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明白我国分税制的基本概念后,便能明白所谓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怎么回事
这篇文章的论述过程,基本是错的,所谓财政转移支付,也不是像这篇文章所讲的。

我跟大家简单聊一下。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分税制,即把全国范围的所有税种,分成三类:
一类是中央税,即完全由中央收取,比如关税。
一类是地方税,即完全由地方收取,比如城镇土地使用税。另外,卖地收入也归地方政府。
还有一类是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即由中央和地方按照一定比例分成,比如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你搞明白这套分税制的基本概念后,便能明白所谓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怎么回事。
所谓财政转移支付,并不是说,中央政府直接从上海这些发达区域,进行征税,然后把征到的税钱,转移给西部地区。
不是这个概念。
而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收各的税,并在共享税方面,按照一定比例分成。中央政府,并没有区别对待不同的地方政府。
之所以在有些地方收的多,是因为这些地方经济交易活跃,能收取的税费多,并且这些地方的企业,增值部分和利润部分,比其他地方的企业多,导致能够收取到的税也多。
这篇文章中讲的增值税的例子,是错的。
你在成都太古里买的iPhone手机,相关增值税不会无缘无故进入上海国库。写这句话的人,没有基本的税收概念,属于文盲级程度。增值税,是在交易流转环节产生的,且企业在哪儿,便在哪儿交。
假设是成都的企业卖给你一部iPhone手机,则增值税环节留在成都这家企业。作为终端用户,你在购买这部手机时,便会同时支付13%的增值税(一般是13%,且我们的价格是含税的),企业在收到你支付的增值税后,会把这部分税收,报给成都当地的税务局。
不会无缘无故进入上海国库。
这篇文章接下来举的老板差价税,也是错的。
税法上,没有差价税这个概念。
这个作者说,你在郑州富士康打工,老板赚的差价税也归上海,这句话莫名其妙。不知道他说的这个差价税,是个什么意思。即便退一步,把它理解成是老板赚的差价,即企业的利润,则对应的是企业所得税,但企业所得税也是企业在当地交。
假设是郑州的公司,则郑州公司的企业所得税,是交给郑州当地税务局。
不会无缘无故归上海。
这个作者接下来举的例子,说你在某猫网购的订单,税单直接飞浦东,也是完全莫名其妙。除非注册这家网店的公司,设立在上海浦东,否则税单怎么会飞到浦东去呢?
写网文小说么?
说上海不用卖货,光收税便能躺赢全国,这是臆想中的臆想,胡扯中的胡扯。上海政府又不是中央政府,只是一个地方直辖市,如果你啥也不干,则啥也不会有。
这个作者接下来说,郑州组装完的手机,入关关税和第一次分销的增值税,完全被中央收走。这句话,前半句是对的,因为关税属于中央税,但后半句是错的,因为增值税属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目前中央和地方大约是各分50%,中央不可能全拿走,大约只能拿走50%,剩下50%是地方的。
接下来他说,你猜这钱怎么分?说上海拿大头。这简直是瞎掰中的瞎掰。分税制的本质,是中央和地方各拿各的,拿完后,便分完了。后续再分配的话,属于二次分配。二次分配时,一般不会分给上海,因为上海又不缺钱。
这个作者说,苹果中国销售公司注册在上海,通过电商直播带货,品牌方官方发货,税款秒进东部账户。这句话,涉及到的主要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如果苹果的电商公司确实设立在上海,则这两项税,都会留在上海。
但是,这两项税都属于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税,上海政府拿不到全部,只能拿到其中的40%-50%左右,剩下的分成给中央。
也就是说,不是全部税款秒进东部账户,而只有40%-50%左右,会留在上海,其他的归中央。
中央拿到税款后,在进行二次分配时,可能会分配一部分给西部。西部不可能连口汤都喝不上,因为中央给你支付了。
然后,这个作者开始讲国外,说欧盟一体化后,东欧怎么怎么样,这段话不评论了。
接下来他讲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说2亿农民工跑到东部打工,创造的GDP和税收,全部算到东部头上。这句话又是错的,理由有以下几个:
1、西部农民工挣了钱之后,不往家里汇钱吗?
2、西部农民工挣了钱之后,不回老家盖房或买房吗?
3、西部农民工挣了钱之后,不跑到其他地方消费吗?
