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8岁被提拔为镇长,我却卡死在“35岁副科级天花板”?

夏柱智 | 武汉大学

【导读】近年来,随着“上岸体制”的热潮不断升级,公务员队伍的构成日益年轻化,这批“学生官”的能力建设成为基层治理的焦点。作为年轻公务员,他们既苦于如何快速成长为成熟的领导干部,又忧虑35岁的“副科级天花板”。那么,影响基层年轻干部成长晋升的关键是什么?

作者指出,一个年轻公务员成长的关键是要“经事”,要在复杂的基层治理中处理几件特别难的事情。这其中的关键是做好群众工作,妥善处理好利益矛盾。本文透视了一位85后县委副书记的晋升经验:在他任镇长期间,先前有十几个干部因镇上的4A级旅游景区被摘牌遭到问责,他担起了推动景区经营模式转型的任务,妥善安置了几百农户的利益。在他看来,“公道做事就不怕事,老百姓中99.9%都是讲道理的,不讲道理,往往是政府干部不作为、冷漠。”

作者指出,乡镇一线有大量复杂的公共事务治理,往往没有明确的政策和法规支持,但上级要求乡镇处置好群众利益,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这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资源。这位85后县委副书记因“在镇长岗位干得特别出色,在乡镇治理中有足够的历练,经历了复杂公共事务的治理,有出色的一线领导经验。而当时他才是28岁的年轻领导干部,上级党委就一定会提拔他。”

本文转自“新乡土”,欢迎感兴趣的读者,关注作者的专著《亦城亦乡: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突围》。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思考。

年轻公务员如何成长为成熟的领导干部?

体制内年轻干部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一个20多岁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的年轻人,考入基层县乡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一开始,他们的起点是一样的,而经过了十多年,这些年轻公务员,便有了巨大的分化。少数年轻公务员成为基层领导干部,在35岁之前到达了正科级,前途无量,大多数依然是普通的公务员,副科级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天花板。

一个普通的年轻公务员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县级领导干部,从实地调查来看,关键是要“经事”,要在处理复杂基层治理事务中成长成熟,特别是处理几件特别难的事情。处理特别难的事情,关键在做人的工作,在基层,就是做群众的工作,妥善处理好利益矛盾。这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资源。

这就是组织部门通常所说的“压担子”。组织部门看到一个年轻干部有潜力,就要给他压担子,这个过程中,有的年轻干部很快就成长了、成熟了,就成为年轻的领导干部,很年轻,就成为乡镇镇长、党委书记,未来进入了县级领导干部的预备队。 

下面结合一个典型案例来讨论。一个年轻的县委副书记Y,1987年出生,2008年大学毕业考入体制内成为“公务员”,第一站是H县,到2024年,就成为县委第三把手副书记。H县的一些基层干部称,他是近10年来县域内年轻公务员晋升最快的了。

他的基本的经历如下:考入公务员队伍后,他在一个普通乡镇工作了一年多,后到县政府办,接着到团县委任副书记、书记,在团县委解决了正科级,再下到一个重点乡镇,任镇长、党委书记,在这个乡镇工作了7年。接任镇长时,他仅28岁,3年之后,接任党委书记时,才31岁,是H县历史上最年轻的党委书记。之后,他在团市委任过书记,在市的另一个区任常委,2024年,他被调到H县任副书记。

从他的讲述中,有一个时间节点对于他的成长最为重要,就是2016年到2017年,在W镇任镇长。相对于团的工作,乡镇工作是复杂得多的工作,Y直言说,“镇长是干事执行的,当镇长时,是比较痛苦的。当理想抱负和现实交织在一起,浑身有力无处使。”

而他作为镇长成长最快的又是2017年年底到2018年上半年的那半年 。2017年年底,这个乡镇正在发生一件特别大的事情,由于景区运营混乱,质量下降,该镇的4A级旅游景区被省旅游委摘牌,十几个干部被问责。为了复牌,县政府要推动景区经营模式大转型,从游兵散勇的分散经营向公司化的集中经营转变。

要处理的难题很多,主要是收购农户分散游船工作、收回分散景点经营权和管理权。分散景点涉及的是中小企业和投资人,人数不多,工作相对好做。农民的游船则涉及几百农户,他们背后是不同的村庄和家族。县级政府并没有现成的对策,只要靠乡镇政府来想办法解决。

正好这个时间,该镇党委书记被调走,新的党委书记并未调来,镇长就站在了第一线,主持工作,大约半年时间,一切责任都是镇长担着。

镇长回忆说,那半年时间,每天都有上百人到乡镇政府上访,在镇上打地铺,围绕游船经营、补偿发生了巨大的矛盾。刚开始,有老人威胁跳楼、喝农药。但这个年轻的镇长并没有退却,而是每天都在做工作、想办法,左冲右突,最终解决好了农民利益问题。

就在Y任镇长主持工作期间,他家庭也遭遇连续变故,其中一次岳父出现了意外,他连夜跨省看望,又连夜开车回到乡镇,早上9点仍然做农民的工作。他爱人特别能理解。当时一共有119条船需要退出经营,一条船就是一个家庭或者几个家庭(合伙购置的),镇长整天要给他们开大会小会,拿着大喇叭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他是年轻的公务员,他自认为是脾气好的,又是很“霸气”的,不怕事。他说“公道做事就不怕事,老百姓中99.9%都是讲道理的,不讲道理,往往是政府干部不作为、冷漠。”

最终,这个乡镇做好了群众工作,“这么大的改革,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这是很不容易的。地方政府给当地农民的船只做评估,合理补偿他们,补偿款来自县级政府融资。当时地方政府同步进行“公交改革”,有人到省政府上访,县政府给镇长打电话,担心这些船主上访闹事,但镇里很自信,他们会处理好。

在处理景区改革过程中,镇长和农民形成了深厚的感情。当地农民挽留这个镇长,劝他不要走。因为老百姓害怕来一个不熟悉的领导,导致处理不好矛盾。因此镇长认识到,“老百姓(对改革)给了很大的支持”。

处理好农民利益问题,景区转型就比较顺利了。政府引入了新的专业化景区管理团队,引入工商资本,到2020年,停牌2年多的景区复牌,成为热门景区,最终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农民随之受益。

为什么上级党委把这么重要的岗位交给了一个年轻干部?按照他的讲述,他的关键成长节点在镇长这个岗位,在主持工作的那半年,他要担当一个大的改革任务,他要作为一把手妥善安置几百农户的利益。这个年轻的镇长,意外地遭遇了一个大的景区摘牌事件,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为了复牌,他走上了一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乡镇一线是锻炼年轻干部的。乡镇大量的复杂公共事务的治理,往往是没有明确政策和法规支持的,但上级要求乡镇处置好群众利益,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Y在镇长岗位干得特别出色,在乡镇治理中有足够的历练,经历了复杂公共事务的治理,有出色的一线领导经验。而当时他才是28岁的年轻领导干部,上级党委就一定会提拔他。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