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为什么1个大队就能对打国军1个师?

这是应邀在某平台参与的一个讨论,题目就是这个。

侵华日军一个大队和国军一个师对打的战例,不记得有没有收藏,一时没能找到,但两军战斗力对比相差特别悬殊,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南宁之役失败后,时任第41师师长的丁治磐在日记中写道:

“南宁之失,敌以一个半师团进攻,我二十余师之兵力,竟尔败溃,其兵之强,殆可以一个营败我一师。”

1940年10月,时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的陈诚,在一封关于襄西战役失败原因的密电中,有这样的字句:

“按抗战以来之经验,在运动战时,我优良之一个师尚勉可对付敌之一个联队,现竟有一个军始能对付敌一联队者,而部队内素质可知。”

蒋介石说的更严重,在1940年3月召开的全军参谋长会议上,曾痛心地承认:

战争初期我三个师可对抗日军一个师团,到了徐州会战时,我五六个师才能击败日军一个师团,而“现在以十个师几乎还打不过他一个师团”。

作为统帅的蒋介石、作为方面大将的陈诚和作为一线师长的丁治磐说的一点没错。不要说战斗力下降以后的四十年代了,就说全面抗战暴发后的1937年,那时国军战斗力还是最强的时候,又怎么样呢?

我们来看一看战争初期几次战役国军与日军的兵力对比与作战结局:

平绥路东段作战,国军参战兵力为2个集团军、6个军、总计16个师又10个独立旅,日军参战兵力共1个师团又2个旅团。结果怎样?是国军惨败。

平汉路涿县、保定地区作战,国军参战兵力为5个军计12个师,日军参战兵力3个师团。结果又怎样?是国军溃不成军,大败而逃。

忻口战役,国军参战兵力为11个军,总计25个师又2个独立旅,日军参战兵力为1个师团又2个旅团。结果同样是以国军撤退转进而告终。

淞沪会战,是以国军70多个师,对阵日军9个师团和若干海军陆战队,拚杀三个月,最后的结果,上海沦陷。

……

500

国军与日军相比,到底差在哪了呢?

一是炮比不上日军

抗战全面爆发时,日军陆军的常设师团下辖二个旅团,一个骑兵联队、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以及其他部队。

每个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共四个步兵联队。每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一个联队炮中队、一个步兵炮中队(驮马制)或一个速射炮中队(挽马制)。

步兵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一个大队炮小队。

我们重点来看一看它的炮兵装备(仅就队属炮兵而言)。

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为驮马制,一为挽马制。驮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共编有36门75毫米山炮和12门75毫米野炮。四个步兵联队各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4门75毫米山炮)和一个步兵炮中队(4门70毫米步兵炮)。

总计有75毫米野炮12门,75毫米山炮52门,70毫米步兵炮40门,掷弹筒298具。

挽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也辖有四个炮兵大队,共编有36门75毫米野炮和12门120毫米榴弹炮。四个步兵联队各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4门75毫米山炮)和一个速射炮中队(4门37毫米速射炮)。

总计有120毫米榴弹炮12门,75毫米野炮36门,75毫米山炮16门,37毫米速射炮16门。掷弹筒298具。

开战以来,日本陆军第1至第20师团、近卫师团及由近卫师团扩编的近卫第2、第3师团,而后组建的战车第1、第2、第3师团和一度由常备主力师团的预备役部队编成的8个师团,均属于这种师团,也称作甲种师团。

随着侵略战争的继续,为了适应新的战场,日本陆军又出现了三联队制师团,该种师团直辖三个步兵联队,每个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另辖骑、炮、工、辎四个联队。比甲种师团少了一个步兵联队。火炮数量也有减少,炮兵联队的火炮编有36门山炮或野炮,步兵联队仅辖4门70毫米步兵炮,不再有山炮或速射炮,步兵大队也不再有大队炮小队。

三联队制师团又分作几种,有乙种、丙种、丁种师团的区分,从装备上说,是一级比一级更差了。但再怎么差,每个师团仍然保持着至少二十多门75毫米口径的山野炮。

再来看开战时国军一个师的编制与装备,我们以当时最先进的调整师(即坊间讹称之德械师)为例:

