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动态(182)——8万吨模锻压机诞生的意义

    这台机器叫模锻压机。8万吨级。地上二十七米,地下十五米。主缸行程超过三米,液压系统峰值压力突破七百兆帕。它的任务只有一个:把高温金属坯料塞进模具,施加等效于八万吨重物垂直砸落的力量,一次性压成形。不允许焊接,不允许拼接,不允许任何结构弱点。必须整体成型——这是现代大型飞行器起落架、发动机挂架、主承力框的唯一出路。没有它,飞机飞不起来。哪怕你设计得再完美,材料算得再精确,只要关键部件无法整体锻造,一切归零。美国有。俄罗斯有。法国有一台六点五万吨的,勉强够用。

    上世纪七十年代,“运-十”项目启动时,工程师们画出了完整的客机结构图。可当图纸送到锻件厂,问题立刻暴露:主起落架承力梁需要整体模锻,国内最大压机才三万吨级,根本压不动。只能尝试分段锻造再焊接——结果试件在疲劳测试中直接断裂。裂纹从焊缝处蔓延,像一道无法愈合的旧伤。项目拖了又拖。最终不是因为资金不足,也不是技术路线错误,而是缺一台能“捏钢如泥”的设备。整个团队看着图纸上未完成的机体轮廓,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后来几十年,引进谈过多次。德国厂商报价天价,附加条款密密麻麻,要求所有使用数据实时上传。法国明确表示仅限本国航空企业使用。俄罗斯最干脆:“技术免谈。”这不是生意,是战略压制。

    2008年,又一次谈判破裂。这次目标更明确:为未来的国产大飞机C919配套。但结果依旧。莫斯科方面甚至连技术参数都不愿透露。回应不是抗议,不是哀求,是立项。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立刻启动,代号暂无,内部只称“八万吨工程”。目标清晰——建成全球最大吨位民用模锻压机,性能指标全面超越俄制七点五万吨机型。

    设计从零开始。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完整图纸。国外同类设备属于严格管控物资,连基础布局都列为机密。团队只能通过公开文献、卫星图像、行业论文碎片拼凑信息。有人翻出一本苏联时期的老书,里面提到某工厂地基深度异常,推测下方藏有重型压力设备。于是测绘地质资料,反推基础承重结构,硬是推演出大致尺寸范围。

    最难的是主液压缸。要承受八万吨等效压力,工作循环寿命不低于十万次,且不得发生泄漏。国际通行做法采用高强度合金钢内衬+多层预应力缠绕工艺。但材料来源受限,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国内尚无成熟产线。怎么办?自己炼。

    宝钢接到任务,专门改造一座电弧炉,试验新型超高强度低合金钢。成分调整上百轮,每一轮都要做金相分析、拉伸测试、冲击韧性评估。有批次出现晶界脆化,整炉报废。有的屈服强度达标但焊接性能差,依旧淘汰。最终定型牌号未公开,只知道其抗拉强度稳定在1300MPa以上,断后伸长率保持16%以上,完全满足深孔加工需求。

    密封系统更是难题。活塞与缸体之间间隙极小,高压下润滑油极易被挤出,导致干摩擦烧毁。传统橡胶密封耐压有限,金属密封则磨损严重。攻关组提出复合式梯度密封方案:外层弹性体吸收初始冲击,中层自润滑材料维持滑动性能,内层硬质涂层抵抗高压渗透。材料自己配。配方试了九十三次。前七十次全部失败——要么硬度不够,要么脆性太大。第七十四次开始出现转机:碳化钨涂层结合纳米氧化锆增韧层,表面显微硬度达到HV1200以上,摩擦系数控制在0.08以内。

    安装场地也成问题。这东西太重。基础沉降必须控制在0.1毫米以内,否则运行时会产生共振,直接撕裂钢结构。反复论证,最后落在无锡一处老工业区。原址曾是重型机械厂,地基经过几十年压实,稳定性好。但仍需重新打桩,深度达四十五米,穿透软土层直达岩基。

    厂房盖得像个地下堡垒。三分之二结构埋入地下。顶部吊车梁承载能力达千吨级,以便拆装核心部件。供电系统独立配置,防止电网波动影响控制系统同步。组装过程如同外科手术。六十八个七十五吨以上的零件,逐一吊装定位。主框架四根立柱,单件重量超过四百吨,由特制平板车运输,沿途桥梁全部加固。对接精度要求±0.05毫米——比一张纸还薄。工人用激光对准仪配合千斤顶微调,耗时整整三天才完成一根立柱的落位。

