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崛起:海洋强国战略下的区域发展新篇章

作者 | 鲁世超
今年,「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坚持陆海统筹,提高经略海洋能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这一战略部署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注入了新动能。作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自国务院批复实施以来,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
2023年,山东半岛及周边区域GOP(海洋生产总值)规模示意

山东半岛的「蓝色经济」始于2011年,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海洋经济元年」。当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期间首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这一规划的批复,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相继获批,我国形成了以山东、浙江、广东三地为主的「3+N」海洋经济发展格局。
山东拥有超过3500公里的海岸线,约占全国海岸线的六分之一。境内有众多天然良港,其中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的吞吐量位居国内港口前十。
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资源丰度指数评价,山东在滩涂、浅海、港址、盐田、旅游、砂矿等六种资源方面排名第一。
▼
青岛港俯瞰
(来源:图虫创意)

山东蓝色经济的强劲发展,不仅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更在于人才和智慧的汇聚。山东省拥有50个「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集聚了全国约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
全国近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和三分之一的海洋领域院士都集中在山东。从2011年到2023年,山东的海洋生产总值从8300亿元增至17018.3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7.2%,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5%。
2024年10月,山东省出台《关于加快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省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水平要大幅提升,15个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增幅要明显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幅。
▼
青岛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实验室
(来源:图虫创意)

山东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在近十余年间积累了哪些成功经验,面对新目标又将如何实现呢?
01
知行合一,唤起海洋意识
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城市,必须先有意识,才能有行动。
山东半岛作为中国海洋意识历史最悠久、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蓝色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山东的蓝色经济始于「十二五」,展望「十五五」,应高度重视强化海洋意识的宣传推广。
1. 东夷族:中华民族海洋基因的重要组成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民族以农耕民族为主体,海洋民族和海洋意识在这一认知中是缺失的。然而,事实上,中华民族不仅有海洋基因,海洋也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
▼
海洋曾深刻影响着古代中国人的生活
(来源:图虫创意)

历史上,在农耕文明的「华夏子孙」南征北战之前,曾有过一段「夷夏之争」时期,即大陆性格逐渐压倒海洋性格的时期。
学者李东华指出,中国历史是由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共同创造的,但由于大陆民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历史发展倾向于大陆性格。
具体到山东半岛,其所在的「海岱文化区」(包括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与辽东半岛的小珠山文化联系紧密,但与中原的仰韶文化存在明显差异。
例如,大汶口文化的畜牧业和渔猎业比较发达,出土了蚌镰刀、鱼镖、鱼钩等工具。与大汶口文化一脉相承的龙山文化,保留了灰黑陶和蚌器,并出现了骨卜、龟卜的习俗。此后在胶东地区出现的岳石文化,被认为是历史文献中的东夷文化。
虽然学界对商族的起源没有定论,商族源于东夷族的说法并非共识,但东夷文化对商王朝的深刻影响有充分的确凿文物佐证。商朝贵族用于龟卜的龟甲,大多是海龟或玳瑁。殷墟妇好墓出土了6000多枚海贝,甚至普通平民的小墓中也有海贝。
▼
古墓中出土的大量海贝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另有史料记载,商汤为伐夏,与东夷诸族建立了广泛的联盟。自中商的仲丁开始,直至商末的三百多年里,东夷诸族与商王朝的战争时断时续。周武王伐纣成功,也是因为当时商朝的主力军队正在讨伐东夷,导致后方军力空虚。
中国民族学的开创者凌纯声教授在《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与亚洲地中海》中指出,环太平洋的古文化起源于中国大陆东岸,东夷和南夷分别向北美和南美迁徙。
2. 官山海:陆海统筹下的「国营经济」初探
山东省的海域面积和陆域面积均为15.8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甚至略大于陆域面积。因此,山东有条件实现陆海统筹发展。从历史来看,山东半岛是中国最早树立陆海统筹思维的区域。
▼
我国最早树立陆海统筹思维的区域——山东半岛

春秋时期,齐桓公向管仲问计富国强兵之道,管仲提出了「官山海」,即盐铁国家官营的政策。
管仲还针对陆上农业生产与海上盐业生产的关系,提出了:「孟春既至,农事且起……北海之众无得聚庸而煮盐」的思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管仲规定老百姓不能因为煮盐而耽误农业生产,并要限制盐的产量,以保持食盐处于卖方市场。
齐国通过「通商工之业」和「便鱼盐之利」,开创了中国征收间接税的先河,成为当时的诸侯国霸主。
管仲的陆海统筹思维雏形,为山东构建海洋意识、海洋思维提供了独特的历史素材,具有文化性、教育性和趣味性。
3. 兴文博:海洋不只是资源,更是文化、政治、民族意识
海洋文博建设是提升大众海洋认知的重要手段。海洋不仅是生态资源和智造产业,更是文化的根脉、政治的延续和国家的主权。
▼
建设海洋文博可以有效提升大众对海洋的认知

