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C传播正成为B端企业“第二条生产线”

500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舞台“C位”的C端企业相比,大部分的B端企业是沉默的。他们是制造业的基石、供应链的节点、科技创新的幕后推手,却少见一种“被清晰认知”的公众形象。

但如今这一切正在被改写。过去两年,从OATLY到宁德时代,从华为智驾到GORE-TEX,一批传统意义上的B端巨头正在高调“破圈”:他们开始拍TVC、开体验店、玩社交媒体。越来越多的幕后玩家主动走到台前,用更具情感的语言和体现生活方式的镜头,讲述自己的故事。

当传播渠道全面下沉、消费者影响力反向上升、产业边界逐渐模糊,To C传播已经不再是C端企业的专属能力,而是B端企业新的竞争力起点。这背后,市场逻辑正在悄然变化。

01、To B企业如何学会“讲人话”?

过去,B端企业的传播逻辑建立在产业关系上:他们用数据、性能和技术指标说话,对话的对象是合作伙伴、渠道商和采购方。这种模式在过去行之有效:当产品性能足够领先、当市场还没变成一片红海时,B端品牌更关注的是如何匹配需求。

但今天的行业环境变了。新能源、智能制造、AI、材料科技等赛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拥挤起来,技术领先不再是稳定的护城河。价格战在侵蚀利润,渠道战在拉平差距,而品牌认知,成了亟待构筑的壁垒。与此同时,C端的影响力正在反向穿透整个产业链。消费者不再只是终端使用者,也是能够影响B端决策的“间接客户”。

在一个内容和社交化的时代,很多B端品牌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你的产品在市场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决定了在产业中的地位。

而如今的问题是,大多数B端企业的传播体系并没有为这种变化做好准备。他们擅长面对客户,却不擅长面对人;习惯讲技术,却不会讲故事。于是,当社交媒体成为主战场,他们的语言显得笨重、封闭、缺乏情感温度。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B端品牌苦于将产品以合适的方式传播出去。

GORE-TEX戈尔特斯近期发布的TVC《风雨也好玩》恰恰在这样的语境下诞生。这家为各大服装品牌提供防水透气材料的面料巨头,几十年来一直隐身在Nike、Arcteryx、The
North Face等品牌标签背后,直到最近,开始主动走到台前,与消费者对话,试图在公众心智中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叙事。

透过这支TVC,可以看出戈尔特斯的叙事角度有着满满的“活人感”,没有枯燥地去讲述研发历程或技术优势,而是有一群年轻人穿着外套在雨中奔跑、徒步、嬉笑的场景,镜头语言轻快又自然,让人感受到戈尔特斯科技材料“防水防雨防风”背后的自由感和安全感。

户外品牌喜欢讲“征服自然”、“挑战极限”,GORE-TEX则选择“与自然共舞”。通过“风雨也好玩”这一极具松弛感的表达,以轻盈的方式重新诠释了“防护”的意义:不只是抵御风险的盾牌,也给予大众一种敢于享受变化、共赴冒险的底气。

从戈尔特斯近年来的叙事转变,我们可以看到B端企业已迎来转折点:功能描述变成体验叙事,性能数据转化为消费者共鸣,是B端走向C端的第一步。

02、To C传播的关键:成为消费者的购买理由

“Wherever
attention flows, money will
follow”,“硅谷精神之父”、美国商业思想家凯文·凯利道出了商业的本质。如今的商业市场,如果想要提高营销转化率,消费者洞察是破局关键,抢占消费者注意力便成为各品牌“搞活”的终极目的。

除了知名材料品牌戈尔特斯,近年来大众讨论度较高的品牌宁德时代也在大力推进To

C传播,不仅在海内外落地多家“宁家服务”直营体验中心,让消费者沉浸式了解宁德时代的电池检测、维保、回收等全链条服务;还在机场广泛铺设广告牌:“选电车看电池,认准宁德时代”,意图加强消费者的品牌心智。此举背后是看到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过去买车,看的是外观、品牌、空间;现在买车,看的是新能源车的“心脏”——动力电池,其直接关乎车辆的续航里程、性能表现以及使用成本等多方面。

如今,车企的传播在前端,电池厂的技术在后端,而用户的焦虑在正中间。如果宁德时代继续只面对车企,它的价值永远只是“供应链溢价”;但当它开始面对消费者,将获得更多“品牌溢价”,进一步主导叙事:从供应链角色升级为汽车选择背后的科技符号。

