只听到他说,他还是更喜欢在老家。夫妻俩每天在附近捡废品,一天到头大概能赚10元。对此,小兵说:“我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请老人吃个中午饭了。”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房子拔地而起的地方,流动是常态。小摊贩是流动的,工人们也总是跟随工程赶往不同地方。小兵说:“他们行李很少,一般就几件衣服。”在摆摊一段时间后,最初经常光顾小兵摊位的三位工友大哥已经转移到武汉。小兵说,那天他虽然饭卖得很好,但是有点难过。

500

做流量还是做自己?

现在,小兵还挺喜欢这样的生活,“之前一直坐在椅子上,身体越来越不好,现在动得多了,身体也比以前好了,以前上班的时候面对的是领导,压力很大,现在我的压力(可控),就是今天能不能把菜做完了准时出摊,工人能不能吃饱,今天做的菜好不好吃,合不合(客人)胃口。”

有时候,有网友在评论区跟小兵说:“工人赚的钱比你还多,你还可怜他们?”小兵不以为然:“我是老板,我愿意卖多少就卖多少,反正就是要让他们吃饱。”“让他们吃饱”几乎是小兵跟我聊天时强调最多的事情。在工地附近待得久了,他知道工人们特别想省钱,用于吃饭的预算不多。小兵说,有一位大哥特地找他要了一份免费的汤汁,原来是准备晚上回家拌面吃。

500

买好饭准备离开的工人。(图/作者摄)

小兵出生于贵州遵义山区,他记得小时候的村里,几乎一座山就只有一户人家,每天上学,他需要走很远的路,翻山越岭。他的爸爸也是建筑工人,记忆中,他爸爸很早就到江苏打工。他大概六七岁之后,才跟随爸妈到江苏上学。因为这些经历,他和这些工人们打交道时,总有亲切感。

现在,他的视频有了21万的粉丝,他在视频里叫粉丝“义父”,他说因为粉丝是“衣食父母”。现在,偶尔有事情不摆摊的时候,他还要发“请假条”向义父们请假。他说,目前是多方共赢的状态:工人吃上了实惠干净的饭菜、观众看视频内容给平台流量、他赚到了平台的流量激励。随着卖盒饭的模式走红,模仿小兵的博主也越来越多了。小兵说,他其实也鼓励大家模仿,这样就有更多工人能吃上热乎饭。

不过,最近,他也感觉到“流量有点不行了,主要是内容有点重复”。在注意力和算法的逻辑下,每个视频都要有一些“亮点”,所以必须要使出一些“花招”让视频更好看,有的甚至需要设计剧本。但是小兵想,摆摊卖饭的工作就是重复的,“重复就是它的意义”。

“如果我每次换着花样,花时间把视频做得精美,我就没有时间做饭,工人可能只能隔三岔五吃到我的饭。所以我就选择了还是好好卖饭,先把让工人吃好这件事给做好。”

500

最近,小兵的饭越卖越好,流量却不好了。(图/@小兵开摆了)

也有很多人让小兵开直播,但是直播需要和网友互动,这样就无法兼顾打饭卖饭,他想还是“先做好自己的本分”。

在粉丝量大了之后,也有人建议小兵把“小兵开摆了”这个名字改掉,因为“有点消极”。他说自己不想改,“你要说消极那也算消极吧,但老实说,我还是打算做自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