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图报”冒充孔子!

   近日看到那些助人后期盼回报的人,都以"子路受牛"“子贡赎人”里“孔子的话”作为支撑。这两个故事都是《吕氏春秋》‌里的寓言。两故事均通过极端情节(拒赏/受赏)歪曲儒家“义利观”。这符合《吕氏春秋》以寓言说理的特征,该书包含大量虚构寓言(如“刻舟求剑”)。"子路受牛"“子贡赎人”两故事均无其他先秦典籍佐证,只是《吕氏春秋》的作者们虚构的寓言故事。

  《吕氏春秋》‌是商人从政的吕不韦组织门客编纂的杂家典籍。它在文学上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编造的。书中所表达的,是商人吕不韦的思想观念。商人的思想自然浸透了等价交换的意识,做事都要求有相应的回报。

    "子路受牛"“子贡赎人”假借孔子的名义,赞同子路接受牛作为谢礼,批评子贡拒领赎金,暗示道德行为需与利益机制结合‌。故事暗中推行商品经济规则‌,把助人为乐的高尚行为庸俗化,变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易。现代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把这杜撰的故事奉为圭臬,作为他们理直气壮把助人当作商品的理论依据。动辄就说:这是孔夫子说的。实际上与孔子的思想背道而驰。

500

    真实的故事:战国时期的鲁仲连,在赵国面临秦国的威胁时,保住了赵国的安全,史称“义不帝秦”。又以书信劝降燕将,,称“一书下聊城”。两次事件后均拒受封赏。赵国为了感谢他,愿意割地封爵,鲁仲连却坚决推辞,他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鲁仲连的这种行为,正是帮人不图报的生动写照。

   《吕氏春秋》杜撰孔子强调拒绝补偿可能使善举难以持续的观点,是混淆视听,篡改儒家推崇道义,鄙视功利的原则(重义轻利)。其目的,就是要想使人们偏离道义,都变成商贾之人。

    "子路受牛"“子贡赎人”的编撰者和有同感的读者说,孔子认为子贡赎人后拒绝领取补偿金,此举会抬高行善标准,导致后人因不愿背负“道德压力”而放弃赎人‌。担心拒绝补偿可能使善举难以持续‌。可助人为乐不图回报的善举在中国盛行了两千多年,在新中国更是达到了高峰。这个,吕不韦的门人当然无法知晓。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五代冯道《天道》),意思是说只管做好当下的好事,不要去管往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不管有没有回报,甚至不管后果是祸是福。‌真心行善不求回报,是纯粹的善意,其价值在于滋养心灵与社会,而非索取回馈‌。儒家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那些为信仰舍生忘死的人,他们自己的命都不要了,还会寻思什么“回报”?

   “为善至乐,不求人知。”(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行善助人应出于本心,不图回报或炫耀‌,强调助人的快乐源于内心的纯粹,而非外界的认可。更不去想什么”回报“。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出自宋代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体现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主张道德实践应超越功利追求。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就是“仁爱”,就是以人为本,推己及人,乐于助人而不计其功。

    施予他人恩惠而不期望得到报答,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无私助人的道德观念。突显施惠者在帮助他人时超越功利考量的道德品格。

    真正的善行源于内心,不掺杂功利目的。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强调行善应如自然流淌,不留痕迹。若以求回报为动机,善行便异化为交易。‌

    儒家认为道义在人类的价值体系中具有绝对的优先性,道义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价值源泉,也是评价社会政治生活的最终依据。道义优先始终贯穿于儒家思想的义利观。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将追求道义视为君子的行为准则,把计较私利看作小人之举。在儒家看来,帮助他人是践行仁义,不应夹杂功利目的,不应期待对方的回报。

500

                                                                                                                                                鲁仲连义不帝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