    2012年4月1日,首次联动试车。清晨六点,操作台前站满了人。总工程师没穿外套,手心全是汗。指令下达:空载运行三循环。液压泵组启动,油液在管道中奔涌,压力表指针缓慢爬升。三千巴……五千巴……七千巴!主缸缓缓上升,然后下压。金属撞击声闷响一次,车间地面轻微震动。三次动作顺利完成,无泄漏,无异常噪音。现场没人鼓掌。所有人盯着监测屏幕,看各项参数是否稳定。温度、压力、位移、振动频谱——一切正常。

    第二天,正式加载试验。放入第一块TC4钛合金坯料,尺寸一米八×零点九米×零点四米。加热至九百度,送入模腔。指令输入:全吨位压制。液压系统全力输出,主缸以每秒两厘米速度下行。当接触坯料瞬间,车间灯光忽闪了一下——瞬时电流飙升至额定值两倍以上。三分钟十七秒后,压力释放,模具打开。锻件取出,表面光洁,轮廓清晰,X光检测无内部缺陷。

    成了。

    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具备八万吨模锻能力的国家。而且是唯一拥有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得知消息后,三个月内派代表团来访,希望探讨合作可能。法国赛峰集团主动提出联合开发下一代宽体客机起落架锻件。订单开始流入。C919的起落架不再是瓶颈。每架飞机所需的关键承力件,全部由这台压机生产。

    疲劳寿命测试结果显示,国产锻件平均可达十二万飞行小时以上,远超适航标准要求的八万小时。

    但这还没完。更大的挑战在海上。

    航母甲板钢,听起来就是一块钢板,实则极端复杂。它要承受舰载机降落时每秒八十米的速度冲击,挂钩瞬间拉力超过三十吨。要经受喷气式发动机尾焰高达一千三百摄氏度的灼烧。要在高盐、高湿、强紫外线环境下服役三十年不腐蚀开裂。还要保证平面度误差小于每米0.5毫米——否则飞机起降会偏移。这种钢材,全球能生产的不超过两家。一家在美国,供应尼米兹级和福特级航母。另一家在俄罗斯,供库兹涅佐夫号使用。

    中国早年改装“瓦良格”号时,曾试图采购俄方甲板钢,用于局部修补。对方答复依旧是:“技术免谈。”于是同样的剧本再次上演。

    没有图纸,没有标准,甚至没有现成的冶炼炉。鞍钢牵头,联合中科院金属所组建攻关团队。第一步是确定成分体系。已知需要添加镍、铬、钼、铌等多种合金元素,但比例不明。国外产品成分保密,只能通过逆向分析少量样品推测。取样极其困难。合法渠道买不到成品。最终通过第三方贸易商购得一小块废料,仅手掌大小。用电镜扫描,能谱分析,测出主要元素含量,但微量元素分布仍不清楚。尤其是硼和稀土元素的存在形式,直接影响晶粒细化效果。于是只能试。

    每一炉钢都是实验。从五公斤真空感应炉做起,逐步放大到吨级中试。冶炼工艺反复调整:初炼用转炉去碳,精炼加LF+RH双联处理脱气,连铸过程电磁搅拌防止偏析。热轧阶段控制终轧温度在850℃左右,随后快速冷却,形成贝氏体+马氏体混合组织。最难的是纯净度。夹杂物必须控制在10ppm以下。早期批次经常超标,有时高达150ppm。非金属夹渣成为疲劳裂纹源,导致弯曲试验直接断裂。改进方向锁定在脱氧工艺。改用钙硅线替代铝块脱氧,配合氩气搅拌,使夹杂物球化并上浮。同时优化RH真空处理时间,将氢含量压到1.5ppm以下。淬火变形也是大问题。钢板厚达五十毫米,冷却不均容易翘曲。传统层流冷却速度不够,改用超高压水雾喷射系统,冷却速率提升三倍。但表面硬度上升的同时,残余应力也随之增大。不得不增加一道回火工序,在五百二十度保温八小时,释放内应力。

    两年后,第一卷合格钢板出炉。编号HSLA-115,屈服强度1100MPa,抗拉强度1250MPa,-40℃夏比冲击功大于60J。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俄制AK-3钢材水平。“山东舰”建造时,甲板全部采用国产钢材。铺设过程中焊缝一次合格率达98.7%,说明材料焊接性能良好。后续跟踪检测显示,服役三年后表面无明显锈蚀,平面度保持稳定。

