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政善治來之不易,攜手共創香港未來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你投票,你畅言,你监督,你爱港,你在这个土地上见证和共创你和他的未来。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八屆立法會選舉即將於12月7日舉行。近日的香港街頭旗海飄揚,參選人走街串巷,用心落力地吸納意見、辯論政綱。
香港立法會選舉正逢國家制定「十五五」規劃,要求香港如何謀劃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這道大題,這不但是政府必須面對的發展課題,也是立法會參選人同樣要向選民作出回應的必選題。
從這個層面來看,本次選舉不僅是為香港特區的良政善治選賢任能,更關乎香港未來五年能否在國家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鞏固優勢、開創局面。
在當前的治理體系中,立法會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構,肩負著制定修改法律、審批財政預算等重要職責,是香港治理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屆立法會在堅守行政主導的原則下,審議通過法案約130條,較上一屆立法會同期增加60%。妥善處理了「三隧分流」、撤銷強積金「對沖」、規管網約車等積存多年的難題,同時亦通過了許多著眼於提升香港競爭力的政策措施。
當然,最值得一提的是本屆立法會與特區政府共同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履行延擱了超過26年的憲制責任。用實際成績詮釋了「國家所盼、民意所呼、立會所應」。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本屆立法會取得的這些成績,充分說明了四年前完善選舉制度的必要性和正確性。
在立法會與本港社會、特區政府相互信任配合的良性局面中,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站了出來,共同營造出今年香港立法會換屆選舉的熱烈氛圍。本次選舉不僅參選人數更多、來源更廣、聲音和意見也更多元。

選舉委員會界別共有50人競爭40個議席。50名候選人中,有24名是現屆議員,其他26名新人則是各界代表性人物。
功能界別選舉呈現出新景象,在28個界別中,13個界別全由新人參選,打破了功能界別變動較少的傳統。
地方選區方面,10個選區51人競逐20個席位,較上屆大增約45%,每區平均有5至6人競逐2個議席。
參選人們來自不同界別、團體,代表了社會不同階層、不同行業,是香港多元社會的縮影。就算是新人,也多是長期扎根社區,有經驗有實績的地區工作人士。
隨著提名期結束,三大界別共有161人競逐90個議席,正在舉辦的39場選舉論壇及各類見面會,可謂席席有競爭、場場有亮點。
同时,參選人落街與選民介紹政綱,讓市民直接瞭解參選人的理念和能力,可以從多中選優,優中選能。
这次选举最值得肯定的是,沒有一個候選人能夠「自動當選」或「躺贏」,取而代之的是個個無把握,人人有機會的開放性格局。這種不確定性實際上增強了選民的話語權,讓每一張選票都能真正反映選民意志、影響選舉結果。
從政治對立到理性競爭,這條路香港社會走得並不容易。
每逢選舉時刻,我们不妨重讀《〈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回顧香港民主發展的不平凡之路,深刻理解中央的原則立場。
在過去香港的選舉生態裡,競爭性主要體現在政治陣營的對立之上。支持者出來投票,往往是由於政治對抗所驅動。
新選制下,政治光譜上因對立而造成惡性與無序的競爭不復存在,卻並未削弱選舉的競爭力半分。相反,候選人之間的競爭由過去政治光譜、政治立場的二元對立,轉變成專業能力、政綱、形象上的良性競爭,這是香港高質量民主發展的體現。
香港社會需要的民主從不是「時尚秀」,而是需要能夠切實解決選民面對的現實問題的,一種利於社會發展、幫助業界、充滿秩序感的「管用民主」。

正如選舉事務處公布的口號——「投入選舉,共創未來」。
投票既是公民權利,亦是社會責任。每一位選民的參與,都關係到香港的未來發展和市民的切身利益。
衷心希望廣大選民積極參與選舉,用選票選出那些有心有力為香港未來發展作出貢獻的議員,為建設一個更加繁榮、穩定、和諧的家園而共同努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简思智库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