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活动有很多时候是稳定的循环不假,但这种循环本身不见的都是善的

【本文由“EVA04”推荐,来自《外交部发言人就俞孔坚教授在巴西坠机遇难答记者问》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人们最不能理解的是,这位先生提出人类与洪水共存。

这件事理论上是没毛病。假如把洪泛区清空,不作为常住人口的生活区,那的确连治水都省了。

在现实中,的确有很多人生活在河道行洪区周围,事实上等于是人在与洪水打游击、赌运气,好了伤疤忘了疼,洪水过去又搞重建。避开这个地方,不就一劳永逸了吗。

不过这都是从自然科学的理想状态来看待人与洪水关系的问题。

放到社会经济学上看,就没有什么可行性。

全世界都是这样。行洪区偏偏要住人;容易燃山火的地方,偏偏有人要愿意盖房子。平时没事大家安居乐业,一旦有事儿,水火无情。

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强行预留出不适宜生产生活的区域,代价是非常巨大的。而对抗自然灾害,乃至灾后重建,反而能创造GDP。

一位科学家,从建设海绵城市,进而觉得人类社会的一切都可以经过理科学的设计而形成良性循环,作为一种理想情怀值得尊重,但是也得理性看待。

人类的活动有很多时候是稳定的循环不假,但这种循环本身不见的都是善的。因为人们本来就是向利而行,见利而忽视害,是人的常态。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