除非这些农民工到了东部后,被画地为牢,不能动,一动就会被枪毙,否则,资金会流动,消费会流动,其他地方便会受益。
而且,如前所述,税种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以及共享税,西部农民工在东部打工的话,税收不会全部算到东部头上,因为有些税种是中央税,中央直接拿走了,有些税种是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中央也会拿走一部分。
中央在拿走这些税之后,会二次分配给一些比较穷的地方。
这个作者接下来举例子,说西部农民工走了之后,子女在老家读书,地方建学校可能没钱。他是不是不知道中央有个教育部,教育部在经费划拨时,是面向全国的。而且,如果农民工把资金汇往老家,或者回老家买房等,地方政府也会产生税收收入,不一定要完全靠中央。
他说,老人空巢,地方要发养老金,可能没钱。这主要是看农民工,是否在老家购买社保。这跟东西部没关系,即便跑到东部打工,也可以在老家购买社保。而且,正因为你去东部打工,挣到了钱,才有富余资金去买社保。如果不打工,没钱,则也没钱买社保。
这个作者的逻辑,完全是错的。
他说,地方要保耕地红线,言下之意是说,劳动力跑到东部打工后,没有人种地了。这个作者,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机械化种植。现在,机械化种植,可厉害了,种地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
写的有点累,不想再继续逐条反驳了。
总之,这个作者除了会敲字以外,在这个话题上,属于文盲中的战斗机。
再讲一下财政转移支付这个概念。
很多人对这个概念,有误区,以为是中央直接从富裕的地方,把税征过来,然后交给穷的地方。
不是这样的。
中央搞了一套分税制,对全国所有的地方,都一视同仁。有些税是中央全部拿走,有些税是地方全部拿走,有些税是中央拿走50%-60%,剩下的地方拿走。
这个规则,不双标,对所有地方,都是如此。
但为什么在实践中,会出现不同地方的差异呢?
因为有些地方的经济比较活跃,造血能力强,按照上面这套规则,从这些地方能够收到的税款,更多。
以关税举例。
大家看一下上海这个位置,正好处在长江出海口。
这个位置,绝佳。
当年洋人跑到中国侵略时,一眼便相中了这个位置。
因为这个位置,正好是连接海外贸易和内陆贸易的枢纽中心点。内陆生产的货物,沿着长江船运到出海口,往外可以运输到海外国家。外国的货物,可以运输到上海,再由海路运输到内陆地区。
由于是海内外贸易运输枢纽中心点,这个地方的关税便特别多。
假设你在成都搞一个关税收费点,则只有飞机航运才能运进去。但航运的货物量,能有多少?跟海运完全不在一个量级,搞不好连建设和维持关税收费点的成本,都收不回来。
从上海延展开来讲,整个东部沿海地区,都有这样的优势。
当然,其中属上海最明显,因为它在长江出海口,往里还可以往内陆运输。
讲到这儿插一句。
上海人也不要因此而过度骄傲。你只是因为占的位置比较好,不是因为你自己多么有本事。这样的好位置,如果不是在一个大一统国度内,一定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你不降服,一定会被揍的满脑门是包。
当年各国洋人们在上海搞了无数个租界,便是例证。
中国在过去的20年内,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外贸。
所以你想哈,东部沿海地区为什么发达?
因为就在海边,船进船出方便,跟老外做生意方便哈。
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外贸发达,经济活跃度高,由此产生的可征收税款多,同样的一套分税制规则,到了东部沿海地区,中央便可以拿到更多税款。
但是到了中西部地区,则拿不到那么多。
就好比,一个是大血包,假设你切50%走,则大血包的50%,不少了。但另一个是小血包,同样切50%走,但小血包的50%,可能只有一丢丢。
为什么会出现需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问题呢?
因为每个地方政府,都需要花钱。
对于是大血包的地方政府来讲,哪怕被中央切走了50%,剩下的50%也不小了,足够自己开支。但对于是小血包的地方政府来讲,本来税款便不多,被中央切走50%后,更少了,慢慢的,可能不够自己的开支了。
按道理来讲,既然钱少,则应该少花点,但是把预算花光,喊穷,向上要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体制内的必备技能。
前几年,在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时候,中央政府会拿出一部分钱,支付给这些穷地方。但这两年,尤其是疫情之后,整体经济形势没有以前好,国际上的压力也比较大,估计国防开支也大了,中央政府可能也没有太多钱支付给他们了。
然后,一些穷横的地方,利用规则漏洞,开始搞远洋捕捞异地趋利执法,把法治都搞乱了。



知名法律博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