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鼬?写个屁

猫盟在和顺拍到了艾鼬!这是我们在和顺目睹的第四种鼬科动物,于是老猫建议我写一篇。

我以为这是个和狗獾虎鼬差不多的活,糊里糊涂地应下了之后才看素材……

500

是的,只有一个糊得堪比尼斯湖水怪的视频,长度一秒不到……这写个屁啊!

不如,就试试,写个屁?

1

“屁”并不是屁

说到鼬科动物,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黄鼠狼屁(在这方面更加登峰造极的臭鼬不是鼬科,而是臭鼬科),但首先要说明的是,鼬和臭鼬的臭味来源并不是屁,而是肛门腺

肛门腺有两个,位于直肠内部,肛门附近,其中的臭味物质是顶质分泌(apocrine)和皮脂分泌(sebaceous)产生的分泌物混合,和厌氧微生物反应生成的,具有多种奇臭的含硫有机物。

因为“肛门腺分泌物”写起来太费劲,下面我提到带引号的“屁”都是指肛门腺分泌物

500

艾鼬,大猫拍摄于内蒙 ©宋大昭

要注意,“屁”的主要作用也不是用来臭你,而是鼬科动物交流的信号。鼬科动物典型的气味标记方式是用肛门到处蹭,留下分泌物,利用“留香”来标志自己的地盘,昭示领地主人的存在。“屁”还可以作为“身份证”,蒙眼貂(俗称“雪貂”,常作宠物)可以识别同类的和其他鼬科动物的气味,或者雌性和雄性的气味,甚至熟悉同类、陌生同类和自己的气味。

2

屁是一种武器吗?

“屁”的第二用途,就是作为自卫的“毒气弹”,虽然这一功能幼儿园小孩都知道,但科学家对此的了解其实也很有限。

最著名也是研究最充分的,是鼬科的亲戚臭鼬,臭鼬能通过肛门内的肛门腺乳头状开口,喷射出雾状或水滴状的臭液,射程可达两米。为了表明自己身备“化学武器”,臭鼬有鲜明的黑白花大衣,遇敌还会倒立起来炸起尾巴毛,来加强警示效果

臭鼬让我们了解了“屁”用于自卫的基础模式:“屁”加上醒目的外观,起到警戒色的作用。之前讲过的虎鼬就是一个好例子,虎鼬不仅有“屁”和色彩鲜明的外衣,还有一套独特的恐吓姿势,弓起背,踮起脚,蓬松的大尾巴弯到背上。看到这副模样,很容易就会联想到臭鼬的拿大顶。  

一篇题为《醒目的颜色和陆地食肉目警戒色的进化》(Bold color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aposematism in terrestrial carnivores,下简称《警戒色》)的论文,对陆地食肉目的颜色和肛门腺“武器化”能力进行了综合比较。为了方便比较,研究者把食肉目肛门腺的功能分成四类:

1、不使用肛门腺防御。

2、使用肛门腺滴出臭液防御。

3、肛门腺呈“水枪”状喷射臭液。

4、具备“瞄准”能力,可以直接朝捕食者喷射臭液。

研究者发现,显眼的毛色和发达的喷射能力为强烈正相关,说明毛色应该是宣告自己有“屁”的警戒色。 

第四类(能够瞄准发射)的动物除了让人闻风丧胆的臭鼬科,还有东南亚的臭獾Mydaus marchei、巽他臭獾M. javanensis,和非洲的非洲艾鼬Ictonyx striatus。巽他臭獾的分泌物气味可以让狗窒息,滋进眼睛里会致盲,非洲艾鼬的毛色跟美洲的臭鼬一般无二,可谓是殊途同归。

具有肛门腺防御的动物不限于臭鼬和鼬科,在灵猫科和獴科里也存在,比如果子狸被列为第三类(“能喷射臭液”),大灵猫和小灵猫是第二类,食蟹獴Herpestes urva是第三类。而最意想不到的具备“屁”的动物是小熊猫,在感觉到压力或兴奋时,它的肛门腺会发出强烈的臭味。人们觉得小熊猫软萌无害,甚至有旅游景点推出“小熊猫亲密接触”,只能说人是很容易被颜值所迷惑的……

500

大灵猫,拍摄于云南德宏 ©猫盟&自然影像中国

一切看上去都十分合理。直到我们遇见艾鼬……

艾鼬不仅有着“黑眼镜”面纹和鲜明的毛色,而且和蒙眼貂的野生祖先林鼬Mustela putorius是近亲。林鼬是以“屁”防御出名的,学名的“putorius”就是拉丁文“臭”的意思,作为宠物的蒙眼貂还要动手术切除臭腺。看来,艾鼬也应该是“臭名昭著”了……但!是!它被归为第一类,也就是根本不具备“屁”防身术的动物!

500

艾鼬有明显的“黑眼镜”,李琦拍摄于承德 ©李琦

重复一遍,说到鼬科动物,我们的第一印象就会是黄鼠狼“屁”。但在这个研究里,黄鼬也是被分为第一类的。怪哉!

那么,鲜明的颜色可不可能代表别的意义呢?