基于丰富的史料和考古成果,山东半岛既有条件也有必要将「何以中国」的文化故事与「蓝色经济」相结合,讲述中华民族的海洋基因故事,唤起当代人对海洋的意识。
这也有助于将「蓝色经济」向省内内陆地区延伸,形成全省「打好海洋牌」的共识。
目前,山东省内已开辟了众多以东夷文化、海洋文化、盐业文化等为主题的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
例如,济南的山东博物馆设有海洋展区;烟台的蓬莱古船博物馆以古登州港及出土古船为主题;潍坊的山东古代盐业遗址博物馆依托古代盐业遗址建设;
威海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位于北洋水师基地刘公岛;临沂建立了国内首座以东夷文化为主题的国有历史博物馆;日照也有以介绍海洋生物和海洋科技为主的日照海洋科普馆等等。
▼
威海市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青岛市也形成了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分工,如青岛海产博物馆和青岛海洋博物馆。
2024年8月,海洋考古博物馆(青岛)项目启动,这是山东省首家「国字号」专业水下考古博物馆,旨在打造集科研、保护、教育、交流于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海洋考古博物馆。
未来,应在建设博物馆、遗址公园的基础上,升级旧有的「就资源讲资源」的思维,让这些文化遗存合力发出同一个声音,打出「来山东,看海洋中国」的文博主题路线,从历史脉络、海洋生产、海权与军事、海洋科技等多个维度,展现山东蓝色经济从古至今的全貌。
▼
打造文博主题游线,从多维度展现山东蓝色经济

02
专业分工,占领海洋产业前沿
当前世界的海洋贸易和运输规则多起源于欧洲,自北欧维京海盗时代开始,以德国为主体的汉萨同盟、荷兰的「海上马车夫」、西班牙的「大航海时代」和英国的「日不落帝国」各领风骚,实现了短暂的「大国崛起」。
荷兰以海洋经济牵引城市、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一直延续至今,创造了以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乌得勒支为核心的兰斯塔德城市群。
▼
荷兰鹿特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以荷兰与葡萄牙比较,撇开其他情况不说,由渔业、工场手工业和农业打下的基础,对荷兰的发展起了多么重大的作用,这已经由十八世纪的著作家说明了。」
荷兰的海洋贸易依托于本土的物质生产,通过发达的商品交换达到繁盛。这种模式不同于中世纪脱离本国生产的单纯商业流通,也不同于局限于城市内部的工业生产,而是社会生产与交换相结合的近代商品经济模式。
以港口带动专业化工商业城市的发展模式是荷兰城市群的主要特征。它形成了依托港口构建的外向型经济结构和专业化的工业、手工业城镇,并带动了乡村地区商品经济发展,使奶酪、园艺产业成为特色产业。
▼
阿姆斯特丹港俯瞰

荷兰利用贸易积累的财富发展了近代金融业,成为欧洲的经济中心。例如,1609年,阿姆斯特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和第一个近代银行。
荷兰这种外向型经济主导、以制造业为依托的海洋城市群建设模式,对山东半岛各城市发展海洋产业具有借鉴意义。
根据《山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山东要构建「一带、两湾、三海域、五岛群」的海岸带开发保护格局。
其中,青岛作为核心城市,依托科技资源集聚优势,拓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烟台、日照等重要节点城市则寻找自身切入点,以专精科技赋能海洋空间。
1. 科技+海洋,打开陆海统筹新赛道
将新兴科技与海洋资源结合的「组合式创新」,是开辟城市创新产业赛道的重要手段。其中,数字、生物、材料三大领域具有显著的发展动能和潜力,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成为公共赛道。
▼
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成为新赛道
(来源:图虫创意)

产业高值化是应用的核心驱动,但需要面向新需求。以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为例,传统上多为海产品加工,而现在则发展为功能食品、医药保健品,并成为医疗、服装等新材料和化妆品的新材料来源。
青岛是山东半岛海洋经济的核心城市,其海洋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30%,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
青岛的海洋产业门类齐全,在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均有布局,并从中提出海洋渔业、海洋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航运金融、海洋文旅7个主导产业和深海开发、海洋物联网2个未来产业。
▼
青岛海洋牧场
(来源:图虫创意)

