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裁员!贝壳的生存焦虑,越来越明显了

谁能想到,房产中介行业的扛把子贝壳,如今率先以一场轰轰烈烈的裁员潮撕开了行业寒冬的口子。

 

最近几天,贝壳裁员的消息在社交平台闹得沸沸扬扬。

 

小红书博主晒出的聊天记录显示,此次裁员规模可能达到整体的30%,赔偿方案为N+4。

 

相当于N+1加上3个月年终奖,涉及产研、运营、中后台等多个部门。

 

在脉脉上,更有行业人士进一步还原细节:

 

去年底没有AI项目在手的P8已被裁一波,今年这批做了整一年的AI项目,凡是花了大钱却没给业务带来收益的,又裁一波。

 

值得玩味的是,此次裁员对象多为懂法、有话语权的总部员工,业内分析称N+4中的"+3"不仅是补偿,更带有封口费与公关费的意味。

500

若以贝壳去年底13.5万员工基数计算,30%的裁员比例意味着将裁掉4.05万人,这个数字是今年上半年裁员量的12倍。

 

裁员潮背后,是贝壳刚刚披露的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透露出的明显生存焦虑。

 

贝壳的三季度财报显示,贝壳三季度净收入231亿元,同比微增2.1%;总交易额(GTV)7367亿元,整体看似平稳,但净利润却录得7.47亿元,同比下跌36.1%,毛利率从22.7%下降至21.4%。

 

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分裂感,在核心高管薪酬上体现得更为突出。

 

公开资料显示,贝壳联合创始人彭永东、单一刚2024年薪酬分别达4.01亿元、2.99亿元,即便剔除股权支付,薪金加绩效也均超千万元,与业绩下滑形成刺眼反差。

500

而为了稳住投资者信心,贝壳三季度拿出2.8亿美元回购股份,同比增长38.3%,创下近两年来单季度新高。

 

但回购终究是短期维稳的权宜之计,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当下,曾经依靠规模扩张和平台优势领跑的贝壳,正面临传统业务承压、新业务破局艰难的双重考验。

 

可以说,贝壳的这种生存焦虑,已经越来越明显。

01

存量房“量增价减”

 

在贝壳的几大主要业务中,从交易额(GTV)来看,存量房是贝壳的两大基本盘之一,但其收入正面临挑战。

 

但今年1—9月,贝壳的存量房却遭遇了GTV同比增长5.8%但收入下降3.6%的背离。

 

出现这一局面,并非单纯的市场波动,而是“规模至上”战略的反噬。

 

导致这一背离的核心原因,是贝壳平台生态的结构性变化。

500

作为曾经的利润核心,链家门店的贡献度持续稀释,2025年第三季度链家门店单季度贡献GTV1900亿元,占存量房GTV比例仅为37.6%,同比下降3.1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贝壳平台的第三方门店数量却在疯狂扩张。

 

截至2025年9月30日,平台门店总数达到6.14万家,同比激增27.3%。

500

更值得警惕的是,门店扩张速度远超经纪人增长速度,同期经纪人数量仅同比增长14.5%至54.6万,单店人效的下滑变得不可避免。

 

为了追求市场份额,贝壳似乎陷入了“规模扩张-成本高企-利润稀释”的恶性循环。

 

大量第三方门店的涌入,虽然推高了整体交易额,但平台对这类门店的佣金分成比例更低,且管理成本更高。

 

贝壳试图用AI赋能来提升效率,三季度迭代的AI产品“好客”虽仅识别平台个位数的高质量商机,却贡献了50%以上的成交量;在上海试点的“房客分离”机制也让当地房源去化率从2.6%提升至3%以上。

 

但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终究没能抵过规模扩张带来的成本吞噬。

 

为了控制成本,贝壳采取了尾部经纪人淘汰的策略,这种成本管控法,短期内是蛮有用的,但不解决根本问题。

 

贝壳正通过技术赋能和优化运营模式来提升人效,这虽在短期内可能伴随人员结构的调整,但其长期目标是通过提高经纪人质量,而非单纯依靠数量,来构建新的竞争力。

 

在鸟叔看来,贝壳想要在保持市场份额的同时重构盈利模型,就必须打破“规模崇拜”。

 

但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贝壳多年来形成的战略惯性,以及平台上众多第三方门店的生存压力,让这场转型难上加难。

 

02

抗跌性≠增长力

 

贝壳当下的业绩情况,相比于房地产企业要好太多,但大家不能矮个子里拔高个。

 

作为深陷调整周期的房地产中介行业里的佼佼者,贝壳真正可比的对象,只有自己。

 

客观来说,为了寻找第二曲线,贝壳是做了蛮多的努力的。

 

比较典型的一个方向就是,贝壳在低线城市推行“B+轻运营”模式。如果运营得当,这么做不仅能以更低的运营成本快速渗透下沉市场,还能借助轻资产模式降低风险、整合地方中小中介资源,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

 

该模式面临低线城市地方中介的激烈竞争,且在高基数背景下,短期内未能扭转新房业务的下滑态势。

 

在房企资金链普遍紧张的背景下,既缺乏足够优质项目供给,地方城市又面临地方中介的激烈竞争,能否破局还需时间考验。

 

在贝壳三季度的财报中,要说亮点也有不少,其中最值得称赞的就是贝壳的“抗跌性”。

 

以新房业务为例,三季度贝壳实现GTV1963亿元,同比下降13.7%,收入66亿元,同比下降14.1%。

 

虽然成交跟收入都是下滑的,但这基本也与行业的趋势是一致的,考虑到去年下半年的高基数影响,这样的表现相比于大幅亏损、资金链断裂的房企,已然算是“优等生”。

 

还是那句话:抗跌性≠增长力。

 

新房业务作为贝壳业务体量最大的业务,目前的增长动能已经大不如前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由行业的发展所决定的,贝壳的新房业务的本质是要把新房卖出去,然后赚取佣金。

 

但现在的实际情况却是,优质项目越来越少,头部开发商基本上业绩也都开始靠一些超级大盘“撑体量”,开发商要么放缓推盘节奏,要么优先去化自身库存,能提供给贝壳平台的优质新房项目供给严重不足。

 

在前面也说了,贝壳为了寻找增长空间,有在做努力,比如推出“B+轻运营”模式并在4个城市试点,计划年底前拓展至30城以上。

 

但说句实在话,鸟叔对这一布局的前景很是存疑。

 

低线城市的市场环境远比一、二线城市复杂,地方中介深耕多年,凭借本土化优势和灵活的收费模式,牢牢占据着当地市场份额。

 

贝壳想要虎口夺食,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市场教育,还得应对地方中介的低价竞争,短期内很难见到成效。

03

结语

 

从曾经的行业颠覆者到如今的焦虑求生,贝壳的转型阵痛,反映的是房地产服务行业在深度调整期的集体困境,这并非个案。

 

贝壳过往为啥这么牛,为啥规模越做越大,其实也是踩准了房地产的红利。

 

但就跟房企一样,现在都在说房企要转型,转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质还是房子卖不动了,市场从增量转向存量了。

 

但说转型容易,但真正转型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拿房企来说,都说要转型多少年了,但现在有几家房企的非开发业务占营收比重能够过半的?

 

对贝壳来说,其实也是一样。贝壳想要真正走出生存焦虑,光靠讲故事和短期维稳远远不够。

 

当行业红利消退时,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贝壳需要证明:它不仅能构建交易闭环,更能创造持续价值。在房地产服务3.0时代,唯有那些能重构人、房、数据关系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