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席卷200万用户,这个能让普通人"手搓应用"的AI正在爆火
4天,100万下载。这个数字,让灵光成为了2025年底增长最快的AI应用。
2025年11月18日,蚂蚁集团发布的全模态通用AI助手“灵光”正式上线,之后的四天创造了几乎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惊人战绩,将ChatGPT首周60.6万、Sora2五天破百万的纪录甩在身后。直接冲上了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榜第六、工具榜第一。
与此同时,阿里千问在上线后,下载量也快速突破500万次。至此,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榜Top6中,阿里系产品已经占据两席。
正当我们为灵光上线仅四天下载量突破百万而惊讶的时候,刚刚蚂蚁官方宣布,灵光下载量已经又多了一个百万,六天时间冲破两百万大关,持续领跑全球AI产品的下载增速。这一数字足以证明市场还有非常多未被满足的需求,这款应用正在掀起一场“全民手搓AI应用”热潮。
而比速度更值得关注的,它的爆发清晰地指向一个趋势:用户正在用下载投票,选择那些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AI工具。灵光的爆发,不仅印证着市场对 “实用型AI” 的迫切需求,也标志着中国AI to C赛道正在加速告别“流量混战”、“模型炫技”的尝鲜期,正式迈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留存期。一个以字节和阿里系为代表的“双雄引领、多元共生”的行业格局,正悄然落定。
灵光爆发,数据背后的需求变革
“做一个像素画生成器。”
只需在对话框中输入这样一句简单的指令,灵光就能在约一分钟后生成一个包含画布大小调节、画笔颜色选择等功能的简易应用。这种“自然语言30秒生成可运行小应用”的能力,正是灵光上线后迅速引爆市场的关键。
作为业内首个全代码生成多模态内容的AI助手,其核心功能“闪应用”允许用户用自然语言在30秒内生成可运行、可分享的轻量级交互式应用,如“每日喝水提醒器”、“统计本月外卖支出”等。
“我们核心还是希望说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怎样的效率是最高的。”灵光产品负责人蔡伟在11月20日下午的媒体沟通会上,点破了产品的内核。
当大多数AI助手仍停留在以文本对话交付信息时,灵光尝试实现的是从“交付信息”到“交付生产力工具”的跨越。用户带着一个明确的“任务”而来——规划旅行、管理预算、定制学习计划——而灵光回应的不再是一段文字建议,而是一个立即可用、可随时调整的个性化工具。这种“需求-工具-解决”的闭环,将会大幅提升用户的获得感和黏性。
图注:工具聚合App普遍需要付费,但这些小工具大多数在灵光里可以30s生成
这种极其实用化的功能,精准击中了“普通人无编程基础也想做工具”的痛点,引发了用户热烈的追捧。灵光团队甚至为了应对激增的用户访问,在四天内紧急扩容了八轮,重点保障的就是这个“闪应用”。根据官方数据,用户生成一个闪应用后,平均修改轮次高达6轮。更有极端案例显示,有用户连续交互超过2小时,修改超过100轮,只为打磨出一个完全符合个人需求的养车费用计算器或健身计划表。
大学生用灵光生成“专注番茄钟”,职场人制作“今天午饭吃啥抽签”,思维活络的网友花30秒手搓“爸妈用药提醒器”——这些看似微小的应用,背后是万亿级的长尾需求。
2025年,中国AI产业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模型竞赛后,迎来应用层集中爆发与市场兑现,AI To C领域的演进逻辑,正在被用户需求的深刻变革重新定义。根据《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的分析,2025年国内AI应用市场中,用户对“实用型功能”的付费意愿较去年增长了300%。职场、生活类工具型AI的日均使用时长突破45分钟,远超娱乐类AI的12分钟。
