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彦斌易梦玲,“生理性喜欢”背后的吸引力法则

500

前几天胡彦斌和易梦玲的恋情曝光,网友们的反应出奇地一致:先是瞳孔地震“啊?他俩?!”,随后嘴角疯狂上扬“嘶…好像有点好磕”。

看似来自不同世界的两个人,却实实在在地走到了一起。

而且回顾感情史,你会发现:兜兜转转,他们爱上的几乎都是同一类型的人。

500

胡彦斌易梦玲的吸引力法则

胡彦斌和易梦玲,一个在“才华圈”,一个“颜值圈”,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可同框时那种流动的黏腻感,藏都藏不住。

500

有媒体梳理了两人的“恋情证据链”。

9月,他们在郝蕾表演训练营结识;10月,胡彦斌带着母亲前往乌镇戏剧节观看易梦玲主演的话剧《诛》;11月上旬,两人共同观看话剧《一地鸡毛》;之后便是马尔代夫的海边拥吻和机场牵手。

500

回溯他俩的情史,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共同点:易梦玲偏爱音乐才子,对颜值要求不高;胡彦斌偏爱元气、低距离感的明艳美女。

500

这绝不是巧合。

放眼我们身边,这样的剧本也天天在上演。

向往稳定的朋友,总被不羁的自由灵魂吸引;缺乏安全感的人,却一次次爱上若即若离的对象......

500

为什么我们总会对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产生强烈的“生理性喜欢”?

500

为什么总被同一类人吸引?

人对爱的理解,最初源于原生家庭和早期重要经历。

在潜意识的主导下,大脑会将这些早期体验内化为模板,成为我们选择伴侣的蓝图。

我们总是无意识地被那些符合我们内在模板的人吸引,因为大脑倾向于走神经通路已经成熟的“捷径”,与符合你图式的人互动,这比探索一个全新、未知的关系模式消耗的认知能量更少。

500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造成情人间强烈吸引的原因之一,其实是为了追寻完整的自我。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个人都身具“显性”与“隐性”(或称“影子”)人格。

一个活泼的人实际潜藏着抑郁的一面,一个安静的人可能在陌生环境下变得躁动不安。

当你遇见一位“影子人格”的异性时,心中会有欢喜雀跃的感觉,因为对方彰显出自己所缺乏,或已被压抑的人格特质。

500

我们在感情中的选择,还常常受到“未完成事件”的驱动。

那些在过去关系中未解决的遗憾、未被满足的需求,会形成一种心理动力,驱使我们寻找特定类型的伴侣,试图通过新的关系来完成未完成的课题。

500

从生物学角度看,基因互补也会影响吸引力。

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会被那些免疫系统与自己不同的人吸引,这种本能增加了后代的生存几率。

这也是为什么有时我们会莫名地被特定气质的人所吸引,却说不出具体原因。

500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也可能是我们需要他者作为“自我”的镜子。

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认为,婴儿通过镜中影像初次确立“自我”概念,而终其一生,我们都通过“他者”这面镜子来确认自身存在。

500

你被同一类人吸引,是因为那类人能最清晰地映照出你当下所认知的“自我”。

500

总是爱上“错的人”,怎么办?

如果这份“吸引力”带你邂逅的是健康的、滋养你的爱情,那自然是命运的厚赠,请全心享受。

但如果你发现自己如同陷入诅咒,总在重复爱上“错的人”,在相似的关系模式里耗尽心力,并强烈地渴望打破这种循环,有什么具体可行的方法?

500

首先是要转变视角,从“上头”转为“旁观”。

可以试着罗列你重要伴侣的关键特质,包括外表、职业、性格、互动方式等,找出其中的重复出现的共同点,这就是你的默认“搜索条件”。

追溯这种互动模式,最早在谁身上体验过,那就是你潜意识的来源。

500

接下来是认知重构,划清过去与未来的界线。

如果你总在想:付出这么多,分手太可惜,那可以试试把成本可视化。

画一条时间轴,左边列出已投入的成本,比如时间、情感等;右边列出未来需继续投入的成本:继续忍受痛苦、错失自我成长机会......

通过清晰的对比,你就会意识到,你面临的并非“是否要放弃过去”,而是“未来是否要继续为错误买单”。

500

还要有意识地扩大选择范围。

这不是让你随便恋爱,而是在社交中,有意识地与你通常不会“心动”的类型进行安全、深度的交流。

或者主动观察并分析那些与你“类型”不同,但关系健康幸福的伴侣。

这都是为了打破确认偏误,向大脑证明:幸福的关系存在多种范式,不只局限于你熟悉的那一种。

当你决定改变模式后,遇到新人时可能会感到不安、怀疑“不够心动”,这恰恰可能是新模式建立的信号。

500

改变的终极目标,并非从“吸引坏人”变为“吸引好人”,而是将吸引力的来源,从无意识的创伤记忆,转变为有意识的理性选择。

但愿每一次心动,都能真正通向滋养与成长。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