▍大国重器,引领海洋科技发展方向
青岛拥有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高端涉海机构、50%的海洋领域领跑技术。国家深海基地、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等一批「国字号」院所和高校都集聚在青岛蓝谷高新区。
青岛蓝谷依托50余家「国字号」科研院所和112个创新平台,落地了「深海三大国家平台」——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
这里开发了全国首套6000米级深海观测浮标、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等一批引领国家海洋科技发展方向的成果。
▼
青岛蓝谷
(来源:图虫创意)

2023年,青岛海地所建设的大洋钻探岩心库建成投用,为中国走向深海提供了保障。2024年,国家海洋计量中心等重大平台启动开工,崂山实验室浅海实验平台等项目加快建设。
▍市场导向,拓荒产品研发新边疆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领域是生物技术与海洋资源结合最直接的领域,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研发转化能力。
青岛蓝谷推出的「蓝色药库」计划,目前已有多项成果进入临床试验或上市销售。例如,国际首款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BG136已启动临床试验。
此外,海洋药物还向医美、化妆品方向延伸。青岛蓝谷作为山东省「北方美谷」战略的组成部分,聚焦化妆品、功能食品、医疗器械及医美产品的研发与生产。2024年,青岛海洋美谷化妆品研究院登记成立,并举办了高质量发展专场活动。
▼
海洋药物成为医美、化妆品的新材料来源
(来源:图虫创意)

▍强化枢纽,扩大外向型经济辐射腹地
青岛依托北方第一大港的优势,将出海口「搬到」内陆企业门口。山东港口集团自2019年成立以来,主动对接沿黄九省的政府和客户,为这些地区的新兴产业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出海大通道。
通过在郑州、西安等地搭建第四方物流平台,将关口、港口功能前置到内陆港,物流时效提升了30%以上,成本下降超过10%。
▼
山东青岛港夜景
(来源:图虫创意)

山东港口处理的货物中,超过80%来自沿黄九省。原油、铁矿石、铝矾土和粮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货物,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3、1/4、3/5和1/5,支撑起山东全省97%的外贸进出口量。
2023年7月,青岛港将比亚迪西安工厂和上汽郑州基地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发往海外。2024年7月,首列从河南焦作至青岛港的钛白粉海铁快线开通,使豫北的内陆港进入国际市场。
2. 海洋×科技,高值赋能海洋空间
海洋的巨大空间可以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下的新产业体系提供平台。例如,海上风能开发,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占据全球海洋风能的40%。
▼
海上风力发电
(来源:图虫创意)

对于财力和智力资源相对短缺的区域节点城市,走「大而全」的发展路线并不适用。以科技赋能海洋空间,探索专精的海洋经济发展路径,是山东的成功之处。
▍海上航天,烟台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独到空间
位于烟台海阳市的东方航天港,是中国第五处火箭发射地,也是唯一一个具备商业属性的海上发射母港。
自2019年首次海上发射任务以来,已累计完成14次海上发射任务,将79颗卫星送入太空,成为我国「陆海联动、高频发射」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正在发射卫星的东方航天港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2024年,商业航天产业进入爆发式增长,国内的商业卫星和发射需求激增。在此之前,烟台已提前在海阳布局海上商业航天。
东方航天港是我国唯一一个既有生产制造能力又具备发射条件的海上发射母港,实现了生产、制造、发射一体化。东方航天港的突出优势在于其具备「等星」的能力,只要卫星到位,即可启动发射流程。
东方航天港已具备年产50发固体火箭的总装总测能力。在海上发射方面,有我国首艘专业化海上卫星发射工程船「东方航天港」号。在卫星应用方面,「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已启动组网。
东方航天港的建设不仅提升了我国海上发射能力,也为文旅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方向。
在建设之初,就规划了「一港三区」的空间布局,包括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和航天产业制造园区、配套园区、应用文旅园区。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已于2022年7月运营,致力于打造集发射观礼、科普教育、研学营地于一体的大型航天文旅综合体。
▼
海阳市旅游度假区
(来源:图虫创意)

▍海洋养殖,日照从传统产业中走出科技的新路
日照,古称「琅琊」,是历史悠久的海洋文化名城。如今,作为山东半岛南部的海洋重镇,它通过科技赋能,从传统的海洋养殖中走出了高值发展的新路。
一方面是选育高价值的海洋养殖物种。例如,位于涛雒镇的日照市海洋水产资源增殖公司选择了药用价值高、市场缺口大的海马作为重点繁育对象,引育了抗病力强的膨腹海马。
该公司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合作,在海马规模化苗种繁育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该公司拥有超过200万尾海马苗种及成品,占据了全国海马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
新建的海马育种研发中心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完全投产后年产海马可达1000万尾,产值超过1亿元。该公司还采用「大公司+小企业」「公司+养殖户」等模式,带动乡镇村民共同致富。
▼
涛雒镇俯瞰