    更令人意外的是,“福建舰”采用电磁弹射系统,对甲板力学性能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弹射轨道区域,需承受高频交变载荷。研发团队开发出第二代甲板钢,加入微量钒和氮,进一步细化晶粒,提高抗蠕变能力。实测数据显示,疲劳极限提升18%,已逼近美国HSLA-115M标准。

    最具象征意义的一幕发生在2023年。俄罗斯北方舰队宣布库兹涅佐夫号大修延期,原因包括甲板严重锈蚀、局部结构疲劳损伤。由于本国钢厂设备老化,无法稳定生产合格甲板钢,俄方通过中间商向中国询价采购。交易并未走官方渠道,而是以民用耐磨钢板名义出口,实际用途未明说。中方既未否认也未确认,仅表示“正常国际贸易”。但逻辑已经逆转。封锁不再有效。反而催生出一套完整的自主研发体系。从材料科学到装备集成,从工艺控制到质量验证,每一个环节都有人死磕到底。

    类似的案例遍布各个领域:

    光刻机虽然落后,但DUV光源已实现国产替代。

    航空发动机叶片虽仍依赖进口单晶材料,但陶瓷基复合材料热端部件进入试用阶段。

    高纯石英砂过去全部进口,如今江苏连云港矿区提纯技术突破,纯度达99.9997%。

    这些进展不是靠灵感爆发,而是制度性投入的结果。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固定拨款增长不低于10%。央企科研经费占比提升至营收的5.5%以上。高校工科博士招生规模连续十年扩张,年均增长率7.3%。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外部封锁—内部攻坚—反向输出”的闭环机制。每当一项技术被卡,立刻触发应急攻关程序。工信部牵头,组织产学研联合体,设定时间节点,实行“揭榜挂帅”。成功则奖励,失败不追责。这种机制极大降低了创新风险,让更多人敢于碰硬骨头。

    比如某型高速伺服阀,曾长期依赖德国力士乐产品。用于数控机床液压系统,响应时间须小于10毫秒。国产产品过去只能做到25毫秒,精度差一倍。2021年被列入“卡脖子”清单后,浙江大学与恒立液压联合攻关。重新设计先导级喷嘴挡板结构,采用微型压电驱动器替代电磁线圈。2024年样机测试结果显示,响应时间缩短至8.3毫秒,重复定位精度±0.5μm,已满足五轴联动加工中心需求。

    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期间,某德企突然停止向中国客户发货高端轴承钢,理由是“产能优先保障本土军工”。此前合作十余年,订单从未中断。这一下才让人清醒:和平时期的供应链,也可能一夜崩塌。所以必须掌握主动权。哪怕成本更高,周期更长,也要建自己的线。不是为了对抗谁,是为了确保任何时候都不会被人一句话就掐住命脉。

    模锻压机造出来,带动了钛合金冶炼进步。甲板钢成功,推动了特种轧机研发……反过来,新设备又为下一代材料提供支撑。

    这个系统不完美。仍有大量短板:高端传感器、EDA软件、极紫外光学元件……某些领域差距还在拉大。但关键是,我们有了应对模式。不再惊慌失措,不再四处求援,而是冷静分析,分步推进。就像那台8万吨压机,启动时没有仪式,完工后也没有庆功宴。它静静地立在那里,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压出一个个决定国运的锻件。油渍斑斑的操作台上,记录本上只有日期、班次、坯料编号、压力曲线。甲板钢生产线也是如此。从熔炼到轧制,全程自动化监控。屏幕上跳动着温度、张力、厚度偏差值。工人穿着蓝色工装,偶尔调整参数,更多时候只是巡视。

    无锡车间里的那台巨兽,至今仍在运行。累计压制锻件超过两万件,故障停机率低于0.3%。最近一次升级加装了AI视觉检测系统,能自动识别表面微裂纹。新的目标是冲击十万吨级——用于下一代战略运输机和空天飞行器结构件。这条路没有终点。某个深夜,值班工程师发现主泵油温异常升高。立即停机排查,发现冷却器滤网堵塞。清理后重启,一切恢复正常。他在日志上写道:“例行维护,无重大异常。”就这么一句话。但在八万吨的压力面前,足够了。

    (请关注文章中透露的工信部建立了应急攻关机制信息!)

     【文章详摘编自“烛影西窗”2025.11.23发表在《百度》上的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