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餐能不能健康点?

当年我刚飞的时候,其实每天对不同机场的机组餐和旅客餐还是有所期待的。

我记得有时候在个别小机场落地,航食大哥会提着刚出锅的机组餐冲上飞机,火急火燎的说:刚炒好的,你们趁热吃!

但这种难得的经历也只有那么几次,现在也不允许这么做了。随着航班越来越多,旅客越来越满,机组餐也越来越糊弄,更别提旅客餐了。

后来辞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吃过旅客餐。

直到这两年,我把“吃旅客餐”当成一种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才发现航空公司似乎又把重心放在这餐食上了。

很多常旅客对飞机餐的的观念还停留在以前:比如有的黏糊糊看不出是什么东西,有的巨咸有的巨淡,还有的巨油,每次都只能皱着眉头拿着刀叉挑着随便吃几口,或者只要餐盒,吃点饼干和酸奶。

但如今的机组餐,航司卷的不仅是口味,还有健康。

(有一说一,站在乘务员的立场,我是希望旅客餐能做得好,别让我送出去的时候丢人;旅客忙着吃,也顾不上挑我们毛病;再者说来,我们自己饿了还能顶几口)

为什么以前的飞机餐总让人失望?

我们先不急着给飞机餐洗白,确实,我知道过去很多年的机上餐饮体验不太好。

很多人吐槽飞机餐“不好吃”“油太大”“热的时候难吃,凉了更难吃”,而这些问题背后的逻辑,是航空餐食行业的“底层限制”:

在万米高空,人的味觉变得迟钝,尤其对甜和咸的感知会下降;

高空安全限制了很多食材和做法,比如不能用大量液体、不能使用某些易变质的蔬菜;

航食中心需要提前批量制作,送上飞机后还需要二次加热;

航司要控成本、保口味,所以往往只能靠“重油重盐重糖”打底。

这导致了为了让你在高空吃出“味儿”,它不得不变得不健康;而你吃出“味儿”之后,又觉得它太不健康。

但你可能没发现——航司真的开始变了。

从地面健康餐饮的普及开始,“控糖”“低GI”“高蛋白”“植物基”这些关键词已经悄悄登上了飞机。

比如东航这次的机上寻味“长安篇”。

以“万物滋养 美味健康”为主题,搞了一场从原产地出发的全链路餐改。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以为又是个“PR标题党”。但当我看到“鹰嘴豆+低GI+西北味+丝路文化+航司联合研发”的时候,我知道,这波真的有东西。

东航“长安篇”:一次从土地出发的飞机餐改造实验。

你也许没想到,这波餐食变革,居然是从新疆木垒的一颗鹰嘴豆开始的。

500

东航食品这次从古都长安出发,携手新疆木垒,推出了一系列“从产地到舌尖”的健康航食:

500

鹰嘴豆鸡蛋火腿堡

高蛋白、低GI、全麦面包,连酱料都经过特别调配;

500

过油肉炒两头尖面条

经典西北炒面改良版,少油、瘦肉、更均衡;

500

张掖臊面、芝麻虾球、梅菜蒸粑粑肥牛

一边保留传统风味,一边做了“营养进化”。

它不是把味道剃光了,而是用科学的方法重构了一份“吃得下、消化快、不上火”的飞机餐。

东航不是简单给你换了个菜名,而是整个链条都动了:

原料用的是产地直采,比如鹰嘴豆就来自国家地标产区;营养配比按低GI、控盐、去反式脂肪标准来;味型不再靠“酱爆+味精”,而是主打“复合调味+自然发酵”;连面条的筋道度、蛋白的吸收率都被计算进去了。

都说西安市碳水之都,但这真的是一份值得期待的“碳水”。

500

航司为什么要做这么麻烦的一顿饭?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东航一次“地域美食营销”,但如果你站在航司视角看,它更像是一次“用户体验转向”。

现在的航司,在价格战中拼命“卷”,但客舱服务、航食口碑,反而成了留住中高端客户的锚点。

常年飞的旅客,反而最怕“油腻”,对食材要求更高;大量公务舱客人,早就习惯了轻食、健身餐、高蛋白饮食;疫情之后,大家对“入口之物”的健康性,前所未有地敏感。

所以,谁能先让旅客在飞机上吃得放心、吃得科学,谁就拥有了“身体信任”。

这个菜单将在12月在西安飞往北京和上海的航班上跟旅客见面,未来可能还会扩大到更多航线。我建议飞东航从西安出发的朋友,那些“我从来都不吃“的朋友,再给“旅客餐”一次机会。

每一道餐点都有文化、营养、情感、工艺的组合密码;每一次你掀开盖子的时候,背后都是厨师、营养师、航食工程师们的心血。

飞机餐在悄悄变好,只是你可能还没来得及重新认识它。它没你想的那么“凑合”,反而有可能,是你这一天里最健康、最科学、也最温柔的一顿。

500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