另外一个关于食肉目动物警戒色的研究《中型食肉目面纹的功能》(The function of facial masks in "midguild" carnivores),专注于越过眼睛的“黑眼镜”花纹,比如獾的黑白花脸。他们列举了食肉目36种有“黑眼镜”的动物,包括鼬科、灵猫科、浣熊科和犬科——臭鼬因为只在顶门心上有花纹被开除在外了——他们发现这些动物大部分是中等体型(28种大于2公斤,8种小于1公斤),至少与一种“大到足以构成威胁,但小到没有形成压倒性差距”的食肉目共存,而且很凶猛(例如獾、蜜獾和狼獾)。

500

亚洲狗獾以遇敌凶猛反击出名 ©猫盟

所以研究者提出假说,面纹也是警戒色,但它警告的不是“屁”,而是物理攻击,表示它体格彪悍,会哐哐揍你——这不是《鬼灭之刃》的猗窝座吗?——另外,一些具有面纹的动物具有从肛门腺喷射臭液的能力,所以“喷射臭液”和警戒色的组合,可能是“面纹”演化的前身,先有了表示“屁”的警戒色,然后延伸为表示“物理攻击”的警戒色(面纹)。

被列为“有面纹”的鼬属只有四种:林鼬、艾鼬、黄鼬和黑足鼬(虎鼬是虎鼬属Vormela)。根据《警戒色》,这里面只有林鼬被列入了使用“屁”防御的行列。但认为艾鼬擅长物理抵抗,显然也站不住脚,它那个小身板,和獾、狼獾、平头哥这些小钢炮明显不是一个路数。

500

艾鼬体重可以达到2公斤,在鼬属里算是大的,但还是远不能跟獾相比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艾鼬主要生活在开阔的草原上,《警戒色》特别提出,这种环境是特别容易进化出“屁”加警戒色组合的,因为无处可躲,只有靠化学武器自保。

500

黄鼬的脸上有明显的黑斑 ©猫盟

虽然“民间是这么认为的”并不能表明一个事情的正确性——民间还认为黄鼠狼会成精,总不能让科学家去研究黄皮子讨封吧——但“艾鼬和黄鼬不会使用‘屁’防御”这件事明显和民间经验相悖,我觉得质疑研究人员查阅的艾鼬和黄鼬的文献存在疏漏,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艾鼬的分布范围是中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亚和东欧,黄鼬则是东南亚、东亚、中亚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大部分西方的科研人员获取一手信息显然会受阻碍。更何况这篇论文参考的是文献而不是真实的研究

而这就涉及到一个之前我谈过的问题,目前对鼬科动物的研究是很少而且分布不均的。关于保护鼬科动物的研究有72%都发表在北美和欧洲,虽然热带的鼬科种群面临很大威胁,但关于它们的研究却很少,甚至有不少物种连一篇针对它们保护问题的论文都没有。

500

我们在青海的相机只有一个拍到艾鼬,而且糊得可以…… ©猫盟

最后只能说,我们对鼬家族的研究还很不够,甚至连“屁”这种三岁小孩都知道的特征,也充满了假说和想当然的猜测。

3

“屁”带给鼬科动物什么?

而另一个更加冷门,未知领域也更多的主题,是“屁”防身术的出现,会如何改变进化的轨道。

《化学防御能增加生态位空间吗?一个对鼬类的系统发生比较分析》(Does chemical defence increase niche space? A phylogenetic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usteloidea)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假说。动物要逃避捕食者,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有了化学武器之后,减少了逃避的成本,所以有化学武器的动物理应占有更广大的生态位空间

对鼬超科(musteloids,除了鼬科和臭鼬,还有浣熊和小熊猫)进行了比较之后,他们发现,“屁”防御和警戒色,与昼夜活动、偏好夜行性、杂食相关,“屁”防御本身又与食谱的多样性相关。

“白天晚上都可以活动”和“吃得杂”,都是生态位扩张(在时间和食性上)的表现。而偏好夜行性被解释为,有了“屁”就可以利用夜晚这个风险较大的时间段,因为大部分鼬超科动物的捕食者都是夜行性

所以“屁”对动物而言,可能是一个开启新赛道,挺进新蓝海的重要契机。不过还是要重复这句话:我们对“屁”的了解还很少,此时得出结论还为时太早。希望有更多爱好“屁”的“臭味相投”者,继续在这个领域内开垦。

参考文献

[1] Kitchener A, Meloro C, Terry W. Form and function of the musteloids[J]. 2017.

[2] Clapperton B K. Olfactory communication in the ferret (Mustela furo 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wildlife management: a thesis prepared in partial fulfi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Zoology at Massey University[D]. Massey University, 1985.

[3] Stankowich T, Caro T, Cox M. Bold color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aposematism in terrestrial carnivores[J]. Evolution, 2011, 65(11): 3090-3099.

[4] Newman C, Buesching C D, Wolff J O. The function of facial masks in" midguild" carnivores[J]. Oikos, 2005, 108(3): 623-633.

[5] Arbuckle K, Brockhurst M, Speed M P. Does chemical defence increase niche space? A phylogenetic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usteloidea[J]. Evolutionary ecology,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