师辖步兵两个旅,另辖炮兵、工兵、辎重、通信各一营,骑兵、特务各一连。

每步兵旅辖步兵两个团,共四个团。每团辖三个营和一个通信连。有个别的调整师,在每个步兵团内编有一个小炮连,满编的话可有6门20毫米小高射炮。

每营辖三个步兵连、一个机枪连和一个迫击炮排。

来看它的炮兵,师炮兵营有12门75毫米山炮,每个步兵营各有两门82毫米迫击炮,其他——没了。

差距够大吧!这还只是国军为数了了的20个调整师的情况,还只是调整师编制表上的情况,实际多数调整师还没能按编制表配齐。到1936年底,除87师炮兵营有75毫米炮12门、88师炮兵营有75毫米炮8门外,其他各师都只是配齐了团属迫击炮而已,野山炮、高射炮、战防炮、小高炮等,都还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但即使如此,更多的部队还达不到这样的装备水平。

全面抗战爆发后,一直到美援到来前,国军的炮兵,是打坏一门就少一门,因为国内不能生产,又因为外购基本停止,到了1938年以后,许多调整师,也再没有一门山炮或野炮。就以调整师之一的第36师为例,1937年上半年,新装备了山野炮18门,可淞沪一战便损失了16门,待到南京战役之后,便一门也没有,后来该师便不再有炮兵,直到1944年底滇西反攻,该师仍然是一门的山野炮也没有。

1939年初,国军开始第一期整训,据军政部军务司的统计,在接受整训的近100个师中,只有8个师的师属炮兵营补充了火炮完成了改编,另有13个师虽有炮兵营或炮兵连的编制,但没有火炮给予补充,其他则连编制也没有,因为一门的山野炮也没有了。

国军与日军的对战中,在炮兵火力上吃了不少的亏。淞沪战场上,负责攻击陈行、顿悟寺、桃园浜一线的第48军,一门的山、野炮也没有。而这一线敌第9师团、第13师团,则拥有75毫米口径以上的山、野、重炮近百门。中条山战役,日军拥有75毫米以上的火炮500多门,而国军整个参战部队炮兵的全部家当,就只有卜福斯山炮9门。

《第九战区前敌总司令部关于赣北方面作战经过概要》中,关于敌我使用兵力一项,是这样的:

“(1)敌主力为106师团之全部、101师团之半部(102旅团之103、157两联队及101联队、骑兵联队各一部)、杂伪军第3师,飞机二十余架、中轻战车三十余辆、野山重炮五十余门、装甲汽车四十余辆。

“(2)我作战初期参加高安、会埠战斗者,为49A、32A、58A、60A(欠183D)、74A(欠57D),计9个师及山炮6门。次期参加高安、上富、甘坊、找桥战斗者,为49A、74A、58A、60A、15D,计10个师。末期参加追击战者,为49A、32A、74A,计7个师。总计参战兵力为12个师及炮6门。”

看到装备上的差距没有?

双方火力对比严重不对称,使官兵面对敌人炮火,全无丝毫还击之力。

由于敌人炮火的凶猛,又使我军的重机枪也不能施展。淞沪战役开始时,第14师42旅满编有36挺重机枪,可上阵没几天,就被日军37毫米平射炮完全压制,打的只剩下4挺,基本失去了效力。

一份写于1937年底的第2军团军团长徐源泉的战斗检讨,是这样说的:

“敌炮每以数十门向我发射,弹如雨下,而我无一炮还击,于士卒精神上颇受打击,因之敌更猖狂无忌,我之损害大矣。统计我军伤亡,被炮击者占十分之七。”

500

二是枪比不上日军

炮是如此,枪也好不到哪里去。

网上特别多的人说国军的中正式强过日军的三八大盖,不过是嚼着别人的口水以讹传讹而已。中正式比三八大盖,差远了。

关于中正式与三八大盖孰优孰劣,笔者曾发文专门讨论过,这里不赘述,仅摘几个当年老战士的回忆说明之。

网友徐渡泸所著《骑兵向西》中,有采访1947年入伍的老战士刘交旺的对话:

“问:刘老您参军时,多长时间才发枪,什么枪?

“答:两个月以后就发枪了,七九杆子。

“问:以后什么时候再换好一点的枪。

‘答:48年到警卫连的时候,换日本的三八式了。

“问:三八式比七九好吗?

“答:那可不!那时候能背上一杆,不容易啊。”

同样是1947年入伍的老战士秦光明对采访者说:“鲁中军区最能打的就是老大哥警一团了。装备的家伙也是最棒的,一色的三八大盖。”

解放初西南剿匪时,曾任62军186师557团2营教导员的张秀堂回忆,因2营组建晚,解放战士又多,军事、政治素质不及1营和3营。参加黎榕从合围作战前,团为优先保证主力,将2营的三八枪全部抽出,给了1营和3营,而将1、3两营的中正式等步枪调给2营,为此弄得全营干部战士生出很大的怨气。

曾在解放后任84师师长的老八路赵衍庆,在回忆中曾说到,“济南战役后,十纵八十三团换装,此前武器比较杂,不整齐。济南战役后,该团一营一、三连的装备以缴获的美式步枪为主,一部分为三八式步枪,二连则全部装备三八式步枪,因为二连是一营的主力连。”

行了行了,不列举了,那些喜欢嚼别人口水的,你们谁能举出相反的例子?