涛雒镇现有11家海马繁育养殖单位,年育苗量超过6000万尾。该镇还将膨腹海马亲本推广到威海、莱州、辽宁等地,通过「南马北育」的模式,带动了山东省和环黄渤海地区海马养殖业的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另一方面,是以科技赋能海洋养殖装备。例如,日照岚山区引入智能养殖网箱,实现了海洋渔业养殖生产的集约化和智能化。
2021年,依托「黄海冷水团」,日照的「深蓝」系列网箱开始规模化收鱼,打破了国外对三文鱼市场的长期垄断。
2024年5月,「海上粮仓壹号」首座网箱收获了30万尾三文鱼。智能养殖网箱有效解决了传统养殖装备抗风浪能力差、人工饲养成本高、养殖效率低等问题。
▼
深海养殖的三文鱼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2号网箱已于2024年11月完成安装,整个系列包括6个智能养殖网箱,全部投用后,可年产三文鱼6000余吨,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全潜式深远海三文鱼养殖网箱集群。
03
生活引人,建设海洋导向的陆上城市
发展海洋经济已进入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时代。山东半岛各城市在海洋产业上形成专业分工的合力,最终需要解决如何建设海洋城市的问题。当前,人才是青岛建设海洋中心城市、山东省构建海洋城市网络体系的关键要素。
2023年,首届中国山东海洋高端人才交流暨项目洽谈会在青岛蓝谷举行,山东海洋人才高质量发展联盟揭牌成立。崂山实验室、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以及全省涉蓝头部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加入了该联盟。
▼
中国海洋大学俯瞰
(来源:图虫创意)

在完善高校教育、为应届生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工作岗位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城市的整体氛围和功能打造面向海洋的陆上城市。
1. 紧抓一老一小,打造海员友好城市
海员长期在海上工作,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最主要的问题是长期不能陪伴家人。海员休假上岸,通常会加倍补偿家人。
因此,以青岛为首的山东沿海城市,应紧抓海员的家庭,从「一老一小」解决他们的家庭生活问题。通过构建儿童友好街道、老年友好型社区,让长年驻扎海上工作的从业者放心在此安家。
▼
长期在海上工作的海员们
(来源:图虫创意)

2. 营造书卷气,培育准海员城市
海洋事业应是一个令人骄傲的职业,要在城市中营造海员职业的自豪感。
原交通部部长钱永昌曾说,海员不仅要有丰富的航运知识,还应具备历史、地理、音乐等文化修养。远洋船员与外国人交流时,丰富的文化知识能代表中国海员的风格,让交流更顺畅。
因此,一个能够培育海员的城市,必须是一个散发着「书卷气」的城市。这种「书卷气」不仅体现在学校院所的数量上,更体现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上,例如与国际接轨的文化艺术展演、内容丰富的「夜校」、具有国际风情的异域元素等。
▼
海员不仅要有丰富的航运知识,还要具备文化素养
(来源:图虫创意)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青岛国际海员俱乐部的成立就给老青岛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俱乐部、海员剧场、友谊商店等曾是青岛西部的繁华之地,不同肤色的海员在此交流,传递着城市开放的气息。
尽管俱乐部已不存在,但这种具有自豪感的城市氛围需要持续打造。培育海洋事业的人才,更多的还要「功夫在诗外」,将城市建设成为年轻人真正喜欢的地方。
3. 从种草到圆梦,培育海洋爱好者的城市
在信息传播时代,没有人会为不了解的事物买单。海洋城市的构建需要遵循传播时代的经济发展规律,通过传播构建认知,用认知带动消费,用消费反向牵引产业。
海洋文化本身有很多值得讲述的故事,可以转化为产品带动消费,最终培育大众对海洋和海洋行业的喜爱。
例如,知名的布雷泽西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船长夹克,当时被称为「船员风格」。它具有良好的运动和保暖功能,至今仍是绅士们的经典休闲外套。
布雷泽最初诞生于划船比赛,最终由海员服确定了样式。海员服的藏蓝色恰好是贵族们社交喜欢的颜色。海员服也是英国传统家庭晚宴服和黑色套装的直接原型。可以说,当今的西方礼仪服饰,其源头就来自于海员服。
▼
船长夹克是布雷泽西服的原型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诸如此类的故事都可以成为山东半岛城市讲述海洋故事、创新海洋消费的有力素材。这有助于探索更加广阔的产业延伸空间,让「蓝色」基调伸入内陆、联动发展。
总结而言,山东半岛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强大的科研实力以及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在近十余年间实现了蓝色经济的快速崛起,并为进一步实现海洋强国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措施的实施,山东半岛将在全球海洋经济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丈量城市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