华为智驾正在放大同样的逻辑。

“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视觉感知”,车企的“行话”对很多用户来说等同于听不懂,传播效应自然大打折扣。华为智驾则发布了一系列剧情短片,以用户视角讲述华为智驾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与轻松。

还在川藏线、九寨沟等崎岖的道路上开展实测,让大众感受到,不管是夜路、雨路、极限路,只要拥有华为智驾的解决方案,都能够“把你安全送到家”。这种强叙事的内容传播,具有极强的To C思维。

当智驾变成购车第一理由时,华为智驾就能够从“一个功能”变成“一个选车标签”。这也是它必须自己下场做传播的原因:如果它不讲自己的实力,车企不会替它讲,而品牌“被消费者选中”,正是B端企业掌握主动权的重要方式。

而在此之前,作为“咖啡伴侣”的燕麦奶品牌OATLY也是一个从B端起家,逐步切入C端市场的代表性案例。作为一家北欧的植物基饮品品牌,在中国乳业市场中,OATLY有70%的业务仍是B端的商用咖啡渠道,借助外部力量建立了深刻的大众认知,可以说提到“燕麦奶”首先想到的就是OATLY。

除了OATLY INSIDE的“在店”模式,OATLY也通过覆盖“在途”、“在家”等典型的To C场景,融合“可持续”的品牌理念,从满足乳糖不耐受人群的“功能性品牌”,逐步演变成年轻人喜欢的“生活方式品牌”。

这些品牌的路径不同,但方向一致:都是在用“可感知的传播内容”去表达品牌的“购买价值”,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真实而紧密的对话关系。

03、To C传播正成为B端企业“第二条生产线”

传统的B端企业,已习惯于将品牌传播视为一种“附属能力”:更多是锦上添花,而非生存必需。随着消费者的主导力逐渐上升,To C传播已不再是市场部的职能选项,而是企业参与未来竞争的“第二条生产线”。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这一趋势的深层逻辑:

1) 消费者影响供应链的顺序被倒置了

技术先行、市场跟随,是过去二十年的基本秩序。近三年,这个秩序被年轻消费者翻转:先有消费者偏好,再有品牌决策。未来数十年,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

轻户外成为年轻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于是使用科技材料便成为了服饰品牌的叙事要点;用户讨论新能源车的续航焦虑,于是车企必须采购让大众放心的电池方案;用户追求“喝咖啡更轻负担”,咖啡厅自发引入OATLY等植物基饮品品牌;用户对“智驾安全”高度敏感,车企必须对接更强的智驾解决方案。

……

当这种力量持续放大,第二个变化就出现了:

2) 技术同质化加速,品牌成为难以替代的壁垒

过去B端企业仰仗的,是参数与专利,但随着同质化速度正在加快:面料科技的差距缩窄、电池性能的迭代周期越来越短、智驾算法趋同、饮品的配方几乎透明。

在可复制的技术之上,真正无法复制的,是“心智资产”,品牌必须回答“我有哪些差异化”“如何成为消费者的‘必选项’”等核心问题。

未来数十年,行业的技术壁垒还会存在,但品牌壁垒或许会接手企业的溢价权。

3) 不会讲故事的B端,注定将被时代淘汰

一个B端企业如果只停留在提供产品和技术的层面,它只能成为供应链的幕后参与者,没有属于自己的市场声量,也就没有订单,从而落后于同行;而能够讲述消费者故事、建立情感共鸣的企业,逐渐掌握市场资源、利润和话语权。

这就是B端品牌破局的关键:从供应链的核心公司,转变为生态叙事的核心节点。

04、成功的B端,是让消费者替品牌“说话”

当传播成为产业竞争的新战场,当消费者成为决定技术走向的新变量,当认知资产成为新的护城河,B端企业的角色正在被重塑。技术之间卷参数,企业之间卷资源,品牌之间卷认知,而最稀缺的,是谁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你说一句好话。

未来十年,最成功的B端企业未必是技术最强的那一个,而是在技术的基础上懂人心且会讲故事的那一个,他们不再只是埋头做供应链,而是能够借助与用户的真诚沟通,让产品有声量,让技术有温度,让品牌有灵魂。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