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GPU第一股!“中国版英伟达”逾500亿高估值的背后

2025年末,中国半导体行业迎来里程碑事件——国产GPU企业摩尔线程正式登陆科创板,以每股114.28元的发行价募资约80亿元,上市市值预计达537亿元,成为今年科创板规模最大的IPO。从提交申请到过会仅用88天,再到总耗时122天完成注册,摩尔线程的上市之路不仅刷新了科创板审核速度纪录,更被视为资本市场支持硬科技发展的标志性案例。
在其高光背后,国产GPU的崛起路径、技术突破与盈利困境同样值得深入探讨。



高估值背后的逻辑:AI浪潮与国产替代双轮驱动
537亿元的市值,对应122.51倍的静态市销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一高估值的支撑力来自两方面:
一、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随着大模型训练、科学计算、数字孪生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全球对高性能GPU的需求持续攀升。摩尔线程凭借全功能GPU架构,覆盖AI训练与推理、图形渲染等多场景,其2024年营收4.38亿元、2025年上半年即达7.02元的成绩,印证了市场对其产品的认可。
二、国产替代的迫切性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中国对自主可控算力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紧迫。摩尔线程的四大募投项目(AI训推一体芯片、图形芯片、AI SoC芯片等)直指“卡脖子”环节,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申万宏源证券指出,其技术壁垒与AI+图形融合潜力,是资本看好长期价值的关键。

技术突围:从“零”到“四代架构”的五年狂奔
摩尔线程的成长轨迹堪称“中国速度”。成立于2020年,公司在三年内推出四代GPU架构,产品线从AI智算延展至云计算、个人工作站。其核心突破在于:
全功能GPU设计能力:同时整合图形渲染与AI计算,避免单一技术路线的局限性;
软硬件协同生态:针对国产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进行优化,逐步构建自主技术栈。然而,与国际巨头英伟达、AMD相比,摩尔线程在芯片性能、软件生态等方面仍有差距。例如,其GPU在FP32浮点算力上尚未达到国际旗舰产品水平,开发者工具链的完善度也需时间沉淀。

盈利之困:高研发投入与规模化难题
尽管营收增速惊人,摩尔线程至今未摆脱亏损。2022-2024年累计亏损超50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收窄至2.71亿元,但公司预计到2027年才能实现盈利。这一困境源于行业共性:
研发投入巨大:GPU设计需长期技术积累,2024年其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超过300%;
市场规模尚未释放:国产GPU在商业落地中面临客户迁移成本高、生态适配难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坦言2027年盈利“含政府补助”,若扣除该项,仅能实现“微利”。这提示投资者需理性看待其短期盈利潜力。

科创板改革与资本市场的信号
被誉为“中国版英伟达”摩尔线程的快速过会,体现了科创板“1+6”新政对硬科技企业的倾斜。注册制下,审核效率提升,但高估值也伴随着风险警示。
公司在招股书中明确提示:“发行价对应的市销率高于同业,存在股价下跌风险。”这一表态反映了监管对市场理性定价的引导。此外,摩尔线程的融资历程(5年7轮超百亿元)与IPO募资规模,印证了资本对半导体国产替代的长期押注。但如何将资金转化为技术竞争力与市场占有率,仍是其核心挑战。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短期来看,摩尔线程需在三方面破局:
技术迭代:新一代芯片需在算力、能效比上对标国际竞品;
生态建设:扩大与国产软硬件企业的合作,降低用户使用门槛;
商业化落地:在政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加速渗透。长期而言,中国GPU产业的发展需跨越“单点突破”到“系统领先”的鸿沟。摩尔线程若能在AI与图形融合的技术窗口期抓住机遇,有望成为全球GPU格局中的关键变量。537亿市值的摩尔线程,既是中国半导体自主化的希望缩影,也是硬科技企业成长周期的典型样本。其上市不仅是资本市场的狂欢,更是一场关于技术、市场与时间的考验。在国产GPU的征途上,摩尔线程已迈出关键一步,但真正的突围,仍需穿越技术高山与盈利低谷的双重关卡。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