灵光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用户 “用脚投票” 的必然结果:当行业从 “谁能做酷炫演示” 转向 “谁能解决实际问题”,聚焦 “零门槛工具生成” 的灵光,精准卡位了 “普通人高效办事” 的核心需求,其百万下载量本质是行业进入 “价值深耕期” 的里程碑。
南北双雄,AI实用化的路径标杆
灵光的异军突起,并非意在通吃全场,而是以其极致聚焦的“工具”属性,与旨在提供“全场景陪伴”的字节豆包,共同划定了当前AI to C赛道最具代表性的两条路径。
一条路径,是以灵光为代表的“极致的效率工具”范式。其产品逻辑其实是高度收敛的,核心主张是“让复杂变简单”,专注于成为用户解决特定任务的“能力放大器”。
蚂蚁集团CTO何征宇在沟通会中说,灵光最终得到的市场认可程度,甚至超出了他的期待。他们尝试在“自然语言转实用工具”这一技术前沿领域建立产品,也没有想要去打某个行业或者某个痛点,就是把技术里面最好玩的东西拿出来了,没想到这么受欢迎。
这背后的战略选择,其实在于相信“代码”是AGI时代提升信息效率的基石。与多数AI助手输出文本或Markdown不同,灵光业内首创的“全代码生成”能力,使其交付物从静态的“答案”升级为动态的、可交互的“工具”。这种从“信息终点”到“创造起点”的跨越,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度上有了明显的提升。
比如我询问“新能源汽车今年的销量”,现有的大多数对话式AI,一开始输出的都是一段销量数据的文字,如果进一步要求给出表格,才会用Markdown生成一个较为简易的表格,再进一步要求形成柱状图,饼状图,数据看板等,才会进一步优化表现形式。但我问灵光“新能源汽车今年的销量”,得到的直接就是三张整理过后的结构化图表:
另一条路径,则是以字节豆包为代表的“全场景综合覆盖”范式。其优势在于依托强大的内容生态与流量基础,提供覆盖聊天、创作、信息获取等多场景的通用型服务。用户能在健身视频的评论区@豆包生成配套饮食计划,也能将旅行攻略视频链接发给豆包生成行程清单,这种“平台作为入口+内容激发需求+工具满足需求”的闭环,共同构成了字节系AI生态的核心竞争力。
但无论是哪一种路径,能够成为佼佼者的核心都在于能给用户“解决真问题”。灵光的百万下载量,和字节系AI的持续领跑,共同印证了一个趋势:AI 的核心价值不再是技术炫技,而是解决实际问题、赋能普通人的生活与工作。
榜单上“南阿里、北字节”双雄并立的局面,恰恰证明着中国AI应用市场,正从一个追求“万能”和“尝鲜娱乐”的初级阶段,进入一个依据真实需求进行“功能分层”和“价值选择”的理性繁荣期。
多元探索,中国力量丰富全球AI创新图景
当AI成为一种基础能力时,用户最终会选择那些在关键场景下做得最好的产品。而当AI工具的开发者们不再盲目追求参数规模或对话次数,而是回归到「解决什么问题」「创造什么价值」的本质思考时,中国AI产业才能真正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灵光的爆发,是中国AI应用层活力的缩影。纵观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任何一个成功的To C产品,都必须经历从「技术突破」到「场景深耕」再到「生态构建」的三级跳。接下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将闪应用的热度,转化成为更加稳定的使用习惯,甚至催生出一个「用户创造-分享-交易」的闪应用生态。这决定了灵光最终能否从「爆款」走向「常青」。
而从互联网到AI时代,中国企业的探索早已具备全球参考价值。今天,无论是阿里系还是字节系,都在基于自身优势探索AI商业化路径的更多可能性,一边推进技术创新,一边让AI在各类场景中落地生根。无论是灵光还是豆包,它们依然不完美,依然在不断地进行迭代升级,但却已经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放眼全球,中国AI已经形成了“多点突破”的产业活力,既有DeepSeek等专注模型攻坚的企业,也有阿里系、字节系等兼具技术研发与场景转化能力的平台型玩家,更不乏众多中小团队在垂直领域的创新实践。
中国AI的的精彩,才刚刚开始。



星海情报局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