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混入健身比赛这事,有多搞笑?
作者:雷斯林 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 raistlin

这下,健身圈真传来一个“噩耗”。
重庆永川区举办的青年健身健美比赛上,出现了一位小胖子。

我们知道一般健美选手外形健硕,不说要像罗尼·库尔曼一样,但总要展背突出,全身肌肉吧。
再看看这位仁兄,要肌肉没肌肉,要脖子没脖子,还挺着个大肚子。

但他就是能出场。
喷了点脆皮水的他,只顾着秀自己圆润的肩宽,无视旁边积极训练的其他选手。

自信背后是因为全场就属他最耀眼。
所以他可能连准备可能都没准备,就临场跟对手们现学。

现学的好处就是方便。
还包括能影响到了旁边选手,他们都快憋不住笑了。

类似于在张学友演唱会的买票环节,有人大喊一句:“我爱黎明,我爱黎明。”
不过这种突兀感确实成了致胜法宝,助他一路披荆斩棘。

如果全网票选,这个灵活的小胖子肯定能夺冠,可惜评委最后扼杀了这股“不正之风”。
就这样一位可爱自信的吃货让这个首届比赛有了关注度。
那这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呢?
只能说健美比赛不比外貌也是一种变化。

其实健美健身比赛混入胖子这事,已成必备曲目了。
曾经,一位大叔站在C位,毫不掩饰自己浑圆的肚子。

比他好一点的是这位大叔,也在奋力角逐、杀得兴起。

从他的年龄和身形来看,他有常年运动的习惯,只是比健美选手差了点意思。

当然,这样形式的参赛,很容易被吐槽不尊重比赛,藐视体育精神。

不管了,看看女生那边,误入的情况也不少。

2019年,一位微胖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比赛。
她体脂率超标,小肚子清晰可见,上台3秒后就被评委劝退离场。

在评委看来,比赛是很严肃的,要整活去其他地方整。
美国也发生过这件事,有点小肚子的搞笑博主去参加健美比赛,还被选做冠军了。

当你还沉浸在世界之大无奇时,网友可能马上冷静下来会思考,如此专业的健美健身比赛为什么要插入这些插曲呢?
严格来说,这样的选手都不能上台,但主办方还是放他们进比赛,还让他们杀进决赛,为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这类比赛越来越没有看头了,而整活能带来关注度,整活也不影响最后赛果,那谁不整呢。
化用健美博主阿诺那句话来解释,就是:
“那我问你,健身选手是男的还是女的重要吗,头顶是尖的还是秃的,头发是黄的红的还是戴假发的,重要吗?”


就像最近出圈的各地选美比赛。
广东赛区模特组里冠军是一位大妈。

网友看完非常惊愕,吐槽说带资进组也就算了,但总不能在最美比赛里,偏偏选出最不美的吧。
以前的“西门无恨”也没这么干,毕竟她是投资人,年轻时也很漂亮。

而且以资金吸引来焦恩俊和刘德凯这样的大帅哥来捧场理所应当,谁会和钱过不去呢?

后来模特大赛主办方澄清说,她是太太组的冠军。
虽说审美讲究多元化,但太太组选美也应该有更娇艳欲滴的冠军吧。

再往前数几天,其他几个地方的比赛结果也产生了争议。
网友说陕西冠军应该叫圆圆;
说辽宁冠军应该叫方方。
还吐槽四川的冠军是火锅红唇的热情美,辣得自己眼睛都花了。

问题还是,审美可以多元,但冠军身后的竞争对手,从审美上是不是更好看一些呢。


以致于网友只好揣测:现在的选美比赛其实是选丑,怎么整活怎么来。
没办法,这个模特大赛举办了二十几届,但知名度实在有限。
那现在整活一把,就可以大力出奇迹,那谁不整呢?
反观以前,以前的选美真的是在选最美。
以香港小姐为例,我们总能在前几名里找到至今难忘的选手。

当时的选美比赛也是一场场健康科普活动。
因为越到最后的选手,越要注意牙好不好看,脸对不对称,身材匀不匀称,这些往往依赖于生活水平的提升。
对于当时还未发达的我们来说,这样的选美是在激励我们多赚钱,过好生活。
所以很长时间里,选美冠军就是社会审美的最大公约数。
但也侧面反映那时美女出路少,想靠美丽变现的渠道不多,导致一窝蜂都去选美,去影视行业。
然后不可避免地越做越卷。
苑琼丹吴君如这样很美但不够绝美的演员,只能转型做谐星了。

后来情况又变了:短视频和直播出现了。
这些新行业收入高又稳定,比拍戏轻松多了。(拍戏还要面临戏少价低、收入不稳定的情况。)
更何况观众也变了,他们更喜欢有真实感的演员,不是纯靠脸的花瓶,这就导致光靠颜值在影视圈混不下去。
现在的话题因此变成了:香港小姐为什么越来越丑?

其实不是港姐越来越丑,而是更漂亮的人没必要去参赛了。
因为漂亮的人赚钱的方式更加多元。
而且真正借助美貌赚钱的人靠的也不是美貌本身。
像乔碧萝,她通过抽象表演让网友获得情绪价值,说白了,这就是销售高手,而不是颜值获益。
至于她长什么样,真爱粉未必关心。

这种极致美颜算夸张的了。
最近出事的一些女网红则是微修图,只能说科技让本就美女遍地走的社会美女更多了。

所以,相对以前来说,现在不是那么看脸的世界,也没必要看脸。
看到这里,你也能明白,健身比赛和选美比赛殊途同归:
比赛需要整活来提高曝光度,不然可能没人看了。

然而我们却常常陷入“世界是个巨大的卡颜局”的观念里。
最近一个媒体报道了颜宁的活动,从标题到重点,都在描写她作为女科学家的外貌。

这是一种媒体的传统写法,但不代表就对。

大家都吐槽,贴美女教授的标签本质上没把女性当过独立健全的人来看,也完全无视她的学术成就。
而且从经济理性角度而言,越倡导女教授的颜值也越对女教授不利。
不少研究就发现,颜值高反而会降低大家对你学术成果的评价。

而且颜值高可能还会让人失去就职机会。
一个极端情况就是,爱惜羽毛的中高层领导宁肯提携能力差一些的人员,也不愿意提携漂亮的女士,为了避免被人猜测泼脏水。

这就是美剧里经典一幕。
一家顶级律所招秘书,领导略过所有美女,却让一位很不起眼也不年轻的黑人女士来聊几句。

老板其实没多问,甚至没她坐下,只是提了一嘴:你在这行业里做了多少年?
女士回答24年,她就被录用了。

因为这样的老板相信,一个相貌不佳但能在这个高压行业摸爬滚打24年的人一定有着过人之处。
所以,现在不是那么看脸的时代,也没必要看。
世界在变,不看脸的政治正确,本身就是一种效率正确。



雷斯林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