轻机枪一项,国军以捷克ZB26或中国的仿制型为主,从性能上说,是强过日军早期装备的歪把子的。

重机枪一项,国军以金陵造民二四式为主,也是不输日军制式重机枪九二式的。

以上说的是枪的质量,那么,数量如何呢?

按说既然火炮等重武器奇缺,这个师就应该主要以枪为主才是,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除驻印军等极少数部队外,在美援到来之前,国军绝大多数部队的枪也不足。还比如第36师,开战初期参加淞沪会战时,尚有步枪4876支、轻机枪351挺、重机枪76挺,几个月后参加兰封战役时,便仅有步枪2988支、轻机枪179挺、重机枪72挺,到了滇西反攻时,则只有步枪1784支、轻机枪156挺、重机枪48挺了。

第36师到底曾经是蒋介石的御林军,因而还不算是最糟糕的,多数部队还不如它呢。比如陈明仁之预备第2师,到了抗战的第三个年头,全师的步枪就只有1162支、轻机枪71挺,重机枪一挺也没有了。而丁治磐之第41师还要差,全师只有步枪882支、轻机枪150挺,重机枪也是一挺都没有。

1941年4月,王耀武在第74军上高战役经验教训的报告中,有这样的字句:

“此次战役,敌以一师团半之强大兵力,向我一军猛扑,在我后方友军尚未到达之前,兵力单薄,不敷使用,及令军补充团参加战斗。但该团尽属新兵,训练未及五月,枪枝仅有半数,而且废旧不堪,重火器及通信器材等完全缺乏,官长以无手枪,每人只带手榴弹四枚。”

这是不是和人们印象里的国军王牌74军不太一样?

这几十年大量网文的胡说八道,给人刻下了特别深的印记,即国军步枪兵必定是全部装备的中正式。

错。

到全面抗战爆发前,20个调整师中,也只配备了半数,即第2、3、4、9、10、83、87、88、89师和第2师补充旅配备了中正式,其他10个单位,除教导总队装备了德制毛瑟二四步枪外,其他都还是老旧的巩县造和汉阳造呢。

这还是所谓的德械师,至于其他,就更不用提了。

尽管比三八式不如,但中正式在国军中,的确算是精良步枪了。可这精良步枪虽然早在1935年即已完成研发和出货,但大规模量产,则是到了1944年的4月才开始,在这之前,不说是凤毛麟角,也好不到哪去。

举个例子,摩擦与反摩擦之黄桥战斗中,国军参战的独立第六旅,就因为全旅装备了清一色的中正式步枪,便获得了“梅兰芳式部队”(意为行头漂亮,装备精良)的雅号,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中正式步枪在当时还极罕见,若是很普及了,还会有这样的雅号吗?

在当时的抗日军队中,如果有清一色的汉阳造按编制配齐,就已经十二分的不错了。在著名的万家岭战役中,时任74军参谋的叶方华回忆,“那时第五十一师的武器是较差的,除有少数巩县造的‘中正式’步枪外,绝大部分是汉阳兵工厂造的又重又笨的双筒步枪。”(方的说法有误,汉阳厂不能生产双筒步枪,双筒步枪均系清末民初由德国购进。)

看到没有,作为74军头号主力师的51师,可谓王牌中的王牌,可直到这个时候,部队装备的绝大部分还是几十年前购进的老套筒。王牌军尚且如此,其他部队也就可想而知了。

500

三是兵员实力比不上日军

日军一个挽马师团有24400余人,一个驮马师团有28200余人。到了后期,日军的三联队制师团兵员数量有所减少,在18000人到11000人之间。

国军一个调整师的编制员额是10923人。这是抗战初期、也是整个抗战期间兵员编制最大的部队,后来进入相持阶段,国军各师由两旅四团制改为三团制,编制员额有所减少,但减少不多,全师编制官兵员额仍在八九千人上下。

但这都是字面上的编制数,而实力又有不同。打仗总不免减员,所以不论什么军队,战时实力多数情况下都会少于编制数。但缺多少,两军差别就奇大了。

按理说以中国人口如此之多,又在本国抵御外敌入侵,随缺随补应该比异族入侵的小日本优越很多才对,实则正相反,国军部队的缺额奇大,而日军的缺额反而并不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

日军缺额不严重,是因为它的征兵制已经运行了几十年,十分成熟,野战补充制度也是成龙配套,因而战斗减员后能够得到很快的补充。

而国军缺额严重,征兵制度未能施行与补充兵制度不完善固然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却是各级带兵官希望它空缺而不想补齐。

这就有必要说说国军令人叹为观止的吃空额之风了。

何为吃空额呢?

即假如一个连实有100人的话,连长可能会造出一个120人的花名册来上报领取军饷,这多出来的20人的饷,或留作公用,或装入私囊,便全凭连长的个人品德自行支配,多出来的军粮、军装、枪械等等,也可以用来卖钱,充公或者济私同样由连长支配。这便是吃空额。

如果各连报上来的名册到营这一级汇总起来是500人的话,那么营长又可能向团里报600人,这样他又可以吃100人的空额。到了团这一级、师这一级……依此类推,官越大吃的空额越多。缺额越多带兵官捞的也就越多。

以1941年的暂编第5师为例,该师由各团报上来汇总后的官兵员额仅有3千多人,但向上报的却是7千多人,其空额占了一半还多。而这由各团报上来的3千多人中,又有多少是团长虚报的空额,又有多少是营长、连长打的埋伏,师长也未必清楚。这个师到底有多少人,怕只有天知道了。第三次长沙会战之前,该师师长被调离时,光是靠吃空额冒领而又没来得及变现的军米一项,便多达几十万斤。

严重的问题是,这样的现象在国军中却并非个别,并非只存在于杂牌军中。就以前身系委员长卫队的三个师为例,按戴笠1943年给蒋写的密报:

“今年二月间,何总长由印度过昆明,召集在滇中央各军师长会议时,各师长报告,皆称各该师现有战斗士兵八九千人”,但实际上“士兵缺额均甚巨大,如三十六师现在腾北一带游击,实数仅约四千人;八十八师现任怒江西面防务,实数仅约四千五百人;八十七师现任怒江正面防务,其战斗士兵有五千人,尚较其他各师为多。”

曾任武汉大学校长、国府教育部长和宣传部长的王世杰在1941年8月8日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述:

“武汉大学学生王道胜新自晋南返渝。据云整军工作为目前急要之图。各师兵员无一足额者,而且多数不足法定半额。但中央饷款均照足额发给,故师长、旅长、团长无人不中饱;甚至一师长而每月能中饱饷项达五、六万元。彼等之法定待遇诚然不厚(中将师长之薪饷及公费约六百元,薪饷仅二百四十元),然中饱之饷则每每为法定收入之数十倍!此一现象甚可虑。”

蒋委员长当然也知道他手下这些伎俩,其早在1941年12月就曾说道:

“各级层层蒙蔽,至有一师之中缺额至3000人以上者亦相率视为故常。平时领一师之饷,临时不能作半师之用……”

抗战到了后期,除驻印军外,国军各单位吃空额已经是积重难返,到了谁不吃谁就难以立足的地步。时任军法执行总监的何成濬在1944年11月28日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述:

“独立工兵第二团团长干戢来寓……谈滇中情形,颇以带兵为畏,盖做生意、吃空额已成普遍习惯,排长以上皆富,惟士兵特苦,与同流合污,不知何日犯罪,不与同流合污,则作事处处受其牵掣,拟见委座后,即辞去此职云云。”

因层层吃空,表面看上去,国军序列齐整,将校如云,实际战力与编制已经极不符合,有些部队的缺额率甚至达到七八成以上。1944年12月15日,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给蒋介石的密电中,就曾说道:

“滇西反攻伊始,所属各部缺额,约十万有奇……现实作为战斗部队,各师战斗兵多则千余,少至数百。”

瞧见没有,一个万人编制的师,兵员实力“多则千余,少至数百”,我也真服了。

500

结语

像这样的军队,枪不如人,炮不如人,人不如人,又因当官的吃空自肥败坏了军心士气,使斗志更不如人,当然是十个师也打不过日军一个师团了。

国军战斗力的低下,还远远不仅仅是枪炮与兵员实力上的原因,不然就不好解释内战爆发后对共军作战的屡屡败北了。就以1947年初发动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为例——

东线山东战场,是装备精良的60个旅败给共军装备不精良的30个旅;

西线陕西战场,是装备同样精良的25万兵马败给共军装备寙劣的2.6万人枪。

几个月的重点进攻下来,国军整师整旅的被全歼,少将中将被俘一大堆,可你能否找出国军全歼共军一个营的例子,能否找出共军可有旅团级干部当俘虏的。

关乎战斗力强弱的因素很多很多,这不是简单几句能说清楚的,碍于篇幅